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陳凱歌。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8日電“在去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書記講到了共築精神家園這樣一個概念。作為一個電影人,我感到對共築精神家園有一份責任。”6日下午的文藝界小組讨論,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陳凱歌有感而發。
在陳凱歌看來,精神家園需要“共築”,并不等于這個共築的行為需要以集體的方式體現。藝術家要處于孤獨之中,“宋丹丹演戲,她得孤單,才能演好。我感覺,隻有心有所動,才能真正創作出好的作品。”
31歲時,陳凱歌拍攝了人生中第一部電影《黃土地》,那時攝制組不到40人,隻有一輛面包車、一輛小轎車。總共花了35萬元拍攝完成後,轟動與争議并存,有人質疑怎麼能把一篇很短的散文拍成故事片?是什麼觸動了他?
“眼前的景物,看到和看不到的。”陳凱歌現場講起了赴陝北拍攝時的故事,“天擦黑到了黃陵縣,當地人帶我們去看黃帝陵,滿地都是一尺多厚的柏樹葉子。走過去看到一塊石碑, 碑文“橋山龍馭”,郭沫若寫的。那個時候内心深處所感覺到的震動,作為中國人的那種感受,不可言喻。到達佳縣時,夜夜入耳的都是黃河的奔流聲。那個時候,你才能感覺到精神上的歸屬是什麼,你是什麼人,你從哪裡來。”陳凱歌說這樣的感動,他一輩子難以忘懷。
“文化藝術創作沒法搞大躍進,沒法搞多快好省。”說到這個問題,陳凱歌再次抛出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到雲南,看見一個彜族老人手拿竹子在雕刻,4個小時沒動。這讓他腦海裡立馬浮現出到羅馬梵蒂岡教廷的聖彼得大教堂時,一位在聖像前跪了4個小時的修女。在他看來,做藝術也是一樣,必有虔誠之心才能夠從藝,“一個雕刻竹根的老人,一個跪在神像前的修女,這兩件互不相幹的事長久地影響着我”。
陳凱歌說,他拍電影已有30多年,每兩年或三年出一部片子,至今都還覺得做得不夠好。這種狀态下,才能獲得進行創作的樂趣,才能明白自己是誰,“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個概念:不需要做得很多,但一定要做好!”(記者 趙瑩瑩 實習生 韓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