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月亮後面有什麼人類不知道的東西

月亮後面有什麼人類不知道的東西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3 13:28:23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廉萍

專家考證,唐以前并沒有中秋這個節日,它的起源,大概和唐玄宗生日(八月初五)千秋節的盛大慶祝活動、遊月宮的傳說有關(孫機《中秋節·千秋鏡·月宮鏡》)。安史之亂後,人們懷念舊日的榮光與繁華,八月十五的月色,也就受到特别矚目,增添了新的含義與分量。經中晚唐與五代的累積,至北宋,終于形成賞月團圓的重要節日,并流傳至今。所以李杜沒有專門寫中秋節的好詩,留給大蘇獨擅其美的機會,也算是曆史的選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首詞,幾乎是中秋标志物,正如“丙辰中秋”是文學史上重要的時間節點。

月亮後面有什麼人類不知道的東西(這是個一直困擾古人的問題)1

朱樸 月兔桂圖

秋月之美,唐以前的古人早已注意到,說“秋月揚明輝”“秋月光如練”;對月懷人,也是自然而然的情緒,說“隔千裡兮共明月”,說“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裡光”。這些行為和情緒,通過未曾間斷的文字傳承,深深刻在我們的基因裡。中秋佳節的确立,更使這一夜的詩歌創作,數量上幾乎達到井噴狀态,佳作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宋《江鄰幾雜志》曾載這樣一則趣聞:“南唐一詩僧賦中秋月詩雲‘此夜一輪滿’,至來秋方得下句,雲‘清光何處無’,喜躍,半夜起,撞寺鐘,城人盡驚,李後主擒而訊之,具道其事,得釋。”的确值得滿城皆驚一次。為了一個好句子,作詩者能喜若癫狂,旁觀者能給予同情之理解,都是可人。

舉頭望明月,月亮上有什麼?現代天文學發展起來之前,這也是個一直困擾古人的問題。

《天問》裡早就在問了:“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為什麼缺了又圓?為什麼會有隻兔子?那個時代,誰知道呢。但一代一代,一直有人在問。張若虛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蘇轼問“明月幾時有?”辛棄疾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沒有答案。除了瞪大眼睛仔細看,好像也别無他法。

不過也真被楊萬裡看出些名堂,他《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說:“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挂一團冰。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月球,被他肉眼看出了立體感。假如給他架天文望遠鏡,他就是妥妥的天文學家。當然他的知識結構也決定了他有很不靠譜的時候,比如某年仔細望月後寫了《九月十五夜月細看桂枝北茂南缺未經古人拈出紀以二絕句》,其二言“青天如水月如空,月色天容一皎中。若遣桂華生塞了,姮娥無殿兔無宮”,桂樹如果長瘋了,嫦娥兔子不就沒地方住了嗎?某年又寫《誠齋步月》:“桂樹何曾不長枝,月輪卻有不圓時。若教桂樹隻管長,拶拆月輪誰補伊?”拶拆,撐裂。仍在擔心這個問題。修理月中桂樹,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杜甫就曾說“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古代也有修月的傳說,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載有人遊嵩山迷路,在榛叢中“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襆物(包裹),方眠熟。即呼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襆,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七寶合成,八萬二千戶白衣人修之,非常喜歡這意象,總覺得和補天的“五色石”、逐日的“化為鄧林”,一樣恢弘華美,可惜流傳不廣。

月亮後面有什麼人類不知道的東西(這是個一直困擾古人的問題)2

朱文侯 月桂三兔

古人說,月亮有嫦娥、玉兔、蟾蜍、桂樹、仙人、月戶、吳剛……當然也有古人不相信。明謝肇淛《五雜組》:“世間第一誕妄可笑者,莫如日中之烏,月中之兔,而古今詩文沿襲相用,若以為實然者。”“月中既有兔,又有蟾蜍,有桂,有吳剛、姮娥、結璘,又有廣寒宮殿、瓊樓金阙,及八萬三千修月戶。何月中之淆雜,而人又何能一一見之也?此本不必辯。宋儒辯之,已自腐爛。而以為大地山河影者,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也。”宋何薳《春渚紀聞》裡就有一段“腐爛”的“宋儒辯之”(卷七詩詞事略“辨月中影”):“王荊公言: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至東坡先生亦有‘正如大圓鏡,寫此山河影……妄言桂兔蟆,俗說皆可屏’之句。以二先生窮理盡性,固當無可議者,然尚有未盡解處。今以半鏡懸照物像,則全而見之,月未滿,則中之物像,亦隻半見,何也?”

“山河影”的說法,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是源自佛典:“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此語差近。”朱熹則深入淺出地解釋道:“月之中有影者,蓋天包地外,地形小,日在地下,則月在天中;日甚大,從地四面光起,其影則地影也。地礙日之光,世所謂‘山河大地影’是也。”王安石這樣的理中客、蘇轼這樣的天縱英才、朱熹這樣的教育大家,自然不肯相信什麼桂樹、蟾蜍,但他們的說法也并不能服當時之人。謝肇淛繼續嘲笑:“然坡知蟾兔蟆之為俗說,而不知山河影亦俗說也。”但月亮上到底有什麼,他也說不出所以然,幹着急上不去啊。真是同情古代這些大佬,一代又一代,擡望眼,仰天長嘯,要麼盲信神話,要麼抓耳撓腮,都被好奇心折磨了一輩子。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今共看此一輪明月。當年蘇轼曾對弟弟說:“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他大概想不到,如今還有人,正對月讀着他的這首詩,配月餅下酒。(責任編輯:李峥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