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我隻過中國傳統節日,拒絕“洋節”
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接下來咱們一起感受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春節
節日起源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說法諸多,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習俗文化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
節日起源
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将元宵節确定為重大節日。
習俗文化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清明節
節日起源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習俗文化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
融合寒食節和上巳節習俗,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将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别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端午節
節日起源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
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标簽将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習俗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挂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
2006年5月,國務院将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七夕節
節日起源
七夕始于漢朝,是流行于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習俗文化
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秋節
節日起源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産有關。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習俗文化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期盼家人團聚。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重陽節
節日起源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祭祀、自然崇拜為主,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曆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曆朝曆代沿襲至今。
習俗文化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節日是文化和曆史的一部分,是表達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必然選擇,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載體;節日還是調節和轉換心情的重要途徑,也是增進家庭和睦、提高幸福指數的一種方式。
曆久彌新的文化傳統,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不論我們走多遠,傳承好、發展好“文化家底”,喚醒内心的儀式感、認同感、使命感,我們就能記得住回家的路,忘不了鄉土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