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家喻戶曉,作為我國最為著名的愛情悲劇,其故事被先後改成了戲曲、電影或是其他形式進行傳播,無數人不對“梁祝”的故事而感到深深的震撼。
然而故事的影響力深厚,與之而來的是各種猜測,就像是哈姆萊特會被解讀成“戀母”,梁祝這個故事也被有着多種多樣的解讀,其中有一種解讀也是最近興起的,那就是“梁祝”是否屬于同性戀的範疇之中?
其實這個論點許多人看到以後會覺得是無稽之談,覺得是過度解讀,古代女扮男裝的故事那麼多,難道都是同性故事了?但是如果我将這些故事列出來的話,會發現“梁祝”的愛情的确不一樣。
古代女扮男裝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雖然家喻戶曉,但是我還是先給大家大緻順一遍梁祝的故事,這裡取的是“三言二拍”裡的版本:
又有個女子,叫做祝英台,……自稱祝九舍人。遇個朋友,是個蘇州人氏,叫做梁山伯,……那村中有個馬氏,大富之家。聞得祝九娘賢慧,尋媒與他哥哥議親。哥哥一口許下納彩問名都過了,約定來年二月娶親……山伯大驚,方知假扮男子,自愧愚魯不能辨識。……英台果然走出轎來,忽然一聲響亮,地下裂開丈餘,英台從裂中跳下……變成兩般花蝴蝶,傳說是二人精靈所化,紅者為梁山伯,黑者為祝英台。其種到處有之,至今猶呼其名為梁山伯、祝英台也。後人有詩贊雲:三載書帏共起眠,活姻緣作死姻緣。
祝英台女扮男裝求學,認識了同學梁山伯,梁祝二人情感深厚,分别之後祝英台和梁山伯相别回家,并約梁山伯兩個月内來訪。誰想祝英台回家之後,哥嫂将她許配給了馬文才,梁山伯去訪祝英台的時候,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但已經為時已晚。分别歸去的梁山伯相思成疾,祝英台在出嫁當時到梁山伯墓前,梁山伯的墓打開,祝英台跳入墳墓,而後化為兩隻蝴蝶。
梁祝的這個故事感人至深,可是如果去翻閱古代其他女扮男裝的故事,會發現“梁祝”的感情是一個非常突兀的過程。
在古代女扮男裝的故事裡,一般女性和男性的姻緣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女狀元辭凰得鳳》裡面強行嫁娶的,在徐渭的《女狀元辭凰得鳳》裡面,才女黃崇嘏喜歡女扮男裝,她扮作秀才将試卷呈上,被當朝宰相周庠看重,周庠想讓她當女婿,不得已黃崇嘏吐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周庠直接将女婿變兒媳,結尾黃崇嘏雖然嫁了不錯的人家,但是她和男方之間沒有沒有感情經曆,算是完全一出“強買強賣”的感情。
第二種是《初刻拍案驚奇》裡面的《翠浮庵》,屬于“誤打誤撞”的,小尼姑靜觀外出為了方便辦成了和尚,借了公子聞人生的船過河,晚上睡覺的時候睡在聞人生的身邊,誰知這聞人生男女通吃,想要占有身邊的“小和尚”,卻發現靜觀是個尼姑,兩人最後成了夫妻,這種純屬于“誤打誤撞”。
第三種是彈詞《再生緣》為代表的,感情早就以男女身份建立好以後再去扮男裝的,孟麗君為少女時,就和皇甫少華有了婚約,直到皇甫少華被陷害,自己被逼婚以後,孟麗君為了逃離家庭才女扮男裝,這種感情完全就是建立在本身的性别之上。
以上三種感情路線,如果發生在現實中,是完全有着邏輯的。
總的來說,在“女扮男裝”題材中梁祝的感情是非常特殊的,一在于二者能看出來是有很深厚的感情,而不是那種“剛好你未娶我未嫁我們湊一對”的心态,二卻又在于兩個人的感情沒有過渡。
這種感情太過突兀,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仿佛上一刻梁山伯還把祝英台當兄弟,在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以後就立刻相思成疾了?梁山伯到底是什麼時候喜歡上祝英台的?
