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為個人閱讀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講曆史的王老師 著,2019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所做的讀書筆記,第一章為中國簡史,因為過于簡略,故而沒做筆記,徑直從第二章:《古代的廁所長什麼樣子》開始。
本文為第三十二章:《古人如何取名字》的讀書筆記。
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于相關書籍和網絡,如果侵權請告知删除,謝謝。
近複 說
今天我跟大家聊的這個話題是《古人如何取名字的》。
在講這個話題之前,先給大家出一個問題:孔子姓什麼?很多人一聽這個題就懵了,孔子姓什麼?這還用問嗎?孔子當然姓孔啊,要不怎麼叫孔子呢?
再出另一個問題,鄭闆橋的名字是什麼?估計這會有人罵我有病了,鄭闆橋名字當然是鄭闆橋了,這不是明知故問麼?
其實這兩道題的答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首先孔子不姓孔,而姓子,因為孔子是殷商貴族的後人,殷商貴族的姓是子,比如纣王就叫子受,所以孔子姓子,而不姓孔,那孔是什麼呢?孔是氏而不是姓,其次,鄭闆橋原名鄭燮,字克柔,闆橋是他的号而不是名字。
所以你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卻很有可能出現問題。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們對于古代的姓名文化不夠了解,甚至我們今天已經粗略的把姓名與姓氏名字進行等同了,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很多信息理解的錯誤,也跟古代産生了割裂。
當然,聽到這也别着急,其實這個姓名文化也不見得有多難懂,我簡單的給您說說,馬上就能懂了,以後面對這樣的問題就不會出現慌亂了。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姓氏。姓和氏哪個是最先出現的呢?是姓,那姓出現的用途是幹嘛的呢?是用來明确共同的祖先的、統一部落的族号,說簡單點的就是這一撥人他是一夥的,那一撥人他是一夥的,今天我們用國家名來區分,以前人用姓來區分。在《通鑒外紀》裡就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
那姓的來源是什麼呢?總不是憑空出現吧?姓一般是來自于地名,早期人類基本都會逐水而居,所以多用江河的名為姓,比如說黃帝姓姬,據說就是在姬水附近進行居住,如果你愛玩仙俠類的遊戲,應該對這個地名很熟悉。
雖然姓是多用江河為名,但是我們還是能從衆多的姓中找出一個選擇的規律,那就是這些姓基本都帶女字旁或者是女字底,例如所謂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是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是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的姓的選擇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果今天會發現有人的姓是帶女字旁,那很有可能是來自于上古的。
姓在古代除了用來統一部落的族号之外,還有什麼别的用途嗎?也有,有一個對于個體來說十分實用的用途,那就是同姓不得通婚。我們都知道近親結婚生出來的孩子是質量不高,很容易夭折,身體也不好,這是我們今天的一個生物學知識,但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已經有了這樣的認知,雖然他們沒有這樣的先進知識,但是已經能根據當時的認知定出了一些規則。
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人口過載,原有的這片土地已經無法承載這麼多人的生活了,這怎麼辦呢?
