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成語來源于名句

什麼成語來源于名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3:25:21

成語“無人問津”到底源于何事何處?

什麼成語來源于名句(成語無人問津到底源于何事何處)1

《論語·微子》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說的是,當年孔夫子率諸子周遊列國時,曾遇到正在耕田的長沮和桀溺,便派子路上前詢問過河之渡口,竟無人願告知。這便是“無人問津”之典故。

但是,昔年孔子指使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卻并無具體史籍記載。故孔子“問津”處說法頗多,迄今為止尚無定論,有待進一步考據探秘。

位于武漢新洲邾城東面的孔子河畔,迄今尚遺存有一座問津書院。據傳,是當年孔子“問津”地,書院因此得名。

據史料記載,約于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間,邑人在新洲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學士在廟内講學著書。之後,問津書院曾一度與白鹿、嵩陽、嶽麓齊名,自科舉以來,共出過進士三百八十七人。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曾有詩雲:“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

由此推斷,“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應為秦代所立。原碑不知毀于何時,現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那麼,孔子又是何時因何途經新洲邾城的呢?

《史記》記載:“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争強,更伐陳。”說的是,公元前489年,晉、楚兩國舉兵陳國,兩軍對峙、劍拔弩張,連吳國也興兵湊熱鬧,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負函(今河南信陽)成為前線。居于負函的孔子師徒不得不告别對他們禮遇有加、勤于問政的楚大夫葉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前往楚國都城郢都。

相傳,當年孔子帶着子路、子貢、顔淵等高足,沿大别山經邾國(今武漢新洲)準備前往郢都。他們乘着馬車,奔馳在古棧道上,一路風塵仆仆地來到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内。稍事休整後繼續往舊街東南方向馳行。走了約六裡,前邊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河流水深面闊,不知津口(渡口)在何處。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之上遊有兩名身材高大颀碩的男子正在田間并頭而耕,便派子路去詢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所坐執辔之人是誰呀?”子路忙答曰:“是魯國的孔丘。”不料農夫卻道:“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子路說:“我是子路,孔丘的徒弟。”農夫說:“你看,天下何處不是動蕩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跟着孔丘四處奔波,不如跟着我們在此避世安逸自在。”

孔子派子路去問渡口,子路不僅未問到渡口,反而遭到一番奚落,隻得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聞之,怅然長歎曰:“有志者怎能隐居山林,置天下黎民蒼生于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也用不着我孔丘四處奔波矣!”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去葉,返于蔡。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隐者,使子路問津焉。”并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隐者長沮和桀溺。據錢穆《論語新解》注:“長沮、桀溺兩隐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颀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長沮、桀溺雖歸隐山林,但并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隻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隐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

因為孔子曾于此地使子路問津于長沮與桀溺,當地人便将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所耕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為桀溺畈。此外,還有山名孔子山,有村曰孔子村。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于長沮、桀溺,筆者不敢妄斷。因為今河南新蔡城南二十餘裡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台亦有此說。

《史記》記載,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但據《聖賢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曆《黃州府志》亦雲:“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雲,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裡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湖北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清光緒《問津院志》則雲:“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按府志之說,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也有個叫黃山的地方。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後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适楚,至此問津。”

孔子走了,帶着壯志未酬的遺憾,帶着無人問津的惆怅走了。但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猶在!問津書院、問津石碑猶在!顔子巷、長沮沖、桀溺畈猶在!有道是:問津遺迹今猶在,镌得豐碑立古今。

(本篇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