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臯交出高質量民生答卷?光明日報記者蘇雁光明日報通訊員蔣麗英,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臯交出高質量民生答卷?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光明日報記者蘇雁光明日報通訊員蔣麗英
這是冷空氣南下前的一個豔陽日。江蘇省太倉市雙鳳鎮上,老字号羊肉館落地玻璃窗前,剛上桌的羊肉面熱氣氤氲,這一縷香味已經飄了上百年;沙溪古鎮南端,德國面包房裡焦香味陣陣,經過72小時的發酵和烘烤,形狀各異的歐式面包即将發給全國各地的“親”;璜泾鎮北,一群灰頭麥雞翔集在白茆口濕地,暫時的休整後将繼續往南……
這樣的生活,太倉人稱之為“幸福”。日前,太倉第10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6次榮登縣級市榜首。
“在高水平發展中營造安居樂業的現代田園城,城鄉融合、均等發展,這就是太倉的幸福内涵。”江蘇省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說。
德國堿水結和太倉松糕
德國人歐文已在太倉生活了10年,并在沙溪鎮半泾村開了一家面包房,“鎮店之寶”是德國堿水結。在德國,小孩子過新年時常将這種堿水結挂在脖子上,寓意幸福富足。“在太倉,你可以拎兩圈堿水結,再到沙溪古鎮玩一玩,吃吃老街上現做的松糕,絕對是另一種幸福。”歐文笑着介紹。
是啊!入口鹹香的堿水結和香糯厚實的松糕,不同的風味,卻是相同的幸福滋味。
太倉,因春秋時期吳王在此設立糧倉而得名,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海上漕運就始于太倉。明代鄭和從太倉七下西洋。曆史上的富足殷實、通濟天下,孕育出崇文尚教、開放包容的傳統。徜徉在太倉的大街小巷,常會不經意地邂逅東晉時期的寺廟、元代的石拱橋、明清的古典園林,感受婁東畫派在中國畫中“繞不開”的地位,傾聽江南絲竹的“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在太倉市明德初中的校園内,一棵百年紫薇華蓋亭亭,因樹而得名的“紫薇閣”是“東方居裡夫人”吳健雄故居。
太倉又是“中國德企之鄉”,410多家德企選擇在太倉發展,是因為其濃厚的人文底蘊裡有着開放包容的溫度。目前,太倉正在大力建設羅騰堡德國風情街,加快建設德國酒店行業翹楚瑪麗蒂姆酒店,并引入德國醫院、學校等等,打造原汁原味德式街區場景,塑造“德企之鄉即故鄉”的城市印象。
鳥類是太倉的“環評師”
天藍、水清、土淨,是一座城市的生态環境底線。太倉守牢這個底線,讓綠色宜居的城市品質,成為“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的美好具象。
從沙溪鎮驅車前往長江邊,鄉道兩旁是高聳入雲的水杉,紅褐色的樹冠在冬日溫煦的陽光裡閃閃發亮。水杉外則是規整的農田,已經收割過的稻田裡,麻雀此起彼落。繼續往北,到達位于璜泾鎮長洲村北側的長江沿岸白茆口生态濕地。
全球有8條重要的鳥類遷徙路線,其中三條經過中國,而白茆口生态濕地位于東亞至澳大利亞鳥類遷徙線路上,是鳥類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轉站”。多年來,蘇州市林學會副理事長、鳥類調查專家範如宇常在這裡通過鏡頭觀察記錄鳥類。
江闊千帆競,魚鳥兩依依。去年秋天,範如宇和同事在白茆口長江沿岸觀察到灰頭麥雞集群遷徙,數量高達1910隻,是蘇州曆史上單次觀察數量之最。當天,範如宇還觀察記錄到740隻牛背鹭、66隻金斑鸻、1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杓鹬、2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以及大群家燕和金腰燕等遷徙鳥類。
鳥類是反映生态環境的“晴雨表”,更是最好的“環評師”。“我們在城區建設了大量綠地,在鄉村保留永久基本農田,形成了‘城鄉一體、産城融合、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獨特城市形态,十步見景、百步見園的城市畫卷流光溢彩,獲評了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太倉生态環境局局長沈玉其說。
“希望有一天,我們坐在公園裡、信步長江邊時,野鴨、水鳥可以肆無忌憚地向我們走來。”這是範如宇對生态文明更具體的美好憧憬。
人與城的“幸福循環”
“盼了十多年的更新改造願望終于要實現了!”太倉市古松弄居民黃雲峰說,“可以通上天然氣、乘上電梯了,水管爆裂、下水道堵塞等隐患問題都可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從去年12月開始,黃雲峰所居住的片區開始實施舊城改造工程,工程内容包括完善交通功能、改善街區面貌、補足公共配套短闆等。“讓群衆生活更美好,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太倉市城廂鎮黨委書記盛海峰說,城市更新行動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舉措。
讓百姓感受到城市的幸福,百姓也在為城市的幸福加碼。
每周三早上8點半,老黨員周志剛和朱為民都會準時來到麗景社區居委會,開始作為社區黨群議事會成員一天的“坐班”,接待社區居民的投訴、咨詢,幫助調解鄰裡間的矛盾等。太倉很早就進行了基層自治的探索,形成了以法治為保障、以自治為根本、以共治為基礎的“政社互動”特色。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在太倉,道德模範和中國好人不斷湧現,超過29萬名市民百姓注冊成為志願者,志願服務團隊達1200多支,一批又一批市民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實現了“幸福城市為人民、幸福城市人民建”的“幸福循環”。
奮鬥也是一種幸福
幸福的另一種表象是不同的人才可以在太倉築夢、逐夢。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下,太倉正在加速蝶變升級,“5 1”軌道交通網絡、正在崛起的婁江新城,加速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翼發展極,使得“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标識更加鮮明。
“我們在太倉的優勢,就是與上海銜接非常緊密。我家離上海站不遠,以前經常開車,太倉通高鐵後,夜班結束就坐高鐵回家。”江蘇華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銳說,他的企業在2020年年底入駐太倉“中德創新園-航空産業園”,對太倉交通的便捷性最為感同身受。
以“三航”聞名的西北工業大學落子太倉,使太倉一舉成為全國唯一擁有“雙一流”高校的縣級市;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今年也将啟用;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蘇州研究院、同濟大學太倉高新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繼落戶。目前,太倉航空産業年産值已超百億元,“做航空,到太倉”已經成為業内共識。
伴随着高鐵、高校蜂擁而來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大量的高校人才、科研機構和項目資源的集聚。對此,太倉做足了“人才服務業”,一方面建立了以科創中心、研發中心、會議中心和學生、教師公寓為核心的科教創新區,對接大院名所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營造符合年輕人工作生活的商業模式,使各類人才留得下、待得住、過得好。
離公司不到100米就是宿舍,下班後走30米就能到食堂,平均15塊錢就能吃到各種餐廳的各色菜肴,“我剛來太倉,就有幸被評上太倉科技領軍人才,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兩百萬元項目啟動資金。”海德韋爾(太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顧茸蕾對太倉人才服務很是贊許,基本“一事一議”,幾乎“無微不至”,經常“量身定做”,“在太倉,奮鬥也是一種幸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5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