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賀蓓 通訊員張甯甯 盧慶雷 “現階段一流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1月3日,信息技術助力一流課程建設研讨會暨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學術年會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
本次會議由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和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技術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華南理工大學承辦。
會議以“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為主題,旨在促進各大高校在信息化教學、智慧教室建設等方面的經驗交流,促進“互聯網 ”時代教育教學的重構與創新。來自全省近80所高校教務處、教師發展中心、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相關負責教師共計350多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網 教育”成為撬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确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把教學改革成果落實到課程建設上。
廣東省教育廳高教處李成軍在緻辭中表示,此次會議聚焦教學領域的熱點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階段一流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隻有積極改革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活起來,才能自如應對各種挑戰與機遇。
他強調,信息技術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助力,各大高校一定要把握契機,主動作為,共同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一流課程、智慧教學環境的建設路徑。
會議分為兩個主要環節,在專題報告環節,南方醫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張春輝做了題為“以學生為中心,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推進”的大會主旨報告,他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介紹了南方醫科大學的混合式教學探索,包括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初心、學校規劃、開展方式、評價機制、問題對策等諸多對于混合教學的研究與思考。
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項聰作了題為“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的報告,從整體思路、探索實踐、成效特色及未來展望四個方面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在兼具“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創業精神”的“三創型”人才培養及教學改革方面的實踐經驗,分享了華南理工大學在新工科跨專業教育改革方面的實踐探索。
在上午的會議中,清華大學程建鋼教授分享了有關職業院校多模式混合教學改革、職業教育信息化、促進日常教學應用的教師混合教學能力提升以及B-Learning的研究思考與實踐經驗。
華南師範大學李克東教授介紹了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跨學科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體開展方法,指出跨學科教育是一種整合觀點和思維模式,是一種特殊的課程組織方式,也是一種培養創新創造的有力環境。未來各大高校應積極順應跨學科教育時代的需要,積極開展跨學科課程與教學,開設基于交叉學科的專業,建設跨學科課程體系,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開展STEM教育活動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跨學科教育中的作用,助力一流課程的建設。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蔣伯傑教授以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育能力比賽為例,分享了高職院校在三教改革過程中有關課堂教學改革、教學環境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倡導高職教育應回歸課堂教學,大力推進高職院校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華工:共建設84間智慧課室,自建在線開放課程90門
開幕式上,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李正向大家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智慧教學環境和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情況。特别是近幾年來,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通過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培養“三創型”領軍人才,全面構建面向未來進而引領未來的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
因此,高校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标準,讓課程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借力“雙萬計劃”一流本科課程,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自2015開始啟動MOOC建設工作,設立系列機制和質量監控團隊,保障MOOC的建、用、學、管。目前,自建在線開放課程90門,上線近50門MOOC,共開課116輪次,累計選課人數約48萬人次;開設校内SPOC 翻轉課堂近100輪次,累計選課人次近4萬人次;開設23門校内虛拟第三學期課程,共有43個班級,選課人數近6千人次。利用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重塑教育教學的新形态,切實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
華南理工大學近幾年着力打造多元聯動、智慧融合的智慧型學習環境,在五山校區以及國際校區共建設84間智慧課室,與校園文化走廊、教師休息室等聯動建設,将育人目标與理念落地到教學服務實踐中,落實到智慧教學環境建設與改造中,通過教學環境重塑倒逼課堂革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