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年突發的疫情按下了中國車市運行的暫停鍵。
工廠機器轟鳴不再、4S店大門緊閉、城市道路空空如也……看似平靜的中國汽車市場,實則早已在内部掀起洶湧波濤。
3月31日,東風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出席東風乘用車公司舉行幹部任免會議,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丁紹斌接替張祖同出任東風乘用車總經理。而張祖同則調回集團,分管東風本田、神龍公司與東風鴻泰。
公司管理層的調任原屬于正常輪換,但疫情的重壓卻也為此平添了幾分焦慮的氛圍。畢竟中國車市已經連續兩年陷入負增長,疫情的到來對中國車市無疑是雪上加霜。整體大環境的下行傳導出的焦慮,反映在人事層面自然帶來大面積的人事換防。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中,中國自主品牌特别是國有汽車企業,經曆了一場空前的人事換防大戰。
“三大三小”自主換帥
中國汽車品牌的三大央企的東風,剛剛經曆了自主品牌一把手的輪換。乘用車闆塊丁紹斌出任總經理一職;商用車闆塊王強出任新任總經理一職。
而就在一年之前,東風乘用車總經理的崗位才經曆了一次更叠。2018年7月,原東風乘用車總經理劉洪改任東風乘用車公司黨委書記,張祖同接任東風乘用車總經理一職。一年多過去,東風乘用車公司總經理一職再次更叠,張祖同卸任而丁紹斌接任。
▲東風乘用車總經理丁紹斌(左)、長安汽車副總裁葉沛分管長安乘用車業務(中)、一汽集團王剛負責紅旗銷售業務(右)
除了東風之外,長安自主闆塊近兩年的人事換防也頻頻發生。2018年9月21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拟聘任葉沛為公司副總裁。
作為三大國企之一,一汽集團的自主闆塊的人事調整可謂經曆了全盤的洗牌。2017年下半年,一汽徐留平空降一汽走馬上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并迅速展開了對自主闆塊人事的全盤調整。
在徐留平大刀闊斧的自主改革下,紅旗和奔騰近兩年也是“人來人往”。其中,紅旗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高放在上任不久後便被陳旭接替;2020年4月1日,原一汽豐田的中方負責人,任常務副總經理的王剛調回一汽集團,負責一汽紅旗的銷售業務,并擔任一汽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一汽轎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祥退居二線,肖肖将接任其職位。
▲北汽營銷業務委員會主任李一秀(左)、廣汽乘用車總經理張躍賽(中)、上汽乘用車總經理楊曉東(右)
與三大央企自主闆塊業務的人事調整同時進行的,還有北汽、上汽、廣汽三家地方國企自主業務的人事換防。
2019年10月,北汽集團正式發布全新”BEIJING”品牌,對北汽紳寶和北汽新能源進行了整合。原紳寶和北汽新能源兩大營銷團隊在整合的基礎上已經成立了“北汽營銷業務委員會”,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李一秀出任主任一職。
上汽集團中,2019年三季度,王曉秋接替陳志鑫出任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上汽集團副總裁楊曉東則兼任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
廣汽自主闆塊中,2019年7月31日,廣汽集團宣布郁俊兼任廣汽集團國際業務本部本部長,但不再擔任廣汽新能源董事長及廣汽乘用車總經理,此二職将分别由馮興亞和張躍賽擔任。
三大“棘手”難題待解
至此,在過去兩年中,三大央企和三大地方國企,分别對自主闆塊人事進行了重新的梳理調整。新任掌舵者的上任,恰逢中國汽車市場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時代的大調整期,挑戰接踵而至。
2019年,在存量競争之下,中國自主品牌一度失守,市場占有率跌破40%。而自主品牌内部的競争中,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态勢越來越明顯。其中,民營自主品牌吉利、長城銷量堅挺,而東風、一汽、廣汽等國有企業自主闆塊的銷量始終難以在數量上形成優勢。
銷量成績欠佳,是國有車企自主闆塊人事換防的直接原因,而隐藏在背後更深層次的,是國有自主闆塊積累多年一直沒有解決的“老問題”——自主向上、新能源創新和擺脫合資影響。
或許在增量時代,整體的銷量上漲遮蓋了國有自主闆塊所該面臨的問題,但近兩年整體市場的下行以及新冠肺炎的突襲,讓國有企業自主品牌回歸現實,必須得邁出改變的第一步。人事換防自然被提上日程。
在自主向上的問題上,衆所周知,吉利已經醞釀了領克品牌,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長城也推出了WEY,朝着高端化蛻變。
國有自主闆塊中,除了紅旗被一汽集團獨立運營,朝着高端豪華方向發展之外,其餘國有自主闆塊鮮有向上發展的動作。其産品定位、消費者印象始終難以擺脫低端印象。這是如今國有企業自主“新官們”面臨的第一大“老問題”。
其次,在新能源轉型方面,國有企業自主闆塊雖然在進行着積極的探索,多年的轉型和技術積累,依然難以産出與特斯拉抗衡的産品。
在所有國有自主品牌中,北汽在新能源方面的轉型較早,不過至今依然難以擺脫補貼的扶持,其在A股市場的表現也差強人意。
反觀特斯拉,在2019年年底上海工廠宣布正式投産後,其訂單量便一直高漲,大有重新“定義”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之勢。這些手握一手好牌的“國”字頭企業,面對特斯拉猛烈的攻勢和過去幾年“難看”的新能源成績單,如何求變?這成為全新換防的自主一把手們面臨的第二大“老問題”。
而當接力棒交接到“三大三小”國有車企自主新官手上之時,他們還将繼續着手解決自主闆塊擺脫對合資品牌的依賴的“老問題”。
在過去幾十年中,合資品牌以“市場換技術”的理念進駐到中國汽車市場,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合資品牌的确在中國市場上拓展了相當的市場份額,但另一邊,自主品牌卻并沒有換回相應的技術積累。
如今,合資強而自主弱成為大多數國有汽車企業的現狀。2018年合資股比開放的政策将這一現狀暴露無遺。繼寶馬成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後,戴姆勒、大衆均被曝出有相關想法。而若合資股比開放的政策得以實施,那麼将首先威脅到嚴重依賴外資的自主品牌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合資股比放開政策落地,三大央企東風、一汽、長安的合并也多次被媒體報道。有專家分析稱,如今三大央企的主要利潤來源主要依靠合資公司,而一旦合資股比放開,那麼三大央企将面臨生存問題的考驗。因而促進合并,是三大央企報團取暖的首要選擇。
不過,中國汽車三大央企巨頭要推動合并,調整難度驚人,在合資結構、人員關系、品牌運營、産品譜系、渠道鋪設等等都有巨大的難題有待解決。以至于從傳言合并到現在,幾年時間過去,三大央企合并事宜尚未有具體的進展。
自主品牌如何提升技術,打造出具有市場競争力的産品,這些“曆史遺留問題”成為新一屆“掌舵者”所面臨的第三大問題。
新能源、合資與自主向上,這三大問題是國有自主品牌長期懸而未決的曆史遺留問題。如今,這些老問題交到了新的接任者手上,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決定了國有企業自主闆塊未來的發展空間。
畢竟,存量市場之下,自主品牌的空間正在受到擠壓,淘汰賽加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汽車行業遭遇重創,競争更加激烈。
這意味着,留給自主品牌的時間不多了。在以往的競争中已然處于弱勢地位的國有自主闆塊,需要新的領導人為其帶來新的活力。
而國有車企自主闆塊的掌舵者們,将在這混亂的市場競争中如何出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