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日近江湖遠暮遲故人歸

日近江湖遠暮遲故人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3:55:06

日近江湖遠暮遲故人歸(江東往來人猶記鲈魚美)1

江東鲈魚館一般選用1公斤左右的新鮮鲈魚進行烹制。

九龍江是我省第二大江,流經的江東一帶自古盛産鲈魚。江東鲈魚以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一直是當地一道久負盛名的美食。

改革開放以來,當地農民走出村子,沿着江東的324國道開起了大大小小數十家鲈魚館,形成遠近聞名的“江東鲈魚一條街”,鲈魚館相關産業也成為當地農民發家緻富的重要途徑。

地方特産 盛傳千年

“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說起鲈魚,相信許多讀者馬上會想起宋朝詩人範仲淹的這首脍炙人口的詩。漳州江東就是一個因盛産鲈魚而聞名的地方。

據漳州市龍海區榜山鎮副鎮長侯淵清介紹,九龍江亦名漳州河,是我省僅次于閩江的第二大河流。九龍江的幹流主要由北溪和西溪組成,在漳州市東郊10餘公裡處的江東彙合。自古以來,這裡就盛産魚類。明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中“物産·鱗部”載:“鲈魚,與鳜魚相類,昔張翰所思即此魚也。”明萬曆版《漳州府志》中“物産·魚之屬”亦記載:“鲈魚,昔張季鷹所思者,隋炀帝謂之金齑玉鲙。”

江東一帶盛産鲈魚已有上千年曆史了。由原漳州市方志委編寫的《漳州名産志》記載了一則民間傳說:宋朝漳浦縣人高東溪(1104—1148年)中進士,官任松江道尹,返鄉省親,取水道入閩,帶回松江特産活鲈魚養于艙内,到江東時放入江中而繁衍。

1993年版的《龍海縣志》記載,江東鲈魚産于龍海市江東橋一帶水域。因生長于海水與淡水交彙的地方,江東鲈魚鮮嫩肥美,具有海鲈魚的硬質肉,卻沒有海鲈魚的腥氣,有淡水鲈的清甜,但無淡水鲈魚肉質軟爛的缺陷,與上海松江鲈魚一起名滿天下。

千年來,當地村民慢慢形成獨特的鲈魚烹饪方式。最傳統的莫過于“紅焖鲈魚”——将新鮮的鲈魚殺淨後,用閩南本地特有的菜脯清蒸,吸收了蘿蔔幹香氣的魚肉鮮嫩味美,連醬汁都特别下飯。

創新改良 哺育一方

夏日傍晚,龍海區榜山鎮的“江東鲈魚一條街”又熱鬧起來了。一輛輛挂着廈門、龍岩、泉州等外地牌照的車争相駐足,車主們紛紛走進自己熟悉的鲈魚店,大快朵頤起來。

“燒制鲈魚,一般都是選取兩三斤的,一魚多吃,頭、骨煮湯,魚段可煮魚粥或與醬油水紅燒等。”江東鲈魚飯店總經理孫勝利是龍海區榜山鎮長洲村馬崎社人,而馬崎社就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籍地,這裡的人祖祖輩輩喝着北溪水、吃着江東鲈魚長大。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借着毗鄰324國道的優勢,孫勝利的爺爺孫番薯成為第一批走出村子的人之一,到江東古橋橋頭搭建飯店,專門經營祖上流傳下來的鲈魚菜肴。沒想到生意火爆,吸引越來越多的村裡人效仿。這裡漸漸形成4公裡長的“江東鲈魚一條街”,擁有30多家規模較大的鲈魚館和鲈魚酒店。經過30多年的發展,鲈魚飯店的生意越來越好,江東的各家鲈魚館也都經過幾輪的升級、擴大、改造,原先的竹棚房、磚瓦房都被現代化的鲈魚飯館、鲈魚酒店替代了。

2006年連戰回龍海區榜山鎮長洲村馬崎社祭祖時,江東鲈魚便成為當地待客的招牌菜。2009年12月,曾創作出《甜蜜蜜》《小城故事》等歌曲唱詞的台灣著名詞作家莊奴欣然為漳州美食“江東鲈魚”賦歌一首《江東鲈魚香》。

漳州市餐飲烹饪行業協會會長林銘煌說,以江東鲈魚創作的鲈魚菜品“江東鲈魚粥”“江東鲈魚卷”被評為“中華名小吃”,而“江東鲈魚丸”被評為“福建名小吃”。2018年,中國烹饪協會發布了《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主題名宴名錄》,“漳州鲈魚宴”上榜,與開國第一宴、滿漢全席、孔府宴、G20國宴、紅樓宴等共同入列“中國名宴”。

鲈魚館生意的火爆也助推了鲈魚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鲈魚已成為漳州市水産養殖的“六條魚”之一。去年,漳州市鲈魚養殖面積1.5萬畝,産量1.35萬噸,産值6.3億元,養殖規模名列全省前列。

侯淵清說,江東一帶地處漳州東郊,自古以來就是福廈泉進漳第一站,這裡風景秀麗,還有江東古橋、邺山講堂、瑞竹岩、萬松關等名勝古迹,而且“江東鲈魚一條街”還綿延到著名現代京劇《龍江頌》的實景西溪橋一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最近,榜山鎮領導班子正調研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江東鲈魚産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