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緊張就放屁,
一吃早餐就腹瀉,
一臨考就便秘,
一開會就腹痛
……
去醫院做胃腸鏡等檢查,
既沒有細菌病毒感染,
也沒有潰瘍息肉腫瘤,
這個現象還特别容易發生在
忙碌的學生、知識分子身上!
上述現象可歸類為腸易激綜合征(以下簡稱為腸易激)。
全球消化科專家所公認的《功能性胃腸病羅馬标準Ⅲ》關于IBS的診斷阈值是反複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過去3個月内每月發作至少3天。但是,經過羅馬基金會嚴密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這個頻率會納入大量非IBS患者,于是,《功能性胃腸病羅馬标準Ⅳ》更新了自己的診斷阈值,即反複發作的腹痛,過去3個月内每周發作至少1天。
與此同時,羅馬Ⅲ盡管對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狀的納入很寬松,但是十分強調症狀發生與伴随症狀的關系,而羅馬Ⅳ經過大規模調查發現,有些IBS的患者排便後腹痛症狀未緩解,甚至加重,症狀發生也并不一定伴随排便次數和糞便形狀的改變,因此,羅馬Ⅳ将3項特點修改為:
①與排便有關;
②伴随排便次數改變;
③伴随糞便形狀改變。弱化了腹痛發作與伴随症狀的對應關系。而且同時排除了器質性疾病:方可診斷為該症。
擾人的腸易激如何不擾人?
恐怕不是吃吃藥就能解決的。
腸易激缺乏明确病因,身體也無器質性病變,因而單單吃藥物,症狀易反複效果也未必好。
有此困擾者不如先排排雷,剔除得病的“内憂”和“外患”:“内憂”——壓力、心理因素,“外患”——不注意飲食衛生造成胃腸道感染。這兩者均是腸易激的重要誘因。
内憂:心理壓力
醫學界已有共識,腸易激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系。
資料顯示,38%患者在患上腸易激或症狀突然惡化時,可從日常生活中找到精神受刺激或情緒波動等方面的因素。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工作量驟增、經濟負擔加重、失業、人際關系不順等。此外,IBS患者中焦慮、抑郁等多種心理異常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
因此,要想減輕甚至擺脫症狀,就必須學會自己減壓。臨床中甚至有一些患者沒有經過任何的藥物治療,隻是聽從了醫生的意見,保持輕松的心态,少讓自己處于疲勞狀态,症狀都可以緩解得七七八八。
若無法緩解,有條件者可看心理醫生。精神心理療法對腸道症狀及精神症狀均有一定療效。
外患:注意環境衛生
腸道感染在腸易激發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有個叫“感染後腸易激”的概念,即人在急性胃腸道感染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腸易激的症狀。
因此,患者要注意生活環境的衛生條件,從源頭上杜絕腸易激産生的誘因。生活中注意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食物,飯前便後及處理肉類食物後要洗手,吃徹底煮熟、煮透的食物。
此外,善于總結飲食規律也很有必要,避免吃讓你腸胃不适的食物。郅敏介紹道,比如有些人一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生冷食物或一飲酒就腹瀉,有些人一喝牛奶就腹瀉、嗳氣,這類人群均需避免相關食物的攝入。因受涼而誘發的腹瀉,則需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保暖。
持久戰,别随便吃抗生素
腸易激通常在成年的早期出現,可持續終生。因而,腸易激的治療是持久戰也是綜合戰。
不論是“持久戰”或“綜合戰”,患者都要和醫生密切配合,這是治療能取得好效果的關鍵所在。别自己亂吃藥”,抗生素短期内雖能改善症狀,但臨床上不少人因腹瀉而随意服用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抗生素,最終導緻腸道菌群失調,反而加重了腹瀉。
已患有腸易激的患者,更需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因為,腸易激是否會發展為器質性疾病及惡變,目前尚不明确,而且腸易激的診斷主要根據症狀學,故患者不能完全排除器質性疾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