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8 07:05:56

元龍村裡的鳳凰傳奇

作者/南安如境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南安民間故事之三)1

(如今的元龍村鳳凰城)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最為奇葩的王朝,自開朝皇帝朱元璋始,到崇祯皇帝朱由檢止,共有着276年的曆史。在十六個皇帝排行中,除燕王朱棣還有所作為可圈可點以外,其他皇帝卻令人不敢恭維。明朝皇帝把全天下糊塗荒唐事幾乎都來了個遍,有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有不想當皇帝一心隻想做武将平定天下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有超級木匠基因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有打敗仗被俘的正統皇帝朱祁鎮,還有隻想煉丹長生不老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等等等。我現在給大家講的是發生在明期中期王陽明來南贛剿匪的民間故事....

第一章:秀美南安,聞名四方

大餘,古稱南安,隸屬于江西省贛州市,位于贛、粵、湘三省交彙處,自古以來是連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要道和南來北往貨物運輸的重要樞紐,是海上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過化之鄉和禮儀之邦。

南安,文明悠遠,是贛南文明最早呈現輝霭之地。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迹;春秋戰國時期,百越人、贛虞人散落在大餘的長山大谷中;秦代,始在塞嶺(今大庾嶺)置橫浦關,統轄今天的贛南全域及毗鄰的粵湘部分境域,成為贛南最早的政權所在地,大庾也始有建置;秦末,趙佗統治的南粵國雄踞橫浦關,直到漢武帝南粵國歸順大漢王朝,期間大量秦人散落民間,史稱山都、木客………古老的文明積澱在這塊土地上。

這裡,是一顆絲路明珠。南野古邑上留下了秦以來木客人開疆拓土的汗滴;自張九齡後,從東山大碼頭至梅嶺的古驿道成為貫通南北的海絲之路的最重要的通道,而峙守一方的梅嶺雄關,橫跨粵贛,有着“夜觀萬家燈”的繁榮景象,更烘托出大餘“庾嶺南來第一州”的磅礴氣勢。南安府城内更是氣象萬千,書院林立,寺院香缭,九城環繞,迎送着南來北往的官宦商賈,承接着春去秋來的萬足踐履。

這裡,是一處人文盛地。自古以來,南安就是儒雅之邦,賢達人物叠現,個個光風霁月,人人盡顯風流。三國陸凱折梅寄範晔,唐代張九齡鑿關通嶺南,北宋蘇東坡書記南安軍學,明代王陽明落星青龍鋪,明代湯顯祖創作牡丹亭,清代戴氏“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特别是北宋理學宗師周敦頤教授“二程”,吟風弄月之間,闡述太極說,闡明新儒學理念,令南安成為中國理學的淵源之鄉。

這裡,是一塊客家故園。由于地處海絲通道的重要節點,借助這一交通便利,使得南安曆史上接納了無數客家先民,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生活,繁衍壯大。

今天的大餘,客家古村林立,客家風情蕩漾﹣﹣池江楊梅的古城雄姿猶在,青磚灰瓦流年似水,仿佛是客家人家園的一座活化石;左拔曹氏的塢堡式建築,長長的巷道藏匿着故事,散淡着說不盡的鄉愁滋味;新城周屋的蓮池裡則長滿了田田荷,飄逸着周子遺韻,愛蓮之心深深地植人一代代周氏族人的内心深處…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南安民間故事之三)2

(南安東山大碼頭,老柴篼作品)

南安,千百年來物信人豐,風調雨順,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第二章:畲漢混居,共築九城

南安,也是南越南蠻文化與中原文明相交集的地方。數千年來,原居于此的畲民民風純樸,包容可親,和南下逃荒而形成的客家人依章江而居,和諧共生,共同耕耘着這富饒的土地。從西漢武帝時起,至明正德、嘉靖年間,畲漢先民先後建有九座城池,即庾将軍城、老郡城、水南城、峰山城、楊梅城、小溪城、九所裡城、鳳凰城和新田城,史稱“南安九城”。這九座城池形制不一,或以方正或以橢圓或以魚形因地形築城,每城建築按風水的要求,建有硬山頂或懸山頂或全山頂,形成了一城一特色、一城一景觀的獨特風貌。它們就像九粒耀眼的明珠,依山伴水鑲嵌在奔騰的章江河兩岸,在庾嶺大地上發光異彩。

