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農村俗語“清明掃墓不找伴,祭品再多也枉然”,何意?上墳有講究
這幾天的天氣随着清明節臨近,出現陰雨的天氣确實比較多。清明節期間愛下雨已經深入人心,伴随着陰雨天氣去上墳,也就成為了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場景,清明節作為全年最主要的祭祀掃墓的節日,也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五個節氣。所以除了祭祀上墳之外,清明節還關乎到季節天氣,清明節之後天氣變化是尤為明顯的,氣溫開始逐漸地升高,農田的農作物又到了生長的旺季,農田之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作為上墳的人,再忙碌也是要前去的。
對于清明節上墳,民間根據地域不同,都要相對完整的一套習俗,有的習俗很容易讓人理解,但有的習俗卻實屬糟粕,像有的農村地區,在清明節上墳的時候。出嫁的閨女是不能娶的,被認為會斷了娘家的根,導緻娘家後繼無人,這樣的說法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隻不過是傳統思想男尊女卑在做崇,但有的習俗确實具有道理存在的,直到現在依然被大家所借鑒和推崇。其中有句俗語所描述的:俗語“清明掃墓不找伴,祭品再多也枉然”,說的就有很多道理存在。
過去的農村家庭的子女較多,而且有句老話叫做:樹大分叉,人大分家,家族人口較多的情況下,很多都會采取結婚之後就分家另過的方式。這也是過去農村比較多見的方法。雖然已經分家另過,但畢竟還是屬于自家人。所以清明節上墳的時候,按照傳統的說法,還是要和自己的兄弟、本家一起結伴而行前去上墳。這也被叫做清明掃墓不找伴,祭品再多也枉然,為什麼這句俗語有道理呢?第一能夠結伴前去,側面的說明了家族和睦,隻有何麼才能結伴前行去祭祖。
如果能夠一起前去祭祖,祖上看到之後面對自己的後人能夠團結齊心,自然也會十分欣慰的,從而也會給家族帶來更多更好的運勢。如果是弟兄好幾個,不但沒有一起前去,而是各顧各地分開去祭祖上墳,這也側面的說明這個家庭的關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兄弟齊心才能其利斷金,沒有一個和睦團結的家庭,就算是奉上再多的供品,先祖看到也不會開心,不論是不是運勢的原因,歸根結底隻有家和才能萬事興。
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一墳不燒兩家紙,意思是一個祖先的祖墳,是不能燒兩次紙的,燒兩次紙自然就不是一個家裡,所以首先最好的方式就是結伴而且,如果實在不能一起前去的。在農村還有個習俗,那就是先去的會在墳頭上面壓上紙錢,用土塊把紙錢壓住,但不會點燃離開,等後來的人到齊了之後才會一次點燃,這樣也就符合了一墳燒了一家的紙。其實不論什麼樣的說法,這句俗語還是表明一個家族隻有和睦團結在一起,才能夠取得更多的成就,所以說這句老話還是具有借鑒的意義,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