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瓜拽藤的藝術
——評孫雙金老師執教的《三顧茅廬》
張敬義
《三顧茅廬》是一篇由曆史小說改編的課文,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态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曠世奇才。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觀看孫老師《三顧茅廬》的教學,可圈可點之處很多,其中教學“三顧茅廬”“恭恭敬敬”“誠心誠意”時,各具特色,又相互關聯,牢牢抱住語言的“瓜”,拽住情感主線的“藤”,适當鍊接相關閱讀内容,深入體會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成為教學中的一大亮點。下面試以幾個教學片斷為例,作一評析。
一教學“三顧茅廬”,提高精度
我們讀任何一篇文章,首先接觸到的是題目,我們往往可以透過這個“窗戶”去了解課文内容,理清課文脈絡,把握課文的中心。
精彩從課題開始。導入新課,孫老師先自我介紹,由姓“孫”聯系到“孫悟空”,由“孫悟空”追溯到“四大名著”,由“四大名著”引出“三顧茅廬”。接下來,聚焦課題,解讀“三顧茅廬”。“誰來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這段教學并不順利,學生說得不準确。其中一個孩子把“茅廬”說成是“茅房”,引起哄堂大笑,但孫老師及時化解了尴尬,他說:“你的理解非常到位,但有時候表達是不能省略的,如果說成是‘茅草房’,同學們就不會笑話你了。”孩子滿意地笑了。孫老師不急不燥,最後總結:“三,就是三次;顧,就是拜訪。茅廬,就是茅草房。”孫老師并沒有就此打住,接下來借助語境,幫助學生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課文的第一節開篇寫道:“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孫老師适當地補述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的過程。教學到這裡,自然就會提出:劉備為什麼要三次拜訪諸葛亮呢?以上教學,孫老師不僅讓學生理解了“三顧茅廬”的字面意思,還引領學生結合教材内容,學生對“三顧茅廬”的内涵有了豐富的了解,為深入解讀課文作好了鋪墊。
語文是基礎學科,一直以來,很多人将它作為一個模糊的學科對待,因此,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也就模棱兩可。相對于數學來說,語文學科有其相對的模糊性,但是這并不代表所有詞語的诠釋都是模糊的,“三顧茅廬”作為課題,作為一個成語故事自然不能模糊理解。孫老師教學“三顧茅廬”做到了準确、簡練、簡明。
二教學“恭恭敬敬”,觸摸溫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裡去。”在詞語教學中,孫老師非常重視讓孩子們通過“咬文嚼字”和形象表演來“複活”詞語的本來面目,激活人物形象。
教學“恭恭敬敬”,孫老師使用三種教學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第一,發揮漢語言“形象性”強的優勢,利用漢字構成來形象地理解“恭恭敬敬”。“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看這個‘恭’字,孫老師讓學生跟着他在黑闆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恭”字,而後又鄭重地告訴學生,“恭”字下面部分其實是“心”,恭敬人是發自内心的。第二,借助插圖,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理解“恭恭敬敬”。孫老師讓學生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有的學生兩手立正站好;有的學生低頭彎腰,雙手抱拳。顯然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第三,結合語境,從時間的長短理解“恭恭敬敬”。“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多長時間?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晌’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着一位27歲的毛小夥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齊讀這部分。”三個環節的教學,學生腦海中的“恭恭敬敬”應該是形象的、鮮活的、靈動的、有生命力的。學生觸摸到了“恭恭敬敬”的溫度。
有人說:“語文的根本在文本,文本的靈魂在字詞。”短短五分鐘的時間,孫老師既幫助學生理解了“恭恭敬敬”的意思,又幫助學生了解了“恭”字的寫法,同時,孫老師借助“恭恭敬敬”這個詞語幫助學生體會了劉備對于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孫老師這種對詞語的教學可謂入木三分,回味無窮。
三教學“誠心誠意”,追求效度
閱讀感悟切忌進行瑣碎分析。教師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要提倡整體感悟,做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抓住關鍵詞來切入。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活的、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感悟要堅決摒棄把文本肢解得七零八落。隻有整體感悟,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
孫老師執教《三顧茅廬》一課,抓住“誠心誠意”這個帶有綱領性的關鍵詞切入,使學生領悟到劉備求賢若渴的心。綱舉起來了,目就張開了。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孫老師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裡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當時,孫老師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诠釋自己的理解,如通過朗讀再現當時的畫面,通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通過表演體現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老師沒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而是要學生先讀出找出句子,指名讀準句子後也沒有就句分析,而是讓學生再多讀幾遍。這樣學生對“誠心誠意”的理解,由粗轉細,細化在語言文字的每一個細節之處,恰似尋找到一根能串起粒粒珍珠的線兒。真可謂“串”出了詞語的内涵,“串”出了詞語教學的效度。
記得維果斯基曾說:“詞語隻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在本課的教學中,看似幾個詞語的教學,卻折射出了孫老師整體教學的思想。他引導學生關注詞語,觸摸文本,接受文本語言的浸潤,獲得整體感受和獨特體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縣教育局教研室)
來源: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