這九座城池曆史源遠流長,每座城都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好幾座城池的興建,都和王陽明在南贛剿匪有關,今天我講的就是九城中的鳳凰城的故事。

鳳凰城,現位于青龍鎮元龍村,是少數民族中的畲族村。鳳凰城原叫鯉魚坪,因章江河水在此處九曲十八彎,形成形形色色的淺灘深潭,在浚急的河水中常有肥大的鯉魚把彩虹當龍門在此躍出而掉落在河灘上,在地上形成躍動的鯉魚群似銀光跳動而得名。

鳳凰城的由來是村裡的畲民們為了紀念畲族姑娘藍金鳳而來,因畲族以鳳凰為圖騰,所以把村民們把後山叫做鳳凰山,城池叫鳳凰城。這個城裡含有鳳凰城、藍屋棚、渡頭、拾畝土、元龍圩、溫裡、山孜崗、老四棚下、下屋、松山坪等多個屋場。城裡的畲族和梅山、南雄等山上的瑤族本為一族,都以盤瓢氏為祖先,據說就是狗頭人身的女娲,有盤、雷、藍、鐘四大姓,而鳳凰城裡的畲族都是單一的藍姓。畲族自稱山哈,向來是刀耕火種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專門的文字,還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習俗,如“烏飯節”。多年來,南安處于天高皇帝遠的三省交界偏遠之地,不沾戰火,漢畲通婚,互補有無,過着自給自足的悠閑生活。

鳳凰城裡有個漢子叫藍天鳳,自幼父母雙亡,帶着幼小的妹妹藍金鳳在鳳凰城裡鄉親們的接濟下長大成人,長得高大魁梧,面如冠玉、目如朗星,撐得一手好船,是遠近聞名的船夫。

妹妹藍金鳳眉如遠山,兩眼汪汪似兩潭秋水,雲髻峨峨若清水芙蓉,一雙巧手如柔荑般繡得一手絕佳刺繡,是聞名遠近的大美人。

鄰居朱大虎家長年經商且樂善好施,常接濟幼年時的藍氏兄妹,大虎的獨子元龍和金鳳更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共同在鳳凰城裡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南安民間故事之三)3

畲族祖先伏羲圖片

第三章:豺狼當道,三桀聚義

然而,好景不長,明正德皇帝上台後,荒淫無度,天天想着騎馬當武将平定天下,根本不理朝政。宦官劉瑾上則把弄朝廷禍害忠良,下則巧立名目以苛捐雜稅搜括民财,魚肉百姓。整個明朝政腐敗,亂世裡烏雲蔽日,在各大衙門“三年明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壓榨下,老南安人入不敷出,民不聊生,再加上天怨人怒驚動上天導緻數年幹旱無雨、蝗災橫行,鄉民們個個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離家園。

南來北往的商賈們在兵荒馬亂中四處逃離,繁華的章江河運日益蕭條,藍天鳳撐船的營生也不能維持,百般努力也無法交清各式各樣的苛捐雜稅。南安的漢畲民衆再也無法忍受明朝朝庭暴政,紛紛揭竿而起,南贛大地處處狼煙飄揚。

藍天鳳和常租賃自己商船的商人謝志珊及内良李洞天華山腳下九村十八寨的陳日能因木材買賣而相識,三人在多年的經商和運輸中情義相投,在這亂世出英雄的年代也學着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拜為異性兄弟,舉旗造反以圖和朝廷平分天下。

單僅靠三人之力定然顯得勢力單薄,若有仙人相助自然可事半功倍。想到這裡,藍天鳳靈光一閃,便帶着兩人一起來到梅嶺雲封禅寺拜見悟真法師。

那悟真法師盤距在梅嶺已有千年之久,他原是梅關山頭上的蛇倌,又叫伏山怪,因唐張九齡開鑿梅關驿道破了其修行道場和張宰相曾鬥過法,被張九齡小妾戚夫人以身祭火破了法術而落敗(詳見南安民間故事之二:七姑廟的傳說)。

在千年修行喪失,被打回原形後,蛇倌依然毫不灰心,重新修煉以圖東山再起。它白天在寺廟裡化身方丈一心修心念佛,夜晚便露出原形在梅嶺山頂采天地之靈氣,取星月之精華,飲錫杖泉水之源頭以修煉,鬥轉星移間,又已修行了好幾百年。

