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一生經曆了貧窮、殘廢、孤獨,雖然也有由于藝術上的巨大成功所帶來的歡樂,但更多時候都是處于痛苦之中。他是一個由痛苦造就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就歡樂。
貝多芬從童年時代起,就開始領受人世間的苦難。父親是個意志薄弱的人,并且有些放蕩不羁,經常酗酒,日益堕落。母親的健康狀況很糟糕,家庭貧困,并且母親與父親不和睦,貝多芬小小的年紀,就要為家庭的狀況擔憂。17 歲時,母親病逝,把家裡最後的錢消耗殆盡,留下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自己又得了傷寒和天花,這時父親已經堕落,貝多芬所遭受的這些不幸不是一個孩子所能承受的。悲慘的童年造成他性格.上的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不羁這些遭遇也為他以後戰勝更悲慘的命運奠定了基礎。
家庭雖然帶給他很多痛苦的回憶,但也該承認,正是家庭,是他的父親及時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并進行嚴格地培養。4歲時,父親就強迫他整天地練琴,有時把他和提琴一起關在家裡,或者是用暴力來迫使他學習,盡管有時是被迫的,但他畢竟進步很快。在他8歲時,就進行首次公演,演奏的是幾首鋼琴協奏曲和三重奏,通過這次演出,父親不得不承認,兒子的才華顯露得越來越多,憑自己的才學是沒法再教兒子了,于是到處拜師指導兒子學習彈琴和作曲。在以後的一些年當中,貝多芬在作曲和鋼琴演奏上不斷趨向于成熟,然而最先吸引音樂愛好者的并不是作曲家貝多芬,而是出色的演奏家貝多芬,他經常在各種聚會上進行鋼琴演奏,其演奏令聽者心馳神往,他還有幸為享有盛名的音樂大師約瑟夫●海頓演奏了自己創作的兩首曲子。海頓的慧眼立刻就看出了這個年輕作曲家非凡的天才,在他的建議下,(這也正是貝多芬内心深處早已朦胧意識到的東西),貝多芬覺得不能再留在波恩了,應該走出這座平靜的小都城,投身到廣闊的天地裡去。
于是1792年,貝多芬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去維也納的路途,開始了求學的旅行。在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貝多芬的演奏及作曲水平提高很快,在很短的時間裡,人們就公認貝多芬為維也納首屈一指的演奏家,他所創作的鋼琴曲也不斷地引起轟動。事業上成功的錦繡前程已經展現在貝多芬面前,在維也納,人們公認并贊歎他的天才,他的聲望已超出奧地利國界。事業上成功的同時也伴随着生活上的煩惱,母親和父親的相繼去世,使本來貧困的家庭顯得更加凄慘一他還要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負擔弟弟妹妹的生活。然而這些煩惱與他後來所遭受的磨難相比,又算不了什麼。
更大的痛苦正在悄悄地向他襲來。1796年,貝多芬發現他的聽覺開始減弱,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響。在以後的幾年中,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瞞着别人,甚至對最親近的朋友也不說;他避免與人見面,隻是默默地忍受着痛苦。他不忍心承認這現實,也沒有勇氣告訴任何人,對于一個作曲家來說,雙耳失聰,就如同一個歌唱家失去了美妙的歌喉,一個畫家失去了明亮的雙眼,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啊!到了1801年他那倍受煎熬的心靈再也不能獨自承受這痛苦,于是寫信給他的兩個朋友:阿芒達牧師和韋該勒醫生在給阿芒達的信中,他寫道:“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在與自然和造物主抗争。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到許多病像,我購着,但從此越來越惡劣...還會痊愈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着凄涼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隐忍中找栖身!...”
在寫給韋該勒的信中說:.....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來,我躲避着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幹着别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入們又将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劇院裡,我必須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聽清演員的台詞。假如坐得稍遠一點兒.我便聽不見樂器和歌聲中的高音...有時我也勉強能聽到别人柔和地說話,可隻能聽到聲音,卻聽不出字句。如果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無法忍受.....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魯塔克(古希臘倫理學家與史學家),教我學習隐忍。但隻要有可能,我就要向我的命運挑戰,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隐忍!多麼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從這些信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貝多芬内心的痛苦掙紮,雖然無可奈何卻也不甘沉淪。他拼命地抵禦着病魔,他試着用了許多藥物和療法,敷過樹皮草藥,直敷得四肢疼痛難忍。他還洗過溫水浴,并且嘗試了當時新發明的電療法,盡管經過這種種努力,但病情依然如故。在這種時候,也許有的人會徹底絕望,或者苟且偷生,然而貝多芬的不屈的天性使他不甘沉淪。音樂就是他的心聲,他竭力把自己的整個身心投入到音樂創作中以忘掉疾病的折磨,他象着了魔似的埋頭進行新的創作。在此期間誕生的音樂作品有《悲怆奏鳴曲》(1799年),在這部作品中帶有明顯的憂郁的情緒;還有歡快、流暢的《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響曲》(1800年);此外還有《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1800-1 802年),這部作品的情緒倔犟而沉郁,最後又轉為歡快明朗,已經顯露出真正的貝多芬風格。這段時間貝多芬的作品還是很豐富,從他耳聾(1796 年)開始至1802年,所産生的著名樂曲就有20幾部。這些作品的演出給貝多芬帶來了巨大榮譽和許多歡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