所以關于“梁祝”的感情,通過和其他“女扮男裝”故事的對比,我認為,旁人一些特别角度的分析不是對的,但是他們能想到這裡也不是空想。
梁祝故事的衍變
我先說一下結論:“梁祝”的同性角度分析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石點頭》中曾經有一則兩個同窗都是男性相戀的故事,二人在書院中就掩蓋不住關系,而“梁祝”二人在書院中,日則同食,夜則同卧,三年裡面什麼都沒發生,兩個人在書院的關系肯定是同窗知己情義。
但是為什麼梁祝的故事中感情的變化會顯得如此突兀?
這要從梁祝故事的出現開始說——不錯,梁祝是“故事”,而且是一個流傳下來多年的故事。不是史實,起碼在正史上是沒有這兩位的,這是探讨梁祝感情線的走向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關于梁祝的來源,其實一直都是衆說紛纭,甚至有說法是梁祝二人根本不是一個朝代的人。關于二人故事的考據在網上有許多文章,我在這裡簡單提一下:
首先是“義婦”階段,就是前期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偏向的是祝英台是“義婦”的角度,比如說初唐有人記載:
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裡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為女也,其樸質如此。
雖然字不多,但是“義婦”二字完全都凸顯出了當時對于梁祝故事的解讀,在這段時期裡面,祝英台女扮男裝,是梁山伯的同學等現在主要的内容反而淪為了“配角”。
在宋朝的時候,梁祝的故事有所加工,有文人甚至增添上了細節,将梁祝變成了一個更加生動的故事,但是在這個故事裡面,裡面的“梁祝”的感情卻并非現在這樣:
“山伯怅然,始知其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 告父母求姻, 奈何已許?”
在宋朝的文獻裡面,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子以後的感情竟然是“怅然”,而後對于祝英台的求親是“退而慕其清白”,一個“退”字可以看出宋朝故事裡梁山伯對于祝英台的感情并非深厚,而梁山伯的病在故事裡和祝英台也沒有關系,是祝英台自己跳入墳墓。
可以說在“義婦”階段的梁祝故事,完全是祝英台一人的“獨角戲”。
當然這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有着極大的關系,當時推崇女性的“貞操”觀念,所以那時候的梁祝是以“義”為主題的,祝英台的跳入墳墓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貞節。
在元明的時候,梁祝的故事變成了“變裝”階段。民間文學的增多,大衆開始接觸文學,文學家們也開始為了讓文學更加接地氣,會讓最為吸引眼球的地方暴露出來,當然在“梁祝”中,最為吸引眼球的部分就是祝英台女扮男裝的橋段了。
于是在明朝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拟話本裡面,梁祝的故事中二人相處的橋段開始不斷地增多,并且描寫愈發詳細,就拿上述舉例,故事的主體基本上在于祝英台扮男裝遭到叫家人反對、扮男裝與梁山伯的相處以及梁山伯最後如何識得祝英台的身份,而在後面馬文才的故事,雖有描寫,但是力度不夠,主題故事作者還都是放在了女扮男裝以及二者相處之上。
從清朝到現在,梁祝的故事經曆了第三階段,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階段——“真愛”階段,事實上,不論是戲曲,還是影視劇的改編中,導演編劇們肯定都注意到了梁祝故事的感情過度生硬,并且都加以了改編。
在戲曲以及許多影視劇中,會将梁祝之間的關系戳破交給“師母”這一角色,這不是偶然為之,而是給梁山伯發現祝英台是女兒身之後的震驚-回憶-發現自己的内心等一系列感情波折進行緩沖,讓梁祝的感情更加深厚以及不那麼生硬。
除此以外,可以明顯看到的就是,“真愛”階段的梁祝除了日常相處的豐滿以外,祝英台對于封建包辦婚姻的抵抗也加大了力度,明朝時期祝英台出嫁的時候,隻是花轎順便路過了梁山伯的墓。在戲曲的改編下,祝英台是專門去祭拜梁山伯的墓,悲劇色彩以及感情也變得更加濃重。當然“真愛”階段中梁祝的感情也是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通常聽的簡略版本的梁祝——也就是明朝時期背景下的梁祝感情那麼生硬的原因,那是因為梁祝這個故事本身就是為了不同階段的背景自己價值觀進行服務,從古到今,梁祝的幾個階段也可以明顯看出來——梁祝是故事,而且是為大衆價值觀服務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不是由某個文人具體寫出來的,所以兩個人物本身不帶有任何文人寫作的象征性,他們的感情某種程度上就是當時社會大多數人們感情的一個參照。
女扮男裝的故事那麼多,為何梁祝永流傳?梁祝是故事,花木蘭也是故事,女驸馬也是故事……有人不禁想問,既然都是故事,為什麼女扮男裝的愛情,梁祝的故事就讓人們代代傳頌?