藍天鳳和悟真法師的結緣也純屬偶然。

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藍天鳳幫謝志珊運輸貨物去南雄小嶺,因收貨方有事耽誤了驗貨時間,晚上返回南安時又誤了時辰。越過梅嶺時天已全黑色。天鳳見荒郊野外野獸衆多,無奈隻得縮進山頂的六祖小廟裡過夜。

天鳳在寒風呼嘯中沉沉睡去,卻在半夜時分被凍醒,朦胧間突見一條水桶般粗十餘丈長的大黑蛇沿山脊緩緩遊來,在廟前的錫杖泉旁吐着三尺長的紅信子吸汲着泉眼的水珠。一道閃電劃過,天鳳見着如此大的紅眼蛇妖不覺吓得目瞪口呆,四肢無力更是動彈不得。

那蛇妖正值百年脫皮蛻變,行動很是遲緩,整個蛇體盤纏在一起像一塊巨大的蚊香,那蛇皮自頭開裂沿蛇逐一下滑,脹開的蛇身不覺間又長寬了一尺。

天鳳吓得不輕,屏住呼吸不敢發出一點聲響。

又一道霹靂閃電而過,那大蛇突然直起脖子呼呼呼的吐着信子直視前方,前方山頭樹木一陣蠕動,傳來吱吱一陣亂叫,天鳳一眼望去,竟然看到一隻水牛樣大的老鼠出現在樹梢上。

老鼠從山頂一躍而下,背後展開三丈餘長的翅膀,原來竟是在南雄鐘鼓岩中修行千年的飛天碩鼠。那碩鼠平時深居在地下三十三丈的岩洞岩底,由手下三千六百六十六隻蝙蝠專門外出攝物喂食,隻在六十年一遇的天幹地支相沖天聾地啞之時外出采黑夜之極陰精氣修煉。那飛天碩鼠倒挂在岩上剛消化極陰之氣,正打算潛回岩底,突然見漆黑的梅嶺山頭閃過兩道如炬白光,便知山上有修行之物正在走動,正好可取食以加速修道成仙。

那老鼠吱的一聲怪叫,朝大蛇飛撲而來,蛇倌的修行本遠在飛天老鼠之上,倒也不是驚慌,從容地避讓并回頭攻擊。蛇鼠大戰三百餘回合,雙方竟不分上下。那老鼠見占不了便宜,便吱吱吱的長嘯幾聲,天邊黑鴉鴉的竟飛來數千隻蝙蝠參與助戰。蛇倌本來正因蛻皮而行動不便,幾招下來便被飛天碩鼠和衆多蝙蝠攻擊得體無完膚,遍體鱗傷。

大蛇抽動軀幹,低頭躲過一陣攻擊,長長的尾巴用力一甩立馬震裂了山頭上的幾塊巨石,在碎石轟隆中正欲借機沿山路竄回寺廟,哪知一不小心被碩鼠咬住了七寸頓時進退不了,動彈不得,隻得呼呼的吐着蛇信。正當大蛇即将窒息落敗之時,藍天鳳被蛇尾卷起的陣風一吹,打了個冷顫,腳底一滑便咕噜咕噜的随之滾落到扭纏在一起的鼠蛇身上。那正得意的老鼠突然一聲尖叫,張口放開大蛇,頭上頂着金箍樣的黃光像隻燙傷的大狗原地打着圈兒狂叫不止。

原來天鳳滑倒時無意間順手抓着了六祖廟裡供奉的惠能牌位,又恰好無意的把牌位壓在了碩鼠的頭上。這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佛光一現便破了飛天老鼠的法術,衆蝙蝠一看碩鼠負傷戰敗,立即群擁而至,銜着掌門遠走高飛逃回南雄鐘鼓岩療傷。

