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随着年齡的增長,各種各樣的疾病也紛紛“找”來了。其中最讓人受不了的,也是對生活質量影響最大的,就是膝蓋有問題。
當下膝蓋問題已成為很多人的困擾,根據最新的中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目前膝骨關節炎患病率為8.1%,這意味着我國大約有1.1億膝骨關節炎病人。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甚至已達到50%。其中,女性(11%)高于男性(6.3%),農村群體的發病率高于城市。各地區之間的患病率也存在差異,數據顯示,西南、西北地區最高,華北和東部相對較低。
不少中老年人膝蓋疼痛感特别明顯,甚至活動困難,這樣的經曆讓很多人生理性地排斥蹲下以及爬樓梯的動作。
那為何中老年人容易出現膝蓋疼痛呢?膝關節疼痛,是該靜養還是繼續運動呢?
膝關節起到類似于機械中的“軸承”作用,是承受身體重量的重要關節,同時較其他部位更脆弱,即使不是運動損傷,随着時間積累也可能出現疼痛的情況。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老年群體中膝關節問題往往高發”,特别是在做屈伸動作,如下蹲、上下樓梯時,膝關節處就會産生明顯的酸痛感。膝蓋疼對于老年人來說,已經不算個新鮮事,大部分老年人常年都受到疼痛的困擾,嚴重的甚至上不了樓、走不了路。
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膝關節。膝關節可以細分為三個“小關節”,與走平路有關的“内外側胫股關節”和與上下樓、蹲起相關的“髌股關節”(處于膝蓋骨和大腿骨之間的關節)。
大腿肌肉弱化膝關節是由股骨與胫骨構成的,類似一個平台支撐膝蓋進行活動,骨頭周圍則被肌肉、十字韌帶、半月闆等軟組織包圍,保證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以及實現靈活運作。
大腿肌肉的強度,對降低膝關節問題的出現率很有幫助。因為肌肉細胞強壯,才能維持活動時的興奮度确保血液循環流暢,減少肌肉黏結、肌肉損傷的情況發生。
大腿肌肉力量大小由其維度決定,大腿肌肉收縮有力也能确保膝蓋肌群的抗沖擊性,維持膝關節活動時的穩定性,這對關節至關重要。大腿肌肉一旦出現萎縮或者弱化,膝蓋的穩定性也會随之降低,所以,鍛煉大腿肌能夠起到分擔膝關節壓力的作用,防止所有重量全部集中在膝關節上,加速膝關節磨損而出現疼痛感。
而老年人達到一定年紀後,肌肉、骨骼的調整能力會逐漸下降。為了确保膝蓋的穩定性,髌股關節、股四頭肌等組織構成一個相關聯的系統,而股内側肌和股外側肌對髌骨的移動起關鍵作用。如果股内外側肌肉的力量分布不均,就容易出現髌骨錯位,從而導緻軟骨被擠壓摩擦,出現膝關節痛的情況。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生活習慣是影響人體各肌肉群強度差異的重要引物,多數老人的股内側肌肉群力量要小于股外側肌肉群,這會加劇膝關節做屈伸活動時的外翻傾向,導緻整個髌骨肌群的穩定性變差,從而引發各種膝關節疾病。
老年人之所以經常會感到膝關節發僵,是因為人到中年以後,膝關節的肌腱、韌帶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關節腔的滑液分泌減少,骨面長期摩擦形成骨質磨損。關節軟骨磨損出現退變,還會引發關節炎。
磨損的軟骨是很難再生,當骨頭沒有軟骨的保護,走路時,骨頭外層的骨膜與周圍的滑膜上神經豐富,所以會感到疼痛難忍。具體表現為下樓、下蹲疼痛,發出彈響聲或摩擦聲,在受涼或過度活動時出現疼痛、關節腔積液現象。
一般來說,髌骨軟化、髌股關節炎是膝關節比較常見的疾病。如果髌股關節受損,再做下樓、下蹲動作,必然會加大骨頭之間的磨損。很多人覺得半月闆損傷隻可能出現在外傷情況,其實不然。半月闆損傷引發的膝蓋疼痛,會讓人有一種擠壓的疼痛感,在活動時症狀更加明顯。
形成骨刺也會讓膝關節疼痛,我們在不同的狀态下,給關節帶來的壓力值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平躺時關節承受的壓力幾乎為0,但是,站起來或者步行時,關節承受壓力是體重的2-3倍,在上下樓梯時,承受約4-6倍的壓力;跑步時承受約4倍;蹲起或者跪着的姿勢大約是8倍左右。
膝關節是人體内承受負重的關節。但随着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的退化和繼發性的變化,都可能引發膝關節積液、彈響、疼痛、僵硬等問題,如果不及時診斷,接受治療,嚴重的還可能導緻關節畸形。
在患病初期,膝蓋處的疼痛較輕微,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也會加重,尤其當老人在氣溫變化和身體勞累的時候,疼痛更是十分明顯。如果任由其發展到中期,會影響運動能力。
