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6 04:17:45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錯了?

中國古代流傳四句關于“寶”的名言:“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谷金銀,國有寶忠直良臣,家有寶孝子賢孫”。這話最早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呂蒙正說的。在這裡,“寶”指的是最為珍貴的東西。

在古人看來,一個家庭最為重要、珍貴的東西是後輩子孫。子孫的賢德與否,代表的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希望、潛力和方向。即便到了今天,一個人最為悲哀和失望的事情就是:子孫不成器。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血脈綿延、注重福澤深厚,建功立業關注的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道德選擇和個人修養,也更加傾向于“争千古不争一時”,以求流芳百世。不僅僅活在當下,更要瞻前顧後,這才是一個傳統中國人的格局。所以,倘若子孫不成器,就會被視為人生極大的失敗。

但是,早在春秋時期,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卻說:“君子不器”。這話記載在《論語•為政篇》。顯然孔子“不器”的說法與老輩人經常念及的“成器”發生了沖突。一個究竟該“成器”還是“不器”?究竟是誰錯了?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孔子說君子不器)1

要搞清楚孰是孰非,就必須理解兩種說法的真實含義。首先,探索一下孔子說的“君子不器”的含義。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有一個背景:孔子的弟子子貢因為家庭富裕,本人似乎也注重個人形象,所以經常穿着華麗的服裝,把自己打扮得玉樹臨風、光彩照人。

于是,孔子就說子貢“君子不器”。子貢起初不理解這句話的本義,認為這是自己的老師在表揚自己,就更加沾沾自喜。後來,在子貢的再三追問之下,孔子才解釋說,這裡的“器”指的是“瑚琏之器”。

什麼是“瑚琏之器”?就是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的時候,用來盛放黍稷的器皿。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似乎是特别講究語言藝術,也似乎是出于保護弟子的自尊心,所說的“君子不器”乃至後面的“瑚琏之器”的話語,含義都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

從正面的解釋看,“瑚琏之器”是重大祭祀活動使用的物品,擺放的位置重要而顯赫,發揮的作用神聖而重大,用“瑚琏之器”來比拟子貢,似乎在贊美子貢儀表堂堂、器宇不凡,是那種堪當大任的人。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孔子說君子不器)2

從反面解釋,哪怕是“瑚琏之器”這樣重要的器皿,無論外表多麼華美精緻,内部都是空虛的。而後世儒家對孔子“君子不器”以及“瑚琏之器”的解釋,都傾向于反面,都認為孔子是在委婉而隐晦地批評子貢。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更應該重視道德、學識的修養,而非過于注重外表,成為一個“銀樣镴槍頭”或者包着一包糠的“繡花枕頭”。

随着後世對孔子及其著作的不斷注解,“君子不器”這句話的内涵被理解得越來越豐富,除過一個人不應該将人生的重心放在梳妝打扮這層意思之外,另外又引申出了三層含義。

在探讨這三層含義之前,必須說明一下“君子不器”中“君子”的概念。孔子時代的“君子”,側重于社會地位,特指社會中地位較高的人。後來的“君子”,則指的是德才兼備的人。而孔子在說“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時候,所說的“君子”不但指社會地位高,而且還指那些負有管理社會職能的人。

用現代人的觀點看,這裡的君子就大體是當官的,或者說各個領域、不同層次的領導者。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孔子說君子不器)3

第一層含義:君子不應該把自己當作一件物品。因為所有的物品都是人為制作的,在制作一個物品之前,人們會賦予這個物品特定的形狀和功能,而這些形狀和功能,會影響這個物品的使用範圍。例如子貢那樣的“瑚琏之器”,就隻能用來祭祀,而不能用來吃飯、飲水、養花,乃至幹其他事情。

如果用來指人,那就是指那些具有特定能力或者說局限能力的人,隻能從事某項特定的工作,處理某個自己擅長的事。但“君子”是領導者,是要管理人、處理各種事務的,就必須打破“器”的局限,是一個不受能力、功能、知識結構、性格等限制的“通才”。

而且,所有的“器”都是有特定容量的,但凡是容量确定的“器”,不論多麼廣大都有“滿”的時候。而在儒家的思想裡,“滿”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狀态,《周易•豐卦》裡就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一個君子胸懷應該廣大無邊,而要實現這個的唯一途徑就是“不器”。

第二層意思:君子應該是通達無礙的。這裡的“器”也是指局限性,但意思更加傾向于人生态度和處世智慧。一條魚(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器”,放在水裡就會自由自在、生活如意,一旦放在了沙漠裡,就會須臾結果了性命。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孔子說君子不器)4

而孔子所強調的君子,則應該豁達而随和,放在哪裡都能順心如意,用孔子的原話說,那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層意思非常接近老子“上善若水”的其中一個解釋,水是“不器”的,沒有特定的形狀,容器是什麼樣子,水就是什麼樣子;在天為雲彩,在地為河流,暖為流水,寒成冰霜。但水的本質卻始終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因為“不器”而成就了“永恒之器”。

第三層意思:君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都應該是圓融無礙的。一個目标的達成與否,取決于外部條件和主觀因素。在孔子看來,外部條件就是“天”,“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盡人事以聽天命”“天意自古高難問”,外部條件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

而人的主觀因素則包括認識水平和執行手段。一個人,很容易被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禁锢自己的思維,用佛學的思想解釋這個就更加形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法執”;達成目标的手段也常常受到執行者的能力、價值判斷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按照儒家的思想,一個君子就應該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為了這個目标的實現,就敢于打破一切思想和行為上的障礙,勇于探索,不斷突破,想人所不敢想,為人所不能為,以獲取價值和成果的最大化。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孔子說君子不器)5

孔子在努力“打破”“器”對人的局限,實現“君子不器”,而傳統的老輩人卻最怕自己的子孫“不成器”,兩者之間是否就形成了沖突呢?

其實兩種說法并不沖突,而且都是正确的。老輩人所說的“成器”,重點指的是子孫能夠保持積極上進的狀态,端端正正做人處世。就好比一棵樹苗,不要歪歪扭扭,不要滿身病害,向着陽光、植根大地,端端正正地長成大樹。

一旦成了大樹,那就是有用之“材”,就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制作成棟梁、舟船、家具等各種器物,半路夭折或自甘堕落,誤入歧途的,都無法具備相應的價值,這種情形就是不“成器”。

一個人更是如此,如果不能積極向上、健康成長,就失去了成為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有價值的各種“器”的可能性,“成器”也可以看作是老輩人對子孫後代最基本的要求。

孔子說君子不成器(孔子說君子不器)6

而孔子所追求的“不器”,顯然是一個更高層次、更大價值的生命狀态。“成器”與“不器”之間的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前者是人生的基礎,後者是生命價值的拓展和升華。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号并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