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 楊夢祺 宋浩征
2001年2月,成都西郊,機器的轟鳴聲響徹上空。
當挖掘機的泥土傾倒到土山旁時,裡面細碎的光芒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頃刻間,機器停止了轟鳴,西郊大地重回平靜,人們似乎意識到了什麼。
翻開松軟的泥土,殘缺的象牙與玉器正無聲地躺在那片土地上。與之一同展現在世人眼中的,是3000多年前璀璨輝煌的金沙文化。
金沙遺址的發現,被稱為是中國進入21世紀的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
遺址中出土的珍貴文物,數不勝數,可以想象,數千年前神秘的古蜀國,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金器、玉器、陶器和青銅器等,如精緻華麗的太陽神鳥金箔,其圖案成為中國文化遺産标志;還有造型獨特的青銅立人像,從人物面部的五官中,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
做工精細又色澤鮮明的文物,讓人感歎不已。人們不得不好奇:3000多年前,古蜀人是如何将這些東西鑄造出來的?
金沙遺址的祭祀區。
在衆多精美的文物裡,有一種文物數量巨大、極有規律地朝着一個方向擺放,當其完整面貌露出時,引起了人們的震驚,那就是金沙遺址中發現的成噸的象牙。
保存完好、數量衆多的象牙有規律地堆積,這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展廳中擺放的象牙。
為何金沙遺址會出現這樣的象牙?這些象牙到底來自何方?在數千年前,它們被用作何事?象牙擺放的規律,意味着什麼?
這些複雜難解的疑團,纏繞着3000多年後的我們。
金沙遺址象牙出土時全程參與研究保護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複中心館員楊弢,給出了謎題的可能答案。
3000年前,成都平原是否有野生大象?
象牙出土時的情況。
走進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第三展廳,可以看到3根完整的、平均長度在1.6米左右的亞洲象牙,以及由象牙制作而成的象牙片、象牙柱等人工制品。
當然,這些不過是埋藏在金沙遺址象牙的極小一部分。
無論從數量還是重量來說,金沙遺址的象牙,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在祭祀區内發現的最大一處象牙坑裡,不僅其上層全部堆積象牙,從斷面觀察,象牙多達8層。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象牙時,内心的震驚是不可質疑的。因為我們在金沙發掘出來的成堆象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從未有的。”楊弢描述道當時的感受,至今仍覺得曆曆在目。
據初步估計,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重量達兩三噸。截至目前,金沙遺址已經出土了100多根比較完整的象牙,以及100多件用象牙加工成的各種各樣的器物,如象牙尖、象牙段、象牙片以及象牙器等。
數量如此龐大的象牙,到底是從何處而來的呢?
象牙出土時的情況。
要知道,在當今的中國境内,有野生大象分布的區域,僅局限于雲南西雙版納一帶,與成都平原相隔千裡。
試想,如果這些象牙都是從外地“進口”的,數量未免太過于令人咂舌。
如此想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在3000多年前,古蜀國曾有過野生大象的存在。
《華陽國志·蜀志》中寫道:“蜀之為國,肇于人皇……其寶則有璧玉……犀、象。”
《國語·楚語》也記載說:“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盡乎。”
《山海經·海内南經》中有“巴蛇食象”,文字為:“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巴蛇”的栖息地,正是古時的蜀地。
不僅如此,漢晉時期的揚雄和左思所著的《蜀都賦》中,都有關于四川盆地的印度犀和亞洲象的記載。
祭祀區出土的象牙。
這些古籍中所寫所言的,似乎能夠成為成都平原可能曾有過野生大象的證據。
“根據目前的考古學研究,商周時期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濕潤,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2-3℃。所以我們推斷,當時四川盆地可能是有大象分布的。”楊弢說。
“其實,在3000多年前,成都的氣候環境更像是熱帶雨林,溫暖濕潤、動植物茂盛。”因此,金沙遺址發現的這些象牙,完全有可能是本地所産。
不僅如此,當時野生大象的體型,可能比現在的大象更為龐大。
因為,在金沙遺址出土的這些象牙裡,最長的一根達1.85米。而今天雲南等地區生存的亞洲象,最長的象牙也就一米。“可以想象,當時的大象有多麼的大。”
象牙祭祀,是為鎮殺洪水中的妖魔精怪?
象牙坑堆積情況。
一根根完整的象牙,成堆地擺放在金沙遺址的祭祀區中,似乎在神秘地述說一段千年往事。
知曉了象牙的“身世之謎”,但其中的疑問還是如同解不開的線團,讓人千頭萬緒。
象牙在祭祀坑中被發現,其用途是奉獻給神靈的珍貴祭品。但是,為何會選擇用象牙進行祭祀?古蜀人用象牙祭祀,想向神明求得什麼呢?
“商周時期的古蜀文化,神權和君權是不分。國家政治的最高層,也是最高的大祭司。至于祭祀的目的,有多種可能,如戰争前的祭祀,還有追求風調雨順等。”楊弢說。
楊弢提到一句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話出自《左傳》,其中的“祀”,指的就是祭祀。隻是,為何選用象牙作為祭品、其中似乎包含着種種特殊的含義。
古代蜀地,有着“澤國”、“赤盆”之稱,常年非澇即旱。前有大禹治水,後有李冰修建都江堰,可見水患災害時常威脅着古蜀人。
那麼,象牙的祭祀,是否與治水有聯系呢?
《周禮•秋官•壺涿氏》中記載:“壺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毆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殺其神,則以牡橭(gū)午貫象齒而沉之,則其神死,淵為陵。”
牡橭是一種神物;象齒,就是大象牙。
用于祭祀的象牙尖。
這段古文的含義,說明古代的方術家(巫師)認為,象牙有一種魔力,将牡橭、象齒交叉成十字形,把它沉入水中,就能夠鎮殺洪水中的妖魔精怪。
值得一提的是,金沙遺址的象牙遺迹分布于古河道兩岸,似乎冥冥中在暗示着這些象牙祭祀的目的。
不過,對象牙祭祀的具體内容,至今學術界仍沒有明确的界定。人們隻能從蛛絲馬迹中,猜測到3000多年前古蜀人的意圖。
象牙祭祀的目的無法确切得知,但古蜀人如何用象牙祭祀的,還是有文物作證。
在金沙遺址出土的一件平行四邊形玉璋上,兩面分别用極淺的線條刻劃出兩組對稱的圖案,每組圖案由一跪坐人像、兩道雲雷紋、4條平行線紋構成。
人像頭戴高冠,身着長袍,雙膝着地,肩上扛着一個彎彎的東西,以左手持握。
經考古學家仔細觀察,這個彎彎的東西,一頭粗,一頭尖,推測應是一根完整的象牙。
用于祭祀的餅狀或圓柱狀象牙。
這件玉璋,猶如相機一般,記錄下了當時古蜀人祭祀的場景。
“怎麼讓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象牙出現在人們眼中,而且以後能盡可能地長久保存下去,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仍然能夠目睹它的風采,這對我們考古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挑戰。”楊弢說。
跨域3000多年的時光,這批象牙深埋于黑暗的泥土中,淹沒在歲月的喧嚣中。它們靜默無聲、不會說話,但它們存在的本身,早就勝過了千言萬語,是輝煌的古蜀文明的物質承載。
即使這些象牙上的密碼,人們至今無法解開,但透過象牙,古蜀人神聖的宗教情感、宏大而虔誠的祭祀場面,已經躍然腦海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