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連接方法圖解?用戶:需求發起者數據傳輸過程圖:,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網絡連接方法圖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用戶:需求發起者。
數據傳輸過程圖:
應用程序:發起數據的傳輸交流過程。
7層-應用層:為應用程序提供環境,執行和管理應用程序。
過程:
用戶将數據通過應用程序,發送到應用層,應用層再将數據發送到表示層。
從表示層已經處理好的數據(減去頭部信息),傳送到應用層,之後再傳送到接收方的應用程序。
6層-表示層:不直接負責對數據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終端格式轉換。但是為數據傳輸之間對數據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終端格式轉換提供規則。
過程:
【1.7-數據】---加密--->【1.6頭 數據】---(發送)---->5.會話層----(2.5-頭部)----->【2.6頭 數據】----解密---->【2.7-數據】
從應用層接收到的數據,外部軟件(遵循表示層規定的協議)對數據加密,壓縮,終端格式轉化,然後在本層(表示層)對數據加頭部信息,最後将數據傳送到會話層。
從會話層處理好的信息(減頭部信息),首先在本層(表示層)減去頭部信息,外部軟件(遵循表示層規定的協議)對數據解密,解壓縮,解碼處理,最後将數據傳送到應用層。
5層-會話層:對會話雙方的資格進行驗證和審查,規定發送的雙工模式。
過程:
從表示層處理好的信息傳送到會話層,在會話層對會話的雙方進行資格的驗證和審查,規定發送的雙工模式。之後加本層的頭部信息,最後傳送到傳輸層。
從傳輸層處理好的信息傳送到本層,會話層對數據進行減去頭部信息,之後将數據傳送到表示層。
4層-傳輸層:傳輸層提供在不同的系統之間進行端對端數據交互的可靠服務。
過程:
從會話層處理好的數據傳送到本層,對數據進行分組,每個分組加上頭部信息,最後将數據傳送到網絡層
從網絡層處理好的數據傳送到本層,對數據進行減去頭部信息,最後将數據傳送到會話層。
3層-網絡層:建立,保持,終止通過中間設備的連接,同時負責通訊子網的路徑選擇和擁擠控制。
過程:
從傳輸層傳送的數據,在網絡層進行加頭部信息處理,之後将數據傳送到數據鍊路層。
從數據鍊路層處理好的數據傳送到本層,在本層進行減頭部信息處理。
數據鍊路層:将數據組裝成幀進行傳輸,并管理傳輸過程中的問題。
過程:
從網絡層傳輸的數據,在數據鍊路層加頭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将數據組成幀之後傳送到物理層,
從物理層接收的二進制數據傳送到數據鍊路層,在數據鍊路層減頭部信息和尾部信息,之後傳送到網絡層。
物理層:包括設備之間的物理連接的接口;用戶設備和網絡終端設備之間的傳輸規則。
過程:
數據鍊路層的幀在物理層中轉化為二進制的數據,加本層的頭部信息,通過傳輸媒體以比特流的形式傳送到另外一台設備的物理層。
物理層收到二進制數據,經過減去頭部信息處理傳送到數據鍊路層。
注:OSI參考模型總結 - 小白的博客 - CSDN博客
訪問服務器的過程字符集: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用到的全部字符的集合,美國用ASCII字符集,UTF8。
ARP地址解析協議:透過目标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标設備的MAC地址。
網際協議IP:負責在主機和網絡之間的路徑尋址和數據包路由。
地址解析協議ARP:獲得同一物理網絡中的主機硬件地址。
網際控制消息協議ICMP:發送消息,并報告有關數據包的傳送錯誤。
互聯組管理協議IGMP:用來實現本地多路廣播路由器報告。
傳輸控制協議TCP:為應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連接,适用于要求得到響應的應用程序。
用戶數據包協議UDP:提供無連接通信,且不對傳輸包進行可靠性确認。
訪問服務器的過程可以通過 windows R 快捷命令 --> 進入運行界面--->然後通過cmd 命令 --->進入控制台--->然後輸入命令 tracert 訪問的域名網址-->查看訪問過程。
ping命令來測試網絡連接:
常見網絡排錯方法網絡排錯遵循從低層到高層逐層排查的原則。
物理層常見故障:
硬件連接問題:1.接觸不良2.硬件未連通
數據鍊路層故障:
1.MAC地址沖突不能上網;
2.交換機與計算機網卡的帶寬協商不一緻,網速不一緻導緻網絡不通;
3.ADSL欠費導緻網絡不通;
4.将計算機錯誤的連接到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注: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是寬帶接入技術的一種數據傳輸方式,其模式為異步傳輸模式(ATM ),他利用現有的電話線,通過先進的頻分複用技術和調制技術,使得高速的數字信息和電話語音信息在一對電話線的不同頻段上同時傳輸。