畲族人自古依山而居和蛇和諧相處,視蛇和鳳凰為圖騰神物,看着奄奄一息的大蛇,天鳳心生憐憫,立即用錫杖泉水喂蛇并采來草藥幫蛇清洗傷口。

天剛一亮,這蛇倌又化為人形,成了和尚。藍天鳳便背着這傷痕累累的方丈回到了山下的雲封禅寺。

經過幾天的用心照料,蛇倌漸漸恢複了元氣,千叮萬囑藍天鳳不可洩露天機,在危難之際方可到廟裡找他。

現在正是帶頭造反之日,三人沒法子隻得上山投靠,欲拉蛇倌入夥共建大業。

那蛇倌聽了三人南安府裡官逼民反的陳述,本想一心修道成仙,不願理會凡間塵事,可那謝志珊能說會道,以三寸不爛之舌濤濤不絕,什麼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呀,仙家要也以蒼生性命為重哦,登仙也是為了造福民址,把這方丈說得雲裡霧裡。再加上藍天鳳信誓旦旦得天下後定敕封蛇倌為畲國大國國師,統管天下佛道寺廟享四海之内香火比登仙都好,說得移了禅位動了凡心,思考良久最終終于下定決心插手幫三人成就千秋霸業。

方丈安頓衆人後立即沐浴淨身,點香齋戒,佛珠一停掐指一算,自己還得修行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得道成仙,故先召集三人以香畫符,以伏羲八卦圖占位布陣,要藍天鳳居中守土兩腳踩乾、坤兩位,謝志珊居左占據震位,陳日能居右據澤位,跪拜守護蛇神九九八十一天成仙,方能成此大事。

在蛇倌閉關修行期間,謝志珊右手執弓,左手持梅嶺仙茅的芒杆當箭,潛心運氣大小周天,在八十一天任督二脈沒打通之前不得開眼,潛龍勿用靜等時辰。

蛇倌交代完畢後,便在謝志珊面前種下從茅山道士處求來的仙茅草,朝茅草吐了口仙氣後,交代日能每天要按時辰到兩公裡遠的新安村靈光山蛇頭湧長生泉眼提水十二次,天鳳每天按時辰澆水十二回,切不可斷。等到了第九九八十一天一早,沾了仙氣的仙茅自然會剛好長到志珊眼前,當仙茅茅尖刺到他的眼皮後,運行到位的小周天會打通任督二脈,再讓志珊怒目睜眼,運用全身真氣朝東方升起的太陽方向開弓放箭,就能射死明朝昏君皇帝。射死皇帝之日,同時也就是蛇倌成仙得道之時。到那時,芒杆箭一射出,仙茅就會随着箭風劃破蛇倌閉關的大樹,将會化蛇成龍,自然更會做法請無數天兵天将來助你們攻敵奪取天下。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南安民間故事之三)4

(梅嶺腳下的雲封禅寺)

蛇倌轉而又對日能和天鳳說:“當志珊一放箭你們看我變成金龍後,馬上把這滿山遍野的竹子劈開就大功告成了。”最後,蛇倌又補充道:“這是萬年隻有一回的六星同位大好時機,更是天機,切不可洩漏!否則,奪天下之事辦不成是小,都得大難當頭,個個再劫難逃九族難存,切記、切記!”說完,蛇倌就閉上眼變回蛇形溜進雲封禅寺旁的千年古樹中盤坐修煉了。

蛇倌進樹洞閉關後,藍天鳳等三人商量了一晚,都覺得與其被官府打死、餓死,不如索性放手一博,聚義造反,射死昏皇帝,奪過金銮殿,自己坐天下還能讓百姓有個好活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那怕明知隻有死路一條,也得争個魚死網破!于是,三兄弟鐵了心舉起義旗與朝廷叫闆。

于是,他們說幹就幹,下到新城峰山、中到青龍鳳凰城、上到内良天華山,四處召集了十六個郎媒姑丈,三十二個姑舅老俵,分左、中、右三路打起青龍、白虎、朱雀鳳凰旗,讓他們帶領逃難的鄉鄰們在梅關腳下庾将軍城點将台下操練兵馬。三個異姓結義兄弟按照蛇倌的吩咐執弓持箭,擔水澆水,在八卦圖内苦練十八般武藝,就等着開弓放箭的那一天。

因志珊眼睛緊閉内心修煉大小周天,全靠日能、天鳳計算時間,太陽在東方升起時,日能就在樹上劃上一條橫線,太陽從西邊落下時,天鳳就在地上劃上一條豎線。随着橫、豎線的漸漸增多,志珊面前那株仙茅也日漸䓛壯成長,這仙茅日吸梅關仙人嶺日月之靈氣,夜汲新安靈光山長生泉眼水之精華,長得修長碧綠,活脫脫的像隻遠處射來刺進黃土之中的碧綠長箭。

