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唐詩比作高山峻嶺的話,那麼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這類名人大家,就應該是長在山頂的參天大樹,郁郁蔥蔥,萬年長青。他們的詩作就像樹木發達的根系一樣,牢牢地紮在唐詩這片沃土之上,為後人留下了一片片斑斓絢麗,驚豔無數個四季。
可是,在這些“參天大樹”之下,也有許多不知名的詩人,就像那漫山的野花、無涯的春草一樣,為唐詩這座高山帶去了同樣絢爛的色彩。他們雖然在曆史上沒有留下什麼顯赫的聲名,卻用自己的才華和詩作,同樣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很多時候,人們隻知道他們的詩作,卻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唐詩雖然很冷門,卻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開篇的千古名句人人皆知。它就是《白鹿洞二首·其一》,一首開卷有益的唐詩經典。全詩如下: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末詩人王貞白。關于他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一點兒印象也沒有。可是,這首詩中的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句話在中國人心中就是一句啟蒙詩詞,是師長們教育晚輩子女時最常用的一句話,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那麼,王貞白是誰了?王貞白,字有道,江西廣豐人,唐末著名詩人,與羅隐、方幹、貫休等交往頻繁,常有詩作倡和。他曾經随軍遠赴塞外,寫下不少反映邊塞生活的詩作,深切動人。此外,他也創作了大量描寫個人讀書生活的詩句,例如這首《白鹿洞二首 其一》。
很明顯,這是一首詩人描寫自己讀書生活的詩作,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勵志詩。試題中的“白鹿洞”,不是洞,而是一座書院。其位于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南,青山環抱,碧樹成蔭。因中唐洛陽人李渤在此讀書時,養有一頭白鹿為伴,後人故名“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馬亂,各處學校毀壞,到廬山隐居、避難的讀書人很多。他們常到白鹿洞研讨學問,交流心得。王貞白此詩就作于這段時間。全詩樸素直白,沒有什麼華詞麗句,有的隻是一個讀書人發自内心的感悟,真切動人!
首句“讀書不覺已春深”純用口語,說自己因為專心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竟沒有發覺春天将要逝去,此時已經是暮春了。一個“不覺春深”雖用語直白,卻生動地描繪了詩人讀書入神,每日過地緊張而充實的生活狀态。這樣的生活狀态真令人羨慕!
詩人讀書太過專心,不經意中發現春天快過完了。這個發現讓詩人非常感慨,又感到意外。但是,他不是因為沒有欣賞到美麗春色而感慨,而是為光陰過得太快而感慨。在詩人心中,有太多知識要學,有太多的書要讀。可是,時局功蕩,這樣的讀書時光太少了,時間總是不夠用。
于是,詩人禁不住感歎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用度量單位來衡量極短的時間,形象生動;“一寸金”,用金子來衡量光陰,比喻時間的寶貴。這是詩人發現“春深”後的獨特感悟,也是詩人勉勵後世,特别是讀書人要珍惜時間,刻苦讀書的至理名言,流傳千古。
詩作後兩句“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是補充叙述詩人發覺“春深”,不是因為自己偷懶懈怠,而是因為“道人來引笑”。在唐代,道教繁盛,白鹿洞旁邊建有道觀,讀書人和道人交往互通,探讨學問,是非常稀疏平常的事情。
詩人這麼說是為了強調自己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需要道人來“引笑”,才會放松一會兒,休息片刻。因為詩人讀書非常專心緻志。即使道人偶爾過來拜訪逗笑,他也幾乎都是在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其中,“周情孔思”,是指古代讀書人所讀的儒家典籍。
讀了這首詩以後,你會不會十分羨慕詩人緊張而充實的讀書生活呢?“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平淡無奇,讀來容易,但很多人往往要等到多年以後,才能夠明白它的深意。然而,等到那時,我們已經白白耗費了許多大好年華,悔之晚矣!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