武則天《升仙太子碑》碑文(局部)
武則天《升仙太子碑》碑額
唐林/文
四川首批曆史名人、生于唐代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的武則天(624年—705年),14歲出蜀,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作為一代女皇,武則天聞名遐迩,但大多數人卻并不知道她也是書法家,更不知道她所書《升仙太子碑》還被列為“中國最美的100傳世書法”,與《平複帖》《蘭亭序》等齊肩并列。《升仙太子碑》寫于公元699年,表面記述的是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原碑今立于河南洛陽市東南約35公裡偃師市府店鎮缑山之巅。
六字飛白 女子書丹之首
《升仙太子碑》碑額“升仙太子之碑”飛白6字,碑文2123字,共計2129字,均為武則天書寫。碑文上下款和碑陰的《遊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薛稷、鐘紹京等之手。曆代書法愛好者都視《升仙太子之碑》為書法藝術珍品。《宣和畫譜》稱:“凜凜英斷,脫去鉛華脂粉氣味。”
碑額乃一碑之名目,位于碑的上端,也叫碑首或碑頭。“升仙太子之碑”碑額六字以飛白鳥形書體書寫,每一字的起筆處都有一隻仙鳥立于字體中,詭奇精妙,雲飛纖巧,儀态不俗,堪稱珍品。
飛白是一種特殊的書體,也叫“飛白書”“飛白體”,相傳是三國時期書法家蔡邕受到工匠用刷子蘸着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立,筆畫如枯筆書就,絲絲露白,所以叫“飛白”。初創時飛少白多,全用楷法,南齊蕭子雲變為飛多白少,又作小篆飛白,唐太宗、高宗行楷飛白,宋太宗、仁宗草書飛白,而清代飛白書各體皆備,飛白甚至還入了印。現代書法中幹枯的筆觸部分也被稱為飛白。飛白不同于“枯筆書”,枯筆偶見露白,而飛白則絲絲夾白。
曆代工飛白書者不多,但地位都非常高,如王羲之、王獻之、隋炀帝、唐太宗、歐陽詢、宋太祖、宋太宗等等,至清仍有書者。那麼,為什麼它能夠千載流傳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帝王的喜好和提倡。《書史會要》稱唐太宗“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宋高宗稱:“(吾)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特書大書飛白、分隸加賜臣下多矣。”唐、宋帝王偏好于飛白書,主要原因是字大開張,宜于匾榜、碑額及少字賜臣禦題,迎合了帝王之需。二是書法名家的楷模作用,如王羲之和王獻之,《書斷》雲:“飛白書羲之獻之并造其極”,惜“二王”飛白隻字未得留傳下來。盡管如此,飛白書由于其緻命缺陷,如“亂頭粗服非字也,膠須刷面非字”(清代書法家梁山舟語)等,加之當代書法家基本不再使用這種書體,如今飛白書已成為遠逝的曆史陳迹,少為人知。
碑額下的武則天所書碑文共2123字,為行書及草書體裁,其中有自創新字19個,風行一時,群臣章奏及天下書契莫不用之。碑文乃武則天效法太宗皇帝的《晉祠銘》(此銘現存山西太原晉祠,是目前唯一傳世的唐太宗書法真迹碑刻),寫來雖不及太宗的氣氛柔和及筆畫圓俊,但卻是武則天的個人風格。評論家多認為《升仙太子碑》筆法書體從皇象章草中出,然不失雄放铮骨,似較唐太宗書更近于行書,被譽為女子書丹之首。
《升仙太子碑》飛白碑額與行草碑文,書體有别,呈奇瑰異。
行書“有丈夫勝氣”
唐代詩人李峤(644年—713年)曾贊譽武則天的書法:“奇蹤絕俗,美态入神。掩八體而擅規模,冠千齡而垂楷法……實可謂天下之妙迹,城中之奇觀者焉” (《全唐文》卷243《為何舍人賀禦書雜文表》)。這當然有過譽的成分,不過究其過往,此語也非胡言。總結起來,武後書法淵源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宮廷影響。唐代帝王大都喜愛書法,其時書法已經成為知識分子入仕的階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從政之餘,酷愛王羲之書法,世間遍尋王之真迹,并銳意臨摹。他的愛好推動了有唐一代“崇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的熱潮。武則天在他身旁多年,深受其影響。另外,武則天廣攬能書才士,擢用激賞,并見貞觀遺風,以緻朝廷内外,雅好藝文,“固循遐久,浸以成見”。名書家如殷仲文、王知敬、歐陽通、鐘紹京以及薛曜、薛稷兄弟無不侍從左右,或奉敕題額,或充使立石,時見恩寵。《宣和書譜》說她“喜作字”,其行書“有丈夫勝氣”,曾受内侍省掖廷局宮教博士教以楷、篆、飛白。武則天書法主要淵源于宮廷之内。
其次是家庭承轉。據研究,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出身于幾代相傳的士族之家,在前幾朝均高位顯爵。由于深知寫一手好字的重要性(自從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以來,貢舉士子、铨選官吏,書法都是重要科目)。楊氏從小喜歡習書,居住京城長安(今西安)時,更向以書法聞名的堂兄楊師道(後曾任唐宰相)學習書藝。楊師道是唐太宗貞觀時期的文苑領袖之一,其草隸很受唐太宗喜歡。楊氏嫁給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就是由楊師道之妻“桂陽公主(唐太宗的妹妹)為婚主”。那麼,楊氏的書法如何呢?《全唐文》卷239《武三思》這樣說,楊氏做姑娘時“曾于方寸,具寫千言。總遊霧于毫端,窮偃波于筆杪。芝英雲氣,入魏帳而分輝;龍爪魚形,映張池而散彩。”“魏帳”指的是魏碑體,“張池”指的是東漢張芝的“今草”體。這段話大意是,楊氏特别擅長寫小字,字雖小但形神皆具,她是以魏碑(魏帳)和今草(張池)為楷模,在分别臨摹學習後,又将兩者熔于一爐,形成亦楷亦草、楷草結合的獨特風格。武則天《升仙太子碑》碑文以行草作為主要書體,顯然受到母親楊氏的重大影響。
開後世刻帖之先河
在武則天執政期間,王方慶是鳳閣侍郎,其祖先王祖珣、王昙首等在南北朝時就是藏書家,家有藏書萬卷,其中包括王羲之的40餘幅書法,有的藏品非常稀有,甚至連宮内秘閣三館均無收藏。一次,武則天專門問起此事。王方慶見武則天喜愛,隻好稱願意獻出曆代先祖遺物,武則天知其貴重,似見王方慶勉強,乃不奪其志,而是别出心裁,命王方慶将收集的王羲之一族11代28人流傳至唐代的書迹彙集編纂,以版刻之法,拓成一帖,這就是著名的《萬歲通天帖》(今藏遼甯博物院)。待完成後,原迹又如數歸還王方慶。在這之前,宮中保存“二王”法帖,均是用勾摹之法,費工耗時且數量極少,難以達到擴大影響的目的。武則天開書法史上之刻帖先河,在中國書法史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史載武則天的傳世書迹,有江西上饒波陽薦福寺的《薦福寺題額》、福州北郊崇福寺的《崇福寺題額》以及宣和禦府藏行書《夜宴詩》,不過,前兩種僅見于《曆代名畫記》的“薦福寺天後飛白題額,崇福寺武後題額”的文獻記載,今已不知所蹤,後一種僅傳見于《寶賢堂集古法帖》,但查不到此帖的相關史料。據此,《升仙太子碑》應是武則天存世的唯一書法真迹。
(作者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術史》作者)
來源: 成都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