每天卯時和酉時,日能和天鳳都要核對樹上和地上的橫線和豎線,研究日子過了多久,天天期待着殺進皇宮奪取天下的幸福日子。

簡單枯燥的日子過得越久,就越是會讓人心神不甯。好不容易到了第八十天的晚上,日能就興奮得急急燒燒,抓頭摸腳,心裡可是樂不可耐了,一晚上都在唠叨:天鳳當了皇上要給親戚們封多少大官,志珊作了南征王要給百姓分多少金銀,自己當了大力王要讨多少個老婆,他口中哔哩哔哩的一直唠叨。到四更天才沉沉睡去。

第八十一天清晨,太陽剛一升起,日能一睜開眼就被陽光刺了一下,他連忙跑到志珊面前一瞧,仙茅似乎已長到了志珊面前,他急忙叫道:“志珊二哥,時辰已到,快睜眼放箭!”。

謝志珊八十一天未都曾開眼,聽日能一喊吓了一跳,不覺頭往前一抖,眼皮剛好碰上了仙茅。他便立馬拉弓引箭,口中念着咒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昏君定當誅,百姓脫苦海。嗡嘛呢吧哩哄,梅嶺芒杆變神箭,東去射落金銮殿。”念完後,他大喝一聲“放!”,隻見嘭的一聲巨響,手松箭出,芒杆瞬間迎風飛漲,變成數丈長的利箭刺破長空呼嘯着向着太陽升起的地方急速飛去。

志珊箭一射出,碧綠的仙茅突然晴天霹靂一聲曝響,秀長的茅葉随風變成三丈利刃,随風呼啦的劃斷蛇倌閉關修行的千年古樹,厲風把天鳳吓得兩腿一軟摔了一跤,沒定住乾坤二位。一刹那間,天空突然狂風呼嘯,烏雲密布而來遮住了剛升起的太陽,烏雲騰騰間昏天暗地電閃雷鳴,一道道閃電霹靂犀利又準确地擊打在了那搖曳的千年古樹上,整個大樹頓時炸開,隻見一隻飛龍騰空而出,盤旋着直上天上烏雲!

這三兄弟哪見過飛龍在天這等絕世場面,頓時吓得面無血色,呆若木雞...

此時的北京紫禁城内,久不上朝的明皇帝也正罕見的上朝,拟在全國挑選嫔妃充實新建的虎房、豹房,正欲坐上龍椅時,卻見一道金光從殿外呼嘯而來直愣愣地射在龍椅正中央。

如早一秒坐上龍椅,定會被這神箭射得三魂上天、七魄入地。朕的大明天下竟然還有人敢謀反暗算?

看着這射在龍椅上巨大修長的綠色神箭,緩過神來的皇帝遭受這一驚吓那可是非同小可的事,皇帝頓時龍顔大怒,立馬傳旨:宣工部尚書馬上查明箭是哪個店家所造;宣兵部尚書馬上查明箭為哪個方向所射;宣吏部尚書馬上查明箭射箭之人為哪個知府所轄;宣刑部尚書馬上捉拿射箭之人按刑律定罪收監;宣國師占蔔看如今之國運好壞。

衆尚書領旨得令,兵分九路浩浩蕩蕩朝箭射來的方向四方打探,一路烏煙殺氣騰騰而去...

梅嶺腳下,三兄弟個個如熱鍋上的螞蟻按着蛇倌原來的交代忙忙碌碌,把兵分三路。因藍天鳳為大,故為中路軍,号“畲盤王”,全軍騎金色戰馬,穿金色戰袍,舉朱雀金鳳凰旗。謝志珊排行第二,為左路軍,号“南征王”,全軍騎青色戰馬,穿青色戰袍,舉青龍旗。陳日能排第三,為右路軍,号“大力王”,全軍騎白色戰馬,穿白色戰袍,舉白虎旗。三人磕拜蛇倌為義軍軍師,日夜操練兵馬,意圖浩浩蕩蕩殺向京城幫畲漢民衆奪取天下。

