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我國古代用人俑代替活人殉葬的習俗。
宋代大儒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曾給孔子做過注說:俑,從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刍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肌發,而大似人矣。按照朱熹的說法,在中古時期就已經有陶俑出現了,面目肌發可辨,頗類人形。
上世紀60年代,陝西鹹陽紅旗公社楊家灣大隊社員在平整土地的時候,發現了大批彩繪陶俑。根據考古挖掘,這批陶俑屬于漢代的作品,一共有騎兵俑、人俑2300多件,數量之多,是為國内首次。
不過,無論是從制作工藝水平、外形大小上來說,它跟9年後出土的秦皇兵馬俑都不可同日而語。秦皇兵馬俑的發現同樣來自一次偶然,是由農民抗旱打井所發現,一經出土,轟動世界。
秦陵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數量衆多,而且逼真寫實,栩栩如生,秦俑的雕塑與燒制成功堪稱世界制陶史的奇迹。
直到今天,秦兵馬俑仍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個體最大的陶俑。陶俑平均高1.7~1.9米,同真人一樣高大,重者有300多千克,輕的也有100多千克。其中最大一尊陶俑身高達2.5米,腳長54碼,堪稱是俑中“巨人”。随同兵俑出土的還有陶馬,1.9-2米,高1.6-1.8米,與真馬大小相同。
兵馬俑出土後,國内有一些專門從事雕塑和燒制瓷器的人,想做成一個跟秦陵兵俑一樣大小的陶俑,曆經多次失敗,花了數月的時間才勉強燒制出來一個,至于陶馬俑則始終做不出來。人們不禁好奇地要問,秦陵兵馬俑到底是怎麼制作出來的?這其中又有着什麼秘密?
文物工作者經過長期研究和觀察,逐步摸清楚了陶俑和陶馬的制作方法。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模、塑結合,分件制作,套合組裝,人窯燒成和彩繪。俑的四肢,軀幹都是用和好的骊山沉泥,像做其他陶器一樣,用泥條盤結後塑成大樣。陶俑的頭是用泥塑成葫蘆瓢狀,兩個瓢粘在一起便成了頭形,大樣塑好後,再采取刮、削、堆、挖、刻、貼、畫等方法進一步作精細加工才算成形,以俑頭制作為例,把大樣塑好後,用刀片刮去浮泥,削去不必要的地方。
然後再用泥堆上鼻子,用小刀刻出眼睛,用毛筆仔細畫上眉毛,胡須是用薄薄的泥條片貼上以後用毛筆描出一絲絲胡須來。陶俑的各種發式也是用小刀刻畫出來的,一些小的陶俑器官和部件,如手、耳、和铠甲的甲釘等是用模子制成的。
陶俑的各分件制成以後,先晾幹除水分,然後把俑頭套在俑身上,把馬尾裝到馬身上,放在窯爐裡燒制。秦俑的燒制也是一門高深的技術活,并不比其制作輕松。因為兵俑、馬俑的體腔都是空心的,一旦出現火候不足就會導緻陶質疏松、色澤不一的問題出現。相反如果火候過旺,又會出現裂紋、變形乃至炸裂。
從已經出土的8000多件兵馬俑來看,尚無一件出現裂紋,陶片夾生層的現象也比較少見。大部分的陶俑體質堅硬、色澤一緻。尤其是陶馬前腿部位質地堅硬如石。陶俑燒制完成後是進行彩繪,彩繪完畢,整套兵馬俑的制作工藝算是完成了。
秦皇兵馬俑出土後,我國考古工作者還陸續發掘出其他朝代的陪葬陶俑,如1984年在江蘇徐州獅子山出土的漢兵馬俑,一共有4000多件,但隻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無論從氣勢還是工藝水平,與秦兵馬俑都有很大的差距。
秦皇兵馬俑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制作秦皇兵馬俑的古人們,技術之高超、精湛,讓人頂禮膜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