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5:24:31

邱丕相/文

武術與書法,都屬華夏的傳統民族文化,均以其獨具的光彩閃耀于世人面前。然一文一武,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兩者有不少息息相通處,尤其在技法上和理論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通過類比,可以觸類旁通,遷想而妙得。

技理豐富的中國書法包孕了精深的傳統美學思想,與中國武術在技理上有不少相通之處,對兩者的比較和通連,不啻為武術智能訓練的一項重要内容。遷想而妙得,觸類可以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書法和武術雖一文一武,隻要我們辯證地而不是機械地去進行比較,開拓對武術運動員的智能訓練,将是十分有益的。兩者可以類比和遷想的基本點有二: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1

一是同形同構。中國漢文字,雖曆盡滄桑,其基本形态是以象形為本根,完全不同于用字母組成的西方文字;而武術中的許多拳種、拳法都具有一定的象形特點,動作名稱就更為普遍。就漢字的結構上來說,由筆畫組織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方形整體,甚至有的書法家認為與人體具有同構的特點。漢朝書法家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縱橫有可象者,方可謂之書矣。”而武術正是以攻防為基本内容,顯現了人體自身各種運動形态,講究“動圓定方”,應該說在構架上大有通連之處。

二是會意傳神。文字原本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交流思想的一種重要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實用,而書法則是一種藝術升華,除了表達思想的功用之外,更具備了美學價值,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中國武術源于人類的攻防格鬥技能,具有防衛實用價值。當它發展為套路,已不再是單純地表現一些攻防的技巧,它的貫通的氣勢,飛揚的神采,生動的韻律,也在創造一種氣勢不斷的戰鬥意境,具有了美學的價值,正如著名武術家蔡龍雲先生提出的:“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充滿戰鬥的場合裡,才能完美地表現套路運動”。

以此為基礎,我們才能展開武術與書法兩者之間的類比和聯想,啟示我們對武術技法的認識與理解,從而提高套路演練的藝術修養。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2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3

1.象形說

“應物象形,随類賦彩”。中國的漢字起源于象形字,幾經演化,仍有不滅痕迹。這是造成中國獨具的書法藝術的主要因素之一。蔡邕在《筆論》中道:“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長弓硬矢……縱橫有可象者,方可謂之書矣。”武術源于攻戰搏殺,以技擊為原則,在動作變幻和形态上常象形取意,不僅象形拳的動作象形于某種動物或人物,即其他諸多拳種也莫不如是。如少林拳中有“古樹盤根”、“鹞子鑽天”,太極拳中有“白鶴亮翅”、“玉女穿梭”,形意拳中有“青龍出洞”、“狸貓上樹”,八封掌中有“蝴蝶穿花”、“遮雲蔽日”等等,大都不僅取其名,其動作形象也包孕其中,所采冶極其廣泛,或像人物,或像動物,或似山川草木,或若雲月星辰。武術動作的象形性與書法中的象形性,常會相互啟發,融會貫通,不謀而合。蘇煥看了零陵僧的書法,卻又聯想到裴旻将軍的劍法“忽如裴旻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可謂妙哉!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4

2.骨筋說

武術與書法均要求有力度,通勁而豁達,或剛中含柔,或柔中蘊剛。人們常形容好的書法講究勁健有力為“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具體說來,書法講究骨、筋、血、肉。“點畫勁健者,謂之有骨”,要求“骨體堅定而不弱”。武術亦然,十分注重“骨法”。有人将四肢與軀幹并稱為“五骨”,即要求“五體”的五根線條要有骨力,骨梗強壯,緊勁峻整,方法上常表現為撐、拔、張、展、勾、扣、翹、繃等。華拳譜中說:“形而無骨,有其形而無質”,使人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書觀:“無骨則無勢”。字如此,武術的每一架式也如此。“點畫靈活者謂之有筋”,筋之融結在扭轉,“筋貴靈活”,為書法中的“含忍之力”。武術中在“八法”裡言及“力要順達”,要求運動中的勁力要活順自然,不能使僵拙之力。這恐怕與書法中筆的運轉靈活而有力,也略有相通會意之處,有筋有骨,才會“剛如堅石,媚若銀鈎”。晉代衛夫人說得好:“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太極拳中将五體稱為“五弓”,謂之“一備身五弓,觸之則旋轉靈活,能蓄能發”,确有一種内在的“含忍之力”,太極拳被譽為“綿裡藏針”。無獨有偶,書法家們用中鋒寫字,藏骨抱筋,背光一照,正中是一道黑線,竟也有“綿中裹鐵”之妙。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5

