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梁傳松
“金虎賀歲,福享新春。虎年來了,送您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虎’字。”虎年,“虎”字走紅。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虎”字在哪裡?黃石!随着農曆虎年的到來,位于黃石市下陸區李家坊隧道的入口處的巨型“虎”字摩崖石刻,在微博、抖音上被網友紛紛轉發,成了網紅打卡地。這處高91米、寬44米的摩崖石刻“虎”字,誕生于上一個農曆虎年(2010年),曆經12年風雨,見證了黃石的發展、蝶變。
航拍摩崖石刻虎字
采石場留下生态難題
“這裡原來是石料山,我做小伢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有人在這裡開采了。”3月2日,黃石李家坊65歲的張爹爹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黃石黃荊山自東向西綿延20多公裡,曾幾何時,黃荊山橫亘在黃石城區與山南大冶湖之間,阻礙了兩地交流,一度成為黃石向南發展的屏障。
“從李家坊到山南,需要翻過黃荊山的山路才能到達。”張爹爹介紹,其表叔家住在大冶湖畔,每次去表叔家,都要翻山越嶺穿過黃荊山才能到達。在張爹爹的印象中,大冶湖盛産一種尖尖嘴巴的小型的針魚,父母每次去表叔家,都要帶些針魚回來,成了他兒時的美食。表叔去世後,兩家人便斷了聯系,但針魚的美味,一直留在張爹爹的記憶中。
青銅古都黃石市礦産資源豐富,素有“青銅故裡”、“鋼鐵搖籃”和“水泥故鄉”之稱。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綿延在黃石市中心城區南側的黃荊山脈,曾經炮聲隆隆,煙囪林立,灰塵漫天,采礦、冶煉在為黃石的工業建設鋪平道路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态環境保護問題。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2010年,黃石市委、市政府提出,複墾還綠、整治礦山。以開山塘口生态修複為契機,希望通過實施該工程,探索出水土保持為城市環境保護、生态治理和經濟發展作貢獻的新路子。黃荊山15個塘口生态修複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高度通常在90米以上,坡度多在75至90度,岩石在夏季的極端氣溫高達80℃,水源匮乏,植物難以生存。
而原來采石場“披綠”工程,因坡度陡峭,成了難題。
書法家帶隊上山寫虎
1950年,黃石虎年建市。2010年,也是黃石建市60周年。披綠有困難,何不在崖上刻一下“虎”字向黃石60歲生日獻禮?
黃石城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在黃荊山10号開山塘口的絕壁上雕刻“虎”字,不隻是懷想過去、記錄現在,更為了寄予未來。
因為這個字是要刻在山上的,需要渾厚大氣。黃石書法家們便開始搜集了王羲之、米芾、郭沫若、于右任等曆代書法名家所寫的“虎”字,考慮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字曆來被認為“雅俗共賞”,最符合大衆審美。趙孟頫的行書“虎”字,看起來又像“庸”和“壽”,表達的是一種和諧發展、佑福萬衆的觀念和追求,展現虎虎生威的活力和豪情。但翻遍了所有趙孟頫的書帖,卻沒有找到一個趙體的“虎”字。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評委夏奇星靈機一動,将趙體繁體的“號”字用電腦掃描下來,去掉左邊的“号”字,留下右邊的“虎”字,再調整“虎”字的比例,使其成為單字。
如此大的單字石刻在全國并不多見,不僅對刻工要求高,因工期短,高空施工風險大,很多施工方望而卻步。最終由黃石本土書法家汪敦銀組織30多人的施工隊,曆時3個月才完成。1964年出生的汪敦銀是大冶人,業内人士稱其“一手老繭,一筆好字”。
汪敦銀出生汪仁鎮農村,因家中清貧,并沒有系統學習過書法,但從小他就對書法感興趣。讀中學時,他的書法水平就已顯山露水。1985年,他第一次參加書法培訓班,兜裡揣着父親給的30元來到武漢,一邊當搬運工,一邊掙學費。功夫不負有心人,汪敦銀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協楷書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書法院創作員、大冶市第一、二屆十大文化名人等。其作品曾多次獲獎。
在接下來的施工中,黃石的書法家們想盡了辦法,最後确定用A4紙上的字樣,經過平行投影技術,放大600多倍投影在山壁上,再拿着望遠鏡看指揮着施工,光油漆用了好幾噸。
遺憾的是,2020年8月26日,汪敦銀因病,帶走一身墨香,留下一處震撼人心的書法景觀。巨“虎”石刻不僅是黃石的一處獨特景觀,也是汪敦銀留給家鄉的印記。
摩崖石刻虎字
巨虎見證了黃石蝶變
巨“虎”石刻位于李家坊隧道的入口處,連接黃石城區和黃荊山以南地區,2010年刻成後,成為世界面積最大的摩崖石刻單體漢字。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這個“虎”字怎麼看起來不像我認識的“虎”呢?
據了解,“虎”字曆史悠久,從甲骨文開始,古人就刻畫了栩栩如生的象形“虎”字,記錄祖先對猛獸的敬畏。此後随着漢字的演變,“虎”字也一路變化,并且随着一代代書法家的演繹,留下風格萬千的模樣。
60多年來,黃石由建市之初的沿江地帶,逐漸向沿磁湖區域拉伸,實現沿江開發、環磁湖發展的兩次跨越。 但,這仍沒有解決黃石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從1992年貫通“中國第一條農民隧道”——黃思灣隧道,到2004年李家坊隧道建成通車,打開了黃石城市南大門。2011年談山隧道穿越黃荊山,連通黃金山工業新區;2016年8月31日,月亮山隧道正式通車,中心城區向山南擴展的重要通道打開了,直達園博園的迎賓路貫通了。老城新區,山脈阻隔,一條條隧道穿山而過,鋪就黃石發展的道路。近年來,随着黃荊山脈4條公路隧道、1條高鐵隧道的建成,黃石啟動退城入園,産業、項目、人氣在聚集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
2013年4月,黃石果敢決策,跨越黃荊山,建設大冶湖生态新區。如今,大冶湖畔,奧體中心、大冶湖跨湖大橋、園博園……新區漸露芳容,一座450平方公裡的生态新城,在大冶湖畔“破土而生”。黃石從“環磁湖時代”走向“環大冶湖時代”。
如今,黃荊山上的“穿山”之舉仍在延續。随着黃荊山脈的第6條隧道“百花隧道”(國内首條有軌電車山嶺隧道)貫通,一個由“環磁湖”到“環大冶湖”的大城時代,正快步走來。
曾經因開采石料而裸露的山體,經過生态修複已重披“綠衣”,“環境越來越好”成為許多伴湖而居市民的心聲。越來越多的碧水青山,正繪制在黃石綠色發展的畫卷上。巨“虎”高懸,它将繼續見證黃石的發展、蝶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