謝志珊箭一放出,天鳳、日能即帶領着郎媒姑丈等漫山遍野的砍竹破竹,衆人砍下的黃竹每節都走出一名騎黃馬的黃衣戰士,砍開的毛竹每節都走出一名騎青馬的青衣騎士,砍開的苦竹每節都跳出一名騎白馬的白衣武士。

但這些從竹子中跳出的千軍萬馬被升起的太陽一曬頓時靈氣盡散,走着走着就人仰馬翻,不能動彈。原來是謝志珊被陳日能一喊,自己一愣神縮頭碰上仙茅葉,一睜眼就放箭快了那一秒,沒把握好時間卯時放了辰時箭,正如蛇倌說的:“天幹與地支相沖,純陽與純陰相兌,時刻一定要在太陰兌變為少陽之時睜眼放箭”,再加上天鳳又沒定好乾坤二位,犯盡流年十二太歲,坤蓋過乾,陰克盡陽,這下不僅定不了乾坤,做不了天下當不了皇帝,還得要株連九族。

而遠在京城的官兵在勘輿地理大師的風水羅盤指認下,很快查出此箭為江西南安府大餘梅嶺所射。朝廷立馬聚集大隊兵馬殺氣騰騰直撲南贛...

花開生兩面,佛魔一念間。那蛇倌也是命運多舛,張九齡不修梅關驿道破其道場本來也是早就修煉進入了仙界的。這次好不容易要化蛇為龍,卻因陳日能提前了時辰讓謝志珊放箭,仙茅破樹使蛇自然飛天,飛龍在天後才發現自己隻是進化成了四爪蛟龍,離登仙的五爪金龍尚有一步之遙。蛇倌不覺大驚失色,方知是天命該是如此,便舞動龍體,朝天龍吟長嘯一聲,召喚起滾滾烏雲,瞬間電閃雷鳴。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南安民間故事之三)5

(南粵五嶺之首:大餘梅關)

梅山的後人為了紀念蛇倌以蛇化龍登仙,便在梅山蛇倌成龍處興建了一座寺廟,号“神龍寺”,以旺盛的香火供奉以求蛇倌仳祐。

那飛起的蛟龍竄向九天,龍身一動,頓時山崩石裂,裂開的亂石塊天女散花樣四處散開,人們便把那堆石頭跌落的地方叫做“亂石埠”。

這蛟龍爪牙一擺,濺起的黃泥塗得大路兩旁的店鋪一片泥濘,人們便把這條巷道叫做“黃泥巷”。

從抖動的蛟龍身上掉落的三根仙茅茅草剛好掉在蜿蜒的梅山小河上自然形成座三塊橋闆的大橋,人們便把這橋稱為“三闆橋”。

蛟龍深吸一口仙氣,大口一張,噴出的龍吟唾沫掉落于地,這塊沾到靈氣的田地裡的稻谷頓時茂盛生長,一夜成熟,畝産千斤,人們便把那一大塊田叫“百羅坵”。

蛇倌升天化龍,霹靂出世,震醒了在嫦娥嶂守山的山神,他一看妖蛇飛天,頓感大事不好,自己守土有責,卻去遊仙找鐵拐李叙舊,好酒貪杯入睡難逃其咎。

是福不是禍,是禍也躲不過。這山神便化身為一頭巨大的長須公山羊,從梅山山上縱身一躍想從天上撞落蛟龍。因用力過猛,在嫦娥嶂起跳的岩石上竟然留下四隻蹄印,人們便把這地方叫“羊坑”。

山神的功力那裡鬥得過萬年蛇妖,三招不到,這化為山羊的山神便被蛟龍一招亢龍有悔,龍尾一擺打個正着便一頭掉落雲端,摔落在地化為石塊,人們便把這地方叫“羊古坪”。

蛟龍從身上甩下十八片龍鱗鱗片,這十八個鱗片沿章江大河道從南康到峽口葉墩一字排開形成十八灘,人們便把鱗片落處叫“十八塘”。龍鱗如刀般鋒利,如是義軍的船通過章水,龍鱗則自動側倒放行,若是官船攻來,則樹立如利刃把官船刺破,打得官兵人仰馬翻。

蛟龍在天空盤旋數圈後,見不遠黃龍丫山山清水秀,甚是喜歡,便一頭鑽進雙秀峰下的石門口水裡,人們便把這蛟龍入水的地方叫龍潭。潭又因有龍則靈,也叫靈潭。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南安民間故事之三)6