這時候部落裡就逐步分出去一些獨立的門戶。我獨立出去了,就不能再跟你使用一模一樣的稱号了,但是我們确确實實還是同源的,怎麼樣才能既保證是統一的族号,又能體現出我的特點呢?于是氏也從這時候應運而生。
從這開始社會也轉型到了父系社會,也就是說氏的出現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重要标志。通過氏的産生背景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氏的作用就是讓子孫後代在一個大統一的前提下又有各自的一個區别,本質上是支脈的徽号,《通鑒外紀》裡說“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
當然,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氏,隻有有實力分家的貴族男性才有氏,而平民和女人隻有姓。正因為這個背景,讓氏不僅僅是一個稱呼,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身份。比如說在先秦時期貴族男子之間,稱氏不稱姓,就是這個道理。舉個例子,在《史記》裡秦始皇叫趙政,趙是他的氏,嬴底下是個女,這就是一個姓,所以說為了凸顯秦始皇高貴的身份,在文獻裡把它叫做趙政,在現在的台灣地區也把他叫做趙政,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采用了嬴政,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雖然姓氏的出現起到了一定的區分作用,但如果仔細想一想,這種用法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姓氏的出現就導緻每個人有很兩種不同的稱呼,這樣就必然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在以前的時候人少,相互交流有限,生活的地域也沒有那麼大的交疊,所以沒有問題。但是随着我們國家不斷的統一,人口不斷的增多,社會交流不斷的增加,那麼這個時候多套的姓名系統就會極大的增加了交流成本,即使是在文化人對這種問題也是束手無策,這怎麼辦呢?于是在秦漢時期以後,大家把姓名合二為一,基本不再區分姓氏的區别,選其一即可。
我們前面說氏它代表了一定的身份,而且能更加精準地描繪一個人的出身特點,所以絕大部分人采用了氏,而沒有采用姓,當然少部分也有,我們今天所謂的姓,其實基本都是氏,比如說張、王、李、趙這些,其實都是氏,而不是姓。這就是我前面為什麼說孔子不姓孔的原因,因為孔是氏。
說完了姓氏我們再看一下名字。
在古代起名字有一個大體的規則是幼名冠字。什麼意思呢?
先說幼名,幼名是孩子出生三個月左右,長輩會給取的,方便稱呼,這個名功能上類似于今天的小名,但肯定也有大名。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名隻有長輩才能稱呼,平輩之間如果直接稱呼名是非常無理的行為,隻有罵人的時候才會指名道姓。即使是君主和上級稱呼下屬的時候,一般也會稱呼名,除非表達不滿,不然會顯得這個人非常的沒有修養。
當然也有例外,臣下自稱的時候一般會謙稱自己的名,為了表達恭敬和謙卑,比如說《出師表》裡諸葛亮第一句話就是臣亮言,亮就是他的名。
那平輩之間應該如何稱呼?一般稱字。提到字我們就要說另一個原則就是冠字。什麼是冠字?在古代的成人禮冠禮中,除了給你一些帽子外,還會給你取一個字,表明你現在成年了,這個字的用途就是供平輩和晚輩用來稱呼的。舉個例子,《嶽陽樓記》裡有一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子京就是字,原名叫宗亮。
看到這我們可以發現,名字和姓氏還是不一樣的。姓氏可以2選1,因為它隻是标明你一個大體身份的,而這個名字是給不同人使用的,所以說這兩個沒有淘汰,而是并用的。既然是并用的話,名字之間的關系相對就不會獨立,而是有一定的呼應關系。
一般的規則都是用字的含義來解釋名,比如說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就比較接近,比如說韓愈字退之,這兩個雖然是反義詞,但是它也是同一類别的。還是能看出古人在名字的選擇上還是花了心思的。
當然,很遺憾地說我們今天基本就沒有字了,基本都是名,今天的姓氏名字基本隻剩下了氏名,這跟古代已經有了很大的一個差異。
除了姓氏名字之外,古代的文人還發明出了一套稱呼自己的方式,很像我們今天的網名,是什麼呢?叫号。這個号基本可以理解為外号,我們今天的外号多是别人給起的,而古人的外号多是文人自取的雅号。比如說陶淵明号五柳先生,是因為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蘇轼号東坡先生,是因為在他被貶黃州時自己開辟了一片坡地用來種地,所以以此為号。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給自己起号基本是根據自己的居住地的特征進行選擇的,大家不要覺得這個号它好像隻是文人間的一個小遊戲,其實号往往比名字更加的有影響力。很多人對于古人名字的認識,往往是記着他的号,而沒有記着他的名字。比如說我們前面說的鄭闆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闆橋一聽就是一個風景區的描寫,所以以後在看到古人的稱呼的時候,可以分析一下這到底是是他的姓名還是雅号,說不定會有一定的意外收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