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福”字為什麼倒貼】
新春佳節,人們喜歡在門、窗上倒着貼幾個大大的“福”字,以祈求吉祥。“福”字倒貼的習俗源于清代。有一年春節前夕,清朝的恭親王府正忙着布置府院,準備迎接新年。王府的大管家像往年一樣,寫了幾個大大的“福”字,讓人張貼到門上。
可是,有一個下人不識字,竟然把“福”字貼倒
了。恭親王福晉看見後,十分惱火,要懲罰那個下人。大管家是個能說會道的人,怕福晉怪罪下來牽連自身,趕緊跪在地上讨好地說:“奴才經常聽人們說起恭親王壽高福大,您瞧,今天福真的到(倒)了。福倒福到,這是天意,乃吉祥之兆啊!”
恭親王福晉聽他如此一說,不禁轉怒為喜,當然也就免去了他們的懲罰。後來,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人們都将“福”字倒着貼,貼上還要說幾遍 “福到了”,以圖吉利。
【趣味解讀】
甲骨文的“福”字右邊為“示”,本為“靈石”,左邊則是酒壇子的象形字“酉”字,“酉” 是裝酒的器血。可見“福”是由“示”加上“酉”而成的會意字,意思是将一壇酒供在神主面前以祈求保估,
這就是“福”的本義。
後來“福”字的字形演變為左邊是“示”右邊是“畐”,“畐”的本義是“滿”,即酒滿。又由于“畐”是個大肚酒壺,其中斟滿了酒,從而引申為富貴、福相。
二、
【王安石發明“囍”】
人們結婚的時候,為了表示對新人的祝願和增加喜慶的氣氛,都會用紅紙寫上大大的“囍”字貼在牆上。
相傳,囍字是王安石發明的。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年輕時上京趕考,路過馬家鎮時,看見馬員外家門外的走馬燈上寫着這樣一句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禁拍手叫好,卻因趕考,沒有停留細想下聯。
到了京城考完試後,主考官面試考生。輪到王安石時,主考官指着廳前的飛虎旗念道:“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要王安石對出下聯。王安石腦子靈光一閃,“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脫口而出。
主考官聽後連聲贊好。趕考回來,王安石又經過馬員外家,便用主考官出的上聯來對馬員外出的對聯。馬員外聞聽大喜,當即将女兒許配給王安石,
原來那走馬燈上的對聯是馬員外女兒的選聯。王安石新婚大喜之日,正巧也傳來金榜題名的好消息。喜上加喜,王安石提筆就在紙上寫下“囍” 字。從此,王安石撿來兩聯,上應主考,下獲嬌妻,傳為美談。
【趣味解讀】
“喜”在甲骨文中上半部分像一把“鼓”,下半部分是“口”,整個字像笑得合不上嘴的人以擊鼓的方式表達心中的喜悅。
“喜”的本義是高興、快樂。又可以引申為喜愛、喜歡。“喜”字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常指喜慶的事。人們還常把一些美好吉祥的願望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例如“喜鵲報喜”。
三、
【一字嫁妝】
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後,便特地從京城捎回一隻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内空空如也,隻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着一個大字——“勤”。
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妝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銘。
四、
【一字千金】
在現在西安的碑林中,有一塊非常特别而且有名的石碑,叫作《聖教序》碑,碑文内容是唐太宗為曾去西天取經的玄奘和尚撰寫的,字是大書法家王義之的手筆。
若不深察,參觀者隻會覺得碑文内容、書法俱豐,但仔細觀察則會發現,唐朝開國己在公元618年,比王義之逝世晚了兩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麼會由王羲之揮毫抄錄镌刻呢?
這是主持刻字建碑的那位懷仁和尚的功勞。他崇敬玄奘,又以唐皇太宗能親自撰寫碑文為榮,更喜愛王義之的書法,于是,他在征得各方同意和皇上恩準之後,便從王義之以前留下來的書法墨迹中集字,湊成這塊《聖教序》碑。
從遺墨中找齊碑文所需之字談何容易?懷仁和尚嘔心瀝血,翻查無數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最後仍欠幾宇,他隻好奏明聖上,唐太宗頒發告示,誰選到一字送來,即賞千金,終于集齊了全部碑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