膝關節疼痛會造成運動能力下降,進而引起體重增加甚至代謝異常等情況,會加重患者肥胖。此外,患者運動受限,心肺功能下降,進而也會引起一系列内科問題。同時,運動減少還會引起血糖代謝異常。
到了後期,患者還會出現關節畸形,比如,膝内翻和O形腿。同時,由于疼痛會讓患者不自覺地保持屈曲狀态,長期這樣會出現肌肉萎縮,以上種種情況都會對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負擔,并對患者身心健康産生巨大的影響。
膝蓋疼痛不是小事,會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方面。那麼,當我們的膝關節疼痛,到底是該靜養還是保持運動呢?這是很多人都糾結的問題,有的人認為膝蓋有問題就應該靜養,以免造成病情加重;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群會覺得運動更有利于健康。大多數人覺得自己膝蓋不好,為了避免加重對膝蓋的損害,就得多歇着。
關節炎是一類疾病的統稱,它包括有骨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膝關節疼痛就要躺着,不運動,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專業的建議是:通過運動和保守治療等多種方式改善膝關節的病變,同時需要進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鍛煉,增加關節的穩定性。直腿擡高鍛煉就是最好的方式:在伸直腿的狀态下,保持伸直位緩慢擡高(平躺鍛煉時以下肢和床面成角10-15度為佳),保持5秒,放下休息5秒,如此反複鍛煉。關節軟骨需要持續不斷地刺激,适當的鍛煉才能有效分泌滑液來潤滑關節和軟骨,如果完全不活動,對于關節并不是好事情。下面給大家一些比較科學的做法:
早期,患者會出現久坐久站後膝關節發軟的症狀,但沒有疼痛的感覺,隻有過度勞累的時候,尤其才會出現膝蓋疼痛的感覺,還有上下樓梯的時候,也會出現膝部沒有力氣現象。在這個階段是可以進行運動的,但是必須要把握好運動量,對膝蓋是沒有壞處的。
中期,随着病情加重,膝蓋骨内的軟骨磨損會越來越嚴重,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關節疼痛,不僅表現在上下樓梯的時候,平時也會時不時感到疼痛;而且,久坐、久站的時候還會出現關節咔嚓聲。在這個階段,患者也是可以進行運動的,還是要适量。
膝關節出現疼痛之後以少負重運動為主,比如遊泳、騎自行車等。遊泳是非常好的運動,自由遊可以減少長時間膝蓋屈伸造成的關節損傷。騎自行車也是不錯的選擇,騎行時候雙腿的反複蹬直和彎曲循環過程,有利于關節液流動,帶動腿部肌肉群運動,同時不用承擔體重負荷對關節的負面影響。
晚期,會出現明顯的關節畸形,還會出現行走的關節疼痛,睡覺的時候有可能也會有疼痛感,這就屬于病情比較嚴重的程度了,這個階段對于患者來說鍛煉是有點難,但是可以緩慢地行走,盡量不要卧床不起,以免因腿長期不活動造成腿部僵化、骨質疏松。
在整個過程中,還可以進行每日溫水泡腳,以溫水浸泡到小腿肚為宜,每日浸泡10-20分鐘。
直腿擡高鍛煉和溫水泡腳可以長期進行。
延伸閱讀: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運動過度,如何把握合理的運動量?遵循“兩小時原則”:美國骨關節炎協會提出膝關節鍛煉的“兩小時原則”。意思是,不管什麼運動形式,隻要結束後持續疼痛超過兩個小時,就說明運動過量了。當然,這隻是一種簡單的判斷方法,不是絕對的,還得以個人體質為準。建議循序漸進,不要運動太劇烈,如果想加快膝關節修複,緩解關節炎,平時還可以适當補充氨糖。
如果發現自己在上下樓梯或下蹲時出現膝蓋疼痛,那麼最好少做屈伸類運動,而選擇低輕度的運動類型,這對于強化肌肉機能,緩解膝關節不适,起到休息和鍛煉的雙重作用。
如果是肥胖患者出現膝蓋痛,應優先調整飲食積極減重,減輕膝蓋的承受壓力,避免在運動中加重膝蓋磨損;平站立或坐着時,要注意避免保持同一姿勢過久,防止膝蓋被“封鎖”而導緻僵硬。另外,無器械、低負重的運動方式,對加速下肢血液循環,鍛煉關系肌肉群,緩解疼痛情況都十分有幫助。
建議在運動的過程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貴在堅持切勿操之過急,可以先從每天走5000步開始,每天增加1000步,這樣更有助于緩解膝蓋疼痛。我們鍛煉的主要鍛煉目的還是以增強下肢肌肉為主,所以,要注意訓練過後的拉伸放松,加速肌肉細胞重組恢複,達到預防膝蓋疼痛的目的。
對于症狀比較嚴重的朋友,建議先進行休養,待炎症消除後,再逐漸進行運動。老年人隻在特定出現膝關節不适,并不需要太擔憂,日常生活中多注意鍛煉、保暖和補鈣,都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