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

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6 19:47:46


用典是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如李商隐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在此處,李商隐用的就是西漢時賈誼的典故。


詩人愛用典,但在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用《史記》中的典故,改寫了一首《塞下曲》,寫得高妙至極,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要知道,李白也寫過《塞下曲》,卻被有被收錄呢?



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中唐詩人寫了一首邊塞詩)1


這首詩就是盧綸的《塞下曲六首·其二》,全詩如下:


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這是一首邊塞詩。将軍夜獵,見林木深處有風吹草動,以為是老虎,便引弓射箭。


第二天天亮時,将軍n尋找射出去的羽箭,卻吃驚地發現,哪有什麼老虎呀,隻見一個大石頭卧在草叢之中,而那根羽箭被射到了一個大石塊裡,連羽毛都沒入了石棱中。


讀完這首詩,相信詩友們也明白了,這裡引用的是《史記》裡飛将軍李廣的“射石”典故。


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中唐詩人寫了一首邊塞詩)2


《史記·李将軍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镞,視之石也。因複更射之,終不能複入石矣。


李廣外出打獵,見到草叢中的石塊,以為是虎,拉弓射箭,箭射中後,卻發現,是一個大石塊。再重新射石,卻再也不能射入石頭中了。


盧綸用20個字,凝練地将李将軍射石這個典故,寫成一首絕句,讀來,眼前出現了一個勇猛、沉着的将領形象。


在《史記》中隻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經盧綸提煉加工,便升華出如此富于藝術魅力的小詩,盧綸被稱為“大曆十才子”之首,看來,确是實至名歸。


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中唐詩人寫了一首邊塞詩)3


在盧綸的筆下,将軍是沉着的。


首句寫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制造了一種氣氛。


“林暗草驚風”,着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将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


将軍的警惕性極高,發現草叢中有異樣,以為是老虎,将軍引弓射箭,這是何等的鎮定自若,何等的從容不迫。


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中唐詩人寫了一首邊塞詩)4


将軍是勇猛的。


第二天,天亮了,大家來尋找昨日的羽箭,發現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大石塊,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歎,原來箭杆尾部裝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于戲劇性。


這樣的将軍,盧倫是向往的,試想,有這樣的将軍在,邊境何愁不安甯呢?國家何愁不太平呢?



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中唐詩人寫了一首邊塞詩)5


詩作者盧綸是中唐詩人,此時,距離唐玄宗的盛唐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盛唐早已不在,盛唐氣象也不在了,但這首詩音調铿锵,語調高昂,被後世評價“有盛唐之音”。


清代詩人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塞下曲》六首俱有盛唐之音,“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一章尤佳。人顧稱“欲将輕騎逐,大雷滿弓刀”,雖亦矯健,然殊有逗遛之态,何如前語雄壯!


盧綸的這組塞下曲,一共有六首,隐娘把這六首,一并列在下文,詩友們不妨讀一讀,是否真有的盛唐慷慨高緻的味道呢?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其四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其五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掃盡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