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到小暑進伏天,天變無常雨連綿”。自7月16日起,“三伏”大幕正式開啟,進入“燒烤 桑拿”模式。民俗專家表示,進伏這天的飲食一般有講究,南北稍有差異,比如北方人會吃餃子,南方人習慣吃馄饨。
海報制作:安甯
天津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介紹,“伏”是“伏藏”之意,喻陰氣受陽氣所迫而暫時隐藏于地下。“三伏”由頭伏、中伏、末伏三個時間段構成。我國古代曆法早就有伏天的推算,直到今天民間還沿用“三伏”一說。
古人确定伏天的推算标準是“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數起,數到第三個“庚日”就進入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清嘉錄》中有記載:“從夏至日起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天。”頭伏和末伏固定為10天,中伏有時10天,有時20天。具體到今年的“三伏”,7月16日至25日為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24日為末伏,伏天長達40天。
海報制作:安甯
俗語說,熱在三伏,意為“三伏”是整個夏季最炎熱階段,“上蒸下煮”是此時節絕大多數人的切身感受。“炎熱天氣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公衆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的準備,守好身心平衡和諧之氣。”由國慶說。
海報制作:安甯
中國人喜歡美食,不同節令有不同的應景食物。由國慶說,人在伏天精神容易倦怠,食欲不佳,而餃子、面條、烙餅攤雞蛋、涼拌時蔬等傳統飯食是既便捷又開胃解饞的佳品。《魏氏春秋》中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的表述,這裡的湯餅就是湯面。具體到初伏,我國南北食俗大體共識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馄饨,餃子和馄饨形似元寶,“伏”又與“福”同音,意在平平安安,福氣多多。吃餃子或馄饨,可帶湯或不帶湯,熱乎乎,出一身汗,在補充體力的同時,還可有利體内濕氣和暑氣排出。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統籌:劉心惠、劉元旭 記者:周潤健)
【編輯:符櫻】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