藍天鳳,謝志珊,陳日能聚義堂

第四章:替天行道,稱霸一方

藍天鳳的義軍提出“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的口号,帶領附近左溪、義安、文英、上堡等地災民攻打南安縣衙,發放官府搜刮來的糧食分給饑民。

藍天鳳負責四處招兵買馬,令謝志珊專門攻心搞宣傳發動,令陳日能專門負責帶兵練兵布陣,令蛇倌軍師在天上以千裡眼和順風耳監視四方官軍動向。

謝志珊祖籍是廣東汕頭人,因祖輩經商來到南安府定居,自小就在父親的指教下讀書識字。他天資聰慧,身材高大威猛且為人豪氣慷慨,很得民心。在他的宣傳發動下,來投奔義軍的起義民衆達到數萬人。

見羽翼日益豐滿,藍天鳳即以橫水旗山寨為核心,串連湖南、廣東等周邊縣九九八十一個大小山寨,個個以小路及水洞交錯相連。謝志珊又熟讀《孫子兵法》,很有戰略眼光,在每個寨子高處建有烽火台,一方有警便點烽火,其它八方即可馬上來援。

陳日能排兵布陣,自命“過山彪”,即是山上飛天老虎,率兵四面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攻克遂川、大餘、南康,後又圍攻贛州府,擊斃贛縣主簿吳比,他在藍天鳳的指揮下與湖南桂東首領龔福全約定,互為犄角、相互支援,共謀天下。

此時,藍天鳳占據的地盤縱橫有千裡之距,見自己勢力已根深蒂固,便向朝廷上書自稱是“畲盤王”,同年建年号,命金鳳繡了面長三丈寬兩丈的金色鳳凰旗為國旗,對各義軍官兵封官升爵,與明王朝公開分廷抗禮。

第五章:守仁奉旨,巡撫南贛

京城殺來的九路人馬來時殺氣騰騰,卻不知義軍有蛟龍相助,每個動向都被蛟龍的千裡眼看得清清楚楚,每個計謀都被蛟龍的順風耳聽得明明白白。

九路人馬的水軍剛殺到贛州八境台便被水下的龍鱗破船劃肚,正詫異間,江中突見蛟龍躍出卷起濤天巨浪砸向水軍官船,水軍立馬死傷慘重,後面想逃跑的大船又被城牆上的義軍截斷并用火箭射着,着火沉沒。

交戰不過半個時辰,朝廷殺來的水軍破敗的船體樯倒橹斷層層疊疊,燒死溺亡不計其數的屍體竟堵塞了整個贛江。

朝廷殺來的陸軍剛殺到南贛,見地形複雜,山深林密,義軍山寨林立,還沒找到寨子的路就被各種陷阱、暗箭、擂石所滅。

朝廷兵強馬壯的九路人馬,竟然被一群毫無章法的土匪打得鬼哭狼嚎,死傷過半。

消息傳回京城,頓時震動朝野!

正德皇帝聞奏卻是不悲反喜,十分興奮,他平時就喜歡騎馬打仗,總是在宮中指揮着太監和宮女戰做一團,玩着模拟戰争的遊戲。見有這等厲害山民,他立馬穿上戰袍騎上戰馬欲親自南征實現馬背上武定天下的夙願,卻不知自己養育的戰馬在皇宮處尊居優久了,被傷兵的血腥味吓到了,一個飛躍把正德從背下摔落扭傷了老腰。

眼看親征平天下的夢想又得落空,正德皇帝号令四方,要各方舉薦名臣良将南巡剿匪。

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正在江西南昌剛平完甯王叛亂的王陽明(王守仁)被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立即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察禦史,巡撫南贛。

農村小廟民間傳說(南安民間故事之三)7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别号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甯波餘姚)人,因曾築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号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曆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驿丞、廬陵知縣、右佥都禦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谥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陽明去南昌平叛純屬偶然,那是正德十四年,同為明王朝的宗室甯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謀反。當時王陽明正奉命去福建,本來并沒有平叛的職責。但他為了使當地百姓少受戰火之災,得到甯王叛亂的消息後,一面讓手下快馬向朝廷報告,一面徑自返回吉安,調兵遣将,準備迅速平息叛亂。