3.均衡說

武術與書法中常常有一個對應平衡原則。書法中對結構間架要求十分規矩,即平正整齊,輕重平衡,左右勻稱,上下平穩。否則體勢不工,規矩有虧,難雲書法矣。猶同在說一個拳勢四肢不協調,難免失勢的道理一樣。

武術中講究身正步穩,式正招圓,即要求每個架式動作都要準确、協調、齊正。拳理中說,“五體正,乃可謂之形備”,如一個“提膝亮掌”動作,不僅要保持直立平穩,而且上肢一架一勾也要前後呼應,上下平穩。華拳技法中強調“自中衡平均施,斂束相抱,左顧右盼,八面供心”。形意拳中的一個“三體式”,三尖對照,不偏不倚,動作尤為嚴謹沉穩。歌訣中道:“前俯後仰,其式不勁,左側右倚,皆身是病”,若然要求似一個工整嚴謹的書法字形。南拳則更講究“步穩身守、子午端正”,太極拳則要求“尾闾中正”、“虛領頂勁”的端正安舒姿勢。拳法中曰:“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氣勢團聚,對稱協調”,“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從百會至會陰穴上下一直線垂地,不僅使人想到書法中稱之為“撐柱”、“懸針”、“重心”等筆勢。

從學習順序來說,書法須先求工正,爾後險絕,又歸複平正,使之“看似歪斜,實則能立”,呈險絕奇姿,生動美觀。武術也有類似要求,李連傑的成功之處也正是在架式工端的基本動作上,增多了身法上的變化,求得協調統一。這同書法的每一勢,要求“險不至崩,危不至失”是多麼相似!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6

4.陰陽說

我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即對比說)包含着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影響到武術和書法,表現為既相照應,又相對比襯托的對立統一規律。

武術套路在攻防變化中,充滿了動與靜、虛與實、剛與柔、快與慢、伸與縮、張與弛、抑與揚、頓與挫、輕與重、起與伏、内與外、上與下、正與偏等的相互對應變化,相輔相成,使陰陽二氣相協調。長拳技法的“一蔔二型”中,“重如鐵”、“輕如葉”、“快如風”、“緩如鷹”,動靜起伏,若脫兔,苦處女,若燕子抄水,若風卷上九重,令人為之眉飛色舞。太極拳中虛實變化運轉自如,通臂拳中吞吐靈活,翻子拳裡上下翻飛,南拳中剛裡見柔,綿拳中綿裡間剛……這簡直可化為各呈風采的壯美詩篇。

書法技巧中陰陽對應的因素,講究“彼此顧盼”、“潛相矚視”、“相管領”、“相朝揖”。其中輕與重、剛與柔、藏與露、虛與實、正與偏、長與短、抑與揚等頗與武術套路技法有相通之趣。如果我們有心,在那筆走龍蛇的書法中,從字形的開合蹙展,運筆的輕重疾徐,筆勢的剛柔曲直,墨色的濃淡枯潤,結構的疏密偃仰,虛實相生,章法布白的起伏連頓,不是可以聯想到武林健兒在比賽場上的生動武姿嗎?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7

5.神韻說

《文心雕龍》中說:“神用象通,情度所孕”。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十分重視對神采氣韻的意境追求。“神乃形之君”,“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筆意贊》)。武術套路的演練中也十分講究“精氣神”功力的表現,著名武術家蔡龍雲教授、張文廣教授、何福生先生所演練的五路華拳、四路查拳、形意拳都達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界;著名武術運動員徐學義、李福妹、陳道雲等的自選套路也都淋漓盡緻,别具風格。

