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慶濤
尺牍,也稱手劄,由古代簡書、書信、文稿、詩稿等書寫形式演變而來,作品幅面多在方尺之間,這種作品字體較小。尺牍,原義是指造紙術發明之前,用來寫字的木片(木簡),因其縱長在一尺左右故稱尺牍。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當時木簡有薄、厚 兩種。薄的稱作“牒”也稱“劄”;厚的稱作“牍”。造紙術發明以後,人們用紙取代了笨重的木簡用來寫字。從這時起,人們沿用了以前的稱謂,把信件、詩稿、文稿等小塊的書法稱為“劄”。信件稱為“信劄”;詩稿、文稿稱作“手劄”。後來逐漸形成定勢,把這種小件的文稿、信劄書法統稱為“尺牍”或“手劄”。尺牍(手劄)往往都是書法家的經典之作。其原因在于:書寫時多在意書寫的文辭内容,而淡化了刻意造作之念,恰恰如此,由于受文辭内容的影響,把書寫者帶入了超越理性書寫的境界,變得更随意、更灑脫、更能抒發情感。顔真卿的《祭侄文稿》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顔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縱20.8厘米,橫75.5厘米,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書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顔真卿追祭其侄顔季明的草稿。此稿追叙常山太守顔杲卿父子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緻“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功績。抒發了顔真卿“疾痛慘怛,哀思郁勃”的悲痛之情。本帖書法氣勢磅礴,縱筆灑脫豪放,字裡行間流露出悲痛、憤怒、激昂的複雜情感。曾被元代鮮于樞(書法家,漁陽(今天津薊縣)人)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蔡襄尺牍:
蔡襄 ( 公元 1012—1067 年) 字君谟,興化仙遊 ( 今福建仙遊 ) 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代書法大家,“宋四家”之一。“宋四家” 中,他的年齡長于“蘇、黃、米”三人。他的書法,諸體皆精,尤善草書。他追求古趣,力創新意,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蔡襄尺牍》、《蒙慧帖》、《陶生帖》等。
本文可參考《中國書法通解講義》第二講第四節和第七講第三節拓展閱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如若轉載必須經作者授權!
購書請加微信zqtao8留言即可得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