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詩
比丘尊者,我想問為什麼袈裟的顔色是橘黃色或棕紅色的。一位外國人曾經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不知如何回答。
比丘達達奇沃尊者的回答:
善女子,佛陀時代僧人袈裟的顔色不統一,因為,那時人們通常用樹木和三種橡膠印染布料,然後為僧人縫制袈裟。有時,橡膠來源于果樹,這樣,顔色不一。
比如,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經常幫助舅舅印染布料,然後為僧人縫制袈裟。他們采用菠蘿蜜果樹。這些菠蘿蜜果木的顔色從棕黃色到黃色各自不同。
自佛陀時代以來,人們就采用一種能使袈裟耐久的印染工藝。
某些樹木的橡膠有藥用性,能遏制棉線中細菌的生長
某些樹木的深棕色适合印染袈裟,因為顔色深使人不易察覺到袈裟的污漬。
某些橡膠有防止布料潮濕的作用,那是印染的主要目的。
因此,佛陀時代僧人穿的袈裟顔色深淺不一。但僧人不在乎。
不過,佛陀就不一樣了。由于佛陀的無量功德,供養佛陀的袈裟總類似于一根燃燒着的蠟燭的顔色。
那是愉悅眼睛的顔色,不像粉色或紅色。這種顔色激起的不是欲望,而是正信,因為它不是為了裝飾。
一些阿羅漢穿的袈裟的顔色類似孺牛皮色,從棕色到深棕色各自不一。
無論什麼顔色,一套袈裟的顔色應是一緻的。僧人著三衣:中着衣,上衣,衆聚時衣。
三衣顔色的深淺應該一緻。如果僧人穿的三衣有三個不同的色調,那麼看上去不順眼。
現今我們很少從樹木中提取顔料。如果我們依古制,那麼深林中的很多樹會很快消失。今天采用化學顔料及合成顔料。隻要能制出僧衣的傳統顔色,就無可厚非。
我所說的“傳統顔色”是指某一地域最常見的顔色。比如,斯裡蘭卡最常見的袈裟顔色是褐紅色。可能是斯裡蘭卡過去有很多能提取這種顔色的樹。這樣這種顔色直到今天都是主流。
緬甸僧人袈裟的顔色也不一樣。而泰國僧人袈裟的顔色與過去從樹木提取的顔色類似。這大概是這種顔色在這兒流行的原因。
過去泰國森林僧人的袈裟是從某些樹木提取染料染制的,自然顔色偏暗。但沒人在乎它。如果問到顔色,他們隻是解釋它适合行腳僧人的修行方式。
城市僧人因為得不到遠郊的樹木而采用合成染料。隻要能保證某種适當的色度即可。不可以用鮮紅色或粉紅色,不過可用金黃色。
如果他們外出行腳,就換上顔色類似古時樹木染料的袈裟。
我覺得沒必要為了袈裟顔色的差異而小題大做。其實,袈裟隻是為了保證比丘生活快樂的必需品。
無論顔色如何,至關重要的是着袈裟後,這個人的行為舉止要體現出優良的僧格。他要持戒,深入經藏。他必須如是修行,這樣才不愧為在家人的福田。
遇到為世人福田的正僧時,在家人應當供養必備物,以保證他能續佛慧命:行為世範;弘法利生。
文章來源:泰國華人論壇
圖來自網絡
出家人穿的衣服及顔色有啥講究?
◎ 佚名
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
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
三衣總稱為袈裟。
袈裟本是一種顔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中國舊譯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則說是一種橙黃色,可能是一種赤黃混合色。
根據中國佛典記載,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黑木蘭色。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谛法師說,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所謂青黑木蘭僅是些微小的差别。
現在緬甸、斯裡蘭卡、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度、尼泊爾諸國的僧服都是黃色,僅有深淺的不同。
中國國漢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黃色,平時所披的中衣近赤色。
北方氣候寒冷,僧衆三衣不夠,所以中國僧衆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顔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禅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緬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為在緬甸古代曾有一種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後來嚴行禁絕。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文章來源:少林寺官方網站
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