首先原因之一,也是上面提到過的,梁祝兩個人在曆史上都沒有太過詳細的記載,兩個人的故事也沒有著名的文人進行改寫,不像一提到女狀元就有人會想到陳端生的《再生緣》,梁祝的故事一直都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他們的感情是最能代表大衆的情感,符合大衆的審美的。而且這種符合是能夠在不同年代随之不停地進步的,而非停滞不前。
其次,梁祝兩個人的背景沒有太過宏大,也不是太過卑瑣,書生背景一直符合傳統國人的審美,如果像是木蘭那樣征戰沙場、保家衛國,在家國之上去頌揚兒女私情,似乎是我國傳統中不太會選擇的作法。而像是小尼姑、女商人這種我國傳統中“底層職業”,似乎感情也不值得稱頌。
隻有書生是最好的選擇,同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和梁山伯的同窗情誼也間接地完成了我國人民對于“平等身份”下相知-相愛-相守這條感情路線的認可,對于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親前男女雙方甚至不知道對方相貌的感情産生了抵制,隻有這種相知相愛的感情,才能稱為真正的感情。
再次,“梁祝”兩個單人的形象也是最符合大衆的審美的,祝英台有勇氣有智慧,但也沒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梁山伯老實誠懇善良,但也是普通的書生,他們二人都沒有辦法去反抗家裡的封建婚姻,隻能以死來抵抗,也就是這樣“普通”的形象,所以才更能夠讓大家産生共鳴。
最後,“梁祝”本身的悲劇色彩,本來悲劇的震撼力就要比喜劇的震撼來得重許多,再加上“同冢”“化蝶”等悲劇元素,讓整個故事變得深刻且能夠滌蕩人心,讓梁祝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另外,梁祝故事本身的曲折以及“女扮男裝”的元素的确讓這個故事有着可看性,所以古往今來,戲曲、影視劇、衍生音樂的不斷推出,也讓梁祝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了我國人人皆知的著名悲劇愛情故事。
所以,沒必要問“梁祝”的感情到底是什麼,也沒有必要去問古代梁祝故事中的那些不合理性,“梁祝”的感情表面上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感情,實際上是大衆對于愛情最好的投射,就像是那兩隻蝴蝶,雖然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煽動翅膀,紛飛的卻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愛意。
文後話:
我在十年前就聽過有人用同性解讀梁祝的故事,當時覺得那人是惡意诋毀我國的著名愛情故事,十分厭惡,卻仔細想一想他的論點,發現雖然漏洞百出,但不是沒有可推敲之處。最近又看了幾篇不同身份女扮男裝的故事,突然想到了“梁祝”本身,又搜集了資料,寫出了自己的想法。
現在性多元化的背景下,對于古代經典的愛情故事開始有不同的解讀,就像是白蛇傳也開始有青蛇白蛇的感情解讀(當然青蛇本來就是公蛇),也有白蛇青蛇和法海的解讀,這些多元化的聲音我個人倒是覺得沒有必要一律抹殺,可是否定,但是不要塞住耳朵不聽,聽聽那些聲音,也許會有更多啟發。
我是陸月圓,關注書、影中女性以及少數群體生存狀态,并緻力将其分享給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