王陽明分析朱宸濠的軍事行動可能有三種方案:第一種就是趁京師沒有防備,率兵直驅京師;第二種就是沿江東進,奪得當年太祖興兵時的都城南京;第三種則是保守的固守南昌。若朱宸濠采取第一種方案,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北京很可能失守。第二種方案則會使雙方進入拉鋸戰的狀态,長時間對抗之後才能最終解決。第三種方法則是最愚蠢的戰略,隻是等着朝廷的大軍去包圍剿滅而已。

朱宸濠并不愚蠢,所以應該不會采取這種方針。但是他雖然野心勃勃的妄圖登上帝位,實際上卻又缺乏足夠的決斷勇氣。基于這樣的判斷,王陽明估計他多半會采取第二種策略,先率兵進取南京。對形勢做出正确的預測以後,王陽明就全心投入了平叛的鬥争。他傳檄附近各州縣,号召各地守官起兵平叛。

為了使各州縣有足夠的備戰時間,他又設法延緩朱宸濠的行動,派出士兵四處散播謠言,說朝廷已經派出大軍,馬上就要開到,屆時将直搗叛軍的老巢南昌。他又派人故意慫恿朱宸濠早日舉兵東進,引起了朱宸濠的懷疑,反而畏首畏尾,不敢輕易行動。

他手下的謀士多次勸他及早進兵攻取南京作為帝業之本,他就愈加懷疑,更加遲遲不肯發兵。結果,王陽明如此略施小計,朱宸濠就被拖在南昌不敢動彈,竟然乖乖地等了十幾天,贻誤了最佳戰機。王陽明卻在這十幾天裡調集了附近各縣的人馬,一共湊了近十萬人,已經足夠應付叛亂了。

這時,朱宸濠白白浪費了十幾天的時間。知道自己中了王陽明的緩兵之計,氣得破口大罵。于是在七月一日這一天,下令留一萬人馬在南昌留守,其他的人全都随他率兵東進,想先進攻安慶,再奪取南京。

王陽明調動好軍隊以後,并沒有馬上就帶兵直逼南昌,而是先按兵不動,等着朱宸濠焦急起來,先露出馬腳。現在機會終于到了。他一聽說朱宸濠率大軍東去,南昌守備空虛,即馬上誓師,率大軍北上直取南昌。就這樣毫不費力地一舉就殺到了南昌城門之下,守城的叛軍沒有料到朝廷大軍到得這麼迅速,都被吓破了膽,軍隊一下子潰散了。到了第二天,王陽明的軍隊已經占領了南昌城。

已經率軍遠去的甯王朱宸濠進攻安慶并不順利,這時又聽說南昌失守,不由得大驚失色。南昌是他祖上的封地,也是他起兵的後方基地。聽到南昌失守的消息,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帶兵回援。當他疲于奔命的趕回南昌時,軍隊早已經疲憊不堪了,與王陽明以逸待勞的大軍一比,真是不堪一擊。沒有幾日,朱宸濠就敗退鄱陽湖。王陽明又用出火攻之計,一舉俘獲了亡命逃竄的朱宸濠,他的軍隊也随後被迅速消滅。

王陽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就平滅了叛亂部隊,在鄱陽湖生擒了甯王朱宸濠,表現了機智的智謀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為鞏固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立了一大功。

朝廷也因此敕封王陽明為新建伯。

接到皇帝聖旨,王陽明眉頭緊鎖,心中思緒萬千。在平定甯王叛亂後,他非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反而招來宦官勢力的嫉妒和陷害,連皇帝也一度懷疑他參與了甯王的叛亂。幸虧後來他急中生智,連夜趕到錢塘,将朱宸濠交給太監張永,同時按照皇上的旨意,重新報捷,将平叛的勝利歸功于朝廷的“指示方略”,維護了皇帝的面子,才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那正德本來是想借這個機會大展身手以武德昭示天下的,卻不想被王陽明搶了先,當然十分不高興。後來,張永揣摩了皇帝的心意,在獻俘時故意把朱宸濠放掉,讓皇上又重新“抓”了他一次,總算滿足了他的心願,才沒有追究王陽明的“搶先”之罪。

這次奉命去贛南,前途未蔔,該何去何從呢?

王陽明捋着長須,心潮澎湃,燭光下的背影拉得精瘦修長...

未完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