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體訪問控制地址,也叫局域網地址(LAN Adress)、以太網地址(Ethernet Adress)、物理地址(Physical Adress),用來确認網上設備位置的地址,用于在網絡中唯一标識一個網卡,一台設備,若有多個網卡,則每個網卡都會有一個唯一的MAC地址。
網絡層故障:
1.計算機IP地址設置錯誤。
2.計算機沒有設置網關。
3.計算機子網掩碼配置錯誤。
4.沿途路由器路由表錯誤。
傳輸層故障:
傳輸層的TCP/IP協議族應用已非常成熟,可不作關注。
表示層故障:
亂碼問題(字符集對應錯誤)
應用層故障:
應用層程序配置問題(浏覽器服務器的配置問題導緻上網故障等)
網絡安全設置方法物理層安全:
防止非法計算機接入公司網絡(包括無線AP)
數據鍊路層安全:
1.設置WiFi密碼,屬于網絡鍊路層添加秘鑰的方法。
2.公司内部的交換機可以設置哪個Mac地址可以接入,設置接多少台計算機。
3.家裡的ASDL撥号上網的需要登入賬号密碼。
4.劃分不同的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網絡層安全:
1.在路由器上設置ACL控制數據包轉發,控制網絡。
2.在計算機上設置網絡安全,設置訪問權限。
應用層安全:
發現軟件漏洞,增補丁。
套接字(Socket)的應用1.Socket定義:
TCP用主機的IP地址加上主機上的端口号作為TCP連接的端點,這種端點就叫做套接字(socket)或插口。套接字可以實現将多個客戶連接到一個服務器。
它是網絡通信中端點的抽象表示,包含進行網絡通信必需的五種信息:1.連接使用的協議,2.本地主機的IP地址,3.本地進程的協議端口,4.遠地主機的IP地址,5.遠地進程的協議端口。
2.Socket屬性:
1.域:套接字通信中使用的網絡介質,常見的有AF_INET(因特網絡)
2.類型:
a.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用于提供面向連接、有序的、可靠的雙向jie節流的鍊接式數據傳輸服務,由類型sock_stream指定,他是在AF_INET域中通過TCP/IP鍊接實現的。
b.數據報套接字(sock_dgram):提供了一種無連接的服務,是AF_INET域中通過UDP/IP鍊接實現的。
c.原始套接字(sock_raw):允許對較低層次的協議直接訪問,比如IP、ICMP協議,他常用于檢驗新的協議的實現或者訪問現有服務中配置的新設備。網絡監聽技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socket_raw.
3.協議:套接字協議一般采用默認值。即默認參數為0。
3.套接字的作用:
1.套接字是用于描述IP地址和端口,是一個通信鍊的句柄。應用程序通常通過"套接字"向網絡發出請求或者應答網絡請求。
2.當前應用進程需要使用網絡進行通信時,就會發出系統調用,請求操作系統為其創建“套接字”,以便把網絡通信所需要的系統資源分配給該應用進程。
3. 操作系統為這些資源的總和,用一個叫做套接字描述符的号碼表示,并把此号碼返回給應用進程,應用進程所進行的網絡操作都必須使用這個号碼。
4.通信完畢後,應用進程通過一個關閉套接字的系統調用通知操作系統回收與該“号碼”相關的所有資源。
4.套接字的使用步驟:
1.連接創建階段
a.套接字被創建後,其端口号和IP地址都是空的,應用進程調用bind(綁定)來指明套接字的本地地址(在服務器端調用bind時就是把熟知端口号和本地IP填寫到已創建的套接字中)
b.服務器調用bind後 ,還必須調用listen(收聽)把套接字設置為被動方式,以便随時接收客戶的服務請求。(UDP服務器由于隻提供了無限連接服務,不使用listen系統調用)
c.客戶進程發送連接請求後,服務器緊接着調用accept(接受),以把客戶進程發來的連接請求提取出來。(系統調用accept的一個變量就是要指明哪一個套接字發起的連接。)
2.數據傳輸階段
客戶和服務器都在TCP連接上使用send系統調用傳送數據,使用recv系統調用接收數據。
3.連接釋放階段
一旦客戶或者服務器結束使用套接字,就把套接字撤銷,此時調用close釋放連接和撤銷套接字。應用層總結-系統調用和應用編程接口 - 十分殘念的博客 - CSDN博客
其過程示意圖如下:
網絡編程網絡編程的目的:
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網絡協議與其他計算機進行通訊。
網絡編程的問題:
1.如何準确的定位網絡上一台或多态主機。
2.找到主機後,如何快速高效的傳輸數據。
網絡編程的對象:
傳輸層提供的面向應用的可靠或非可靠的數據傳輸機制。
網絡編程流行模型:
1.CS模型(客戶端/服務器模型)
2.BS模型(浏覽器/服務器模型)
參考網絡編程--Socket(套接字) - A-祥子 - 博客園
注:擴展鍊接内關于TCP/IP的相關知識講解也相當詳細,可以參考浏覽一下。
本文部分内容參考至網絡,如有錯誤,敬請指正,如有侵權,請聯系修改,如有疑問,歡迎與我讨論,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