書法中認為“神若不和,則字無态度”,“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練武術也是如此,必須形神兼備,心力堅強,充滿戰鬥意識和神采,“眼随手動”,“目随勢注”,做到志勇而神傳。太極拳雖輕柔綿綿,卻要求“外示安逸,内宜鼓蕩”。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8

書法的整篇中講究章法,字的連頓中要求氣脈貫通,隔行不斷,一氣呵成,可謂“韻者,隐迹立形,備遺不俗”(《筆記法》)。武術套路的整套由起勢到收勢,動靜變化之間,也要求形斷意連、勢斷氣連、氣勢貫通、完整如一。

就方法而言,“字者,心畫也”,寫前要凝神靜思,寫時則“神居胸臆,志氣統其關鍵”,做到意在筆先,胸中有書。武術中的動作也十分注重意識,做到心動形随,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太極拳尤其要求以意導動、意到勁到、内外合一。

“陰陽二氣而生萬物,萬物皆禀天地之氣以生”,氣論是中國傳統哲學、養生學的基本觀念,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思想,“氣”被視為鼓動萬物的原動力和生命節奏,書法中追求的内在氣質,武術中追求的内外合一、會意傳神,無不表現了民族文化心态的一種理想追求。這種抽象意識,在武術智能訓練中恰恰需要運動員自身的悟性(對武術技理的領悟)和借鑒于書畫等傳統藝術。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9

長期以來書法在理論上總結了極其豐富的内容和經典。有人說中國書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藝術表現形式,構成了中國藝術的基本因素,可以說極富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中國武術在長期實踐中技藝精深廣博,在技法理論上雖有總結,但相對于實踐卻顯得薄弱。武術工作者在總結探索武術技法理論方面,大有借鑒書法的必要,結合武術自身的運動規律,予以闡發建樹,将有益于對武術理論上的開拓和武術運動員智能訓練的需要。武術界對書法的研究早已有先例,遠的不說,就筆者所見,已故著名武術前輩王子平先生,生前對書法頗有研究,在他晚年時期表演的一套富于寫意、潇灑超脫的青龍劍,與他酷愛潑墨抒情、筆走龍蛇不無關系;著名武術家萬籁聲老先生、何福生老先生、蔡龍雲教授、李文彬先生的書法都是頗具神韻的。

當然,武術畢竟是武術,任何一種形式都無可替代。與書法理論的相通性,旨在啟發和開拓思維,得以遷思。建議在武術訓練的同時,尤其是從事武術高級訓練者,應加強對武術運動員書法鑒賞的興趣和能力的培養,耳漏目染,提高藝術修養,将有益于武術套路演練水平的提高。“專”到一定的火候,“博”才有用,對于高水平的武術運動員,加強體能、技術、心理的訓練與智力的訓練密切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應,對培養武術運動員的演練風格和意識尤為有益。

論武術與書法的互通與交融(武術與書法管窺)10

邱丕相(1943.7——),男,漢族,山東青島人。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中國武術九段,國家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上海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組成員,教育部高等院校教指委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協會常委。上海市第九、十屆政協委員。多次出任全國武術錦标賽、全運會的總裁判長。 是我國第一個武術學科博士生導師,發表論文逾百篇。曾榮獲國家體育總局科技進步獎,并首次将武術論文入選奧運會科學大會報告。主編《武術理論基礎》等教材6部,參編合著20餘本,并榮獲過全國教材特等獎等獎項。個人專著有《中國武術文化散論》、《武術初階》、《傳統體育養生學》等10餘部。 技術上主要擅長華拳、長拳、太極拳、八卦掌、劍術、鞭杆、槍術等。曾赴美國、加拿大等執教講學。創編有《清風劍術》、《八卦拂塵劍》、《大衆休閑太極拳》、《馬王堆導引術》等諸多套路及功法。 教學科研之餘雅好翰墨,長期臨池不辍,洵有所成。上承秦漢,下啟明清,對當代名家亦有所關注。篆隸楷行草五體均有涉獵,尤其擅長行草。其書法潇灑飄逸,用筆老辣蒼勁,墨色變化豐富,結字險中求勝而又不逾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