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三孩”政策出台。
再把婚戀問題攪得一團亂麻。
要Sir說,讨論孩子的事之前,還是先把兩個人、一個人的事,捋清楚,說明白。
一部劇告訴你,甭管生3個孩子,還是有9個孫子孫女。
最重要的。
在此之前,學會“一個人”——
若是一個人
最近一部不太起眼的台劇。
沒大咖,沒大爆。
但故事細膩,畫風清新,以黑馬姿态評分沖上8.4。
評論都說它“平淡而有力”。
平淡好理解——
劇裡都是情侶間的細膩日常,細水長流。
可有力怎麼理解?
在Sir看,雖然平淡,可它對現實不躲閃,不美化。
關于“孤獨”,劇集提出三個問題。
一個比一個紮心。
01
一個人吃火鍋會很奇怪嗎?
方佳瑩(孫可芳 飾),28歲,在一家公司做文字編輯
一個怕孤單,随時需要人陪的女孩。
餐廳吃飯。
男朋友遲到半小時,她堅持等,就是不動筷。
生氣?
不,害怕。
男友問她,怎麼不先吃,她回答——
我才不要讓人覺得
我一個人來吃麻辣鍋
不光顧忌他人的目光,她還替别人瞎操心。
看到隔壁桌有女生(林心如 客串),一個人來吃,她同情地感慨:
好可憐
一個渴望抱團的人。
往往容易吸引另一個同樣怕孤單的人。
這事兒,還要從佳瑩和男友楊大和(林子闳 飾)的初遇說起——
一次朋友聚會上,佳瑩到晚了,坐下來後,旁邊的男生禮貌say hi。
兩人十分聊得來。
就交換了聯系方式。
一個想戀愛,一個會撩,一拍即合。
就這樣暗生情愫,戀愛,同居。
蜜月期像連體嬰,恨不得整天同手同腳。
一起吃早飯,一起做家務,就連刷牙也要黏一起。
可時間久了,倦怠期的一系列征兆也來了。
一張床,各蓋各的被子。
吃早餐,各看各的手機。
該來的總要來。
一天,借着一次吵架,男友提出分手。
理由是——
我想要一個人過生活
不是不愛了。
是當愛情變成一種習慣,誰都無法全然适應感情的急劇降溫。
一段戀愛的最初,往往始于一方害怕孤單,想找個人陪伴。
當抱有同樣想法的人出現,還以為是遇到了真命天子,可或許,那不過是沖動帶來情投意合的錯覺。
分手一年後,佳瑩策劃了一期雜志專題——
一個人真好。
一個人真的好嗎?
起碼佳瑩身上,看不到任何享受獨身的迹象。
原本喜歡下廚的她,分手後,也沒了做飯的心思。
理由是,做多浪費,沒有一起吃的人。
女上司一句話,一語點醒她:
我一個人就喜歡煮,煮很多
如果煮很多的時候
我會叫我的一些朋友一起來吃
但我絕對不會問我的朋友愛吃什麼
我會問我自己想吃什麼
做一件事,佳瑩總習慣性顧慮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對她來說。
一個人生活的定義:一個人吃飯,一個看電影,一個人喝醉了也不犯愁,因為沒人等你回家。
你讓她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怎麼可能?
人活着,就是要和他人産生聯系,被需要,才有價值啊。
在分手後的一年裡。
佳瑩的人生和“一個人”杠上了。
你不是想一個人過嗎?
好啊,老娘也可以一個人,也可以一個人過得精彩,過得比你還好。
不成想,總有意外,讓人一秒破防。
02
你會一個人參加前任的婚禮嗎?
佳瑩一個人去吃麻辣鍋時,撞上前男友,發現對方更自信了,還升了官。
倒是自己,嘴硬說着一個人過得很好,卻還在懷念兩個人的日子。
前男友辦生日會,她去了。
本來抱着複合的打算,結果——
這位是我女朋友
她還沉浸在過去的回憶裡,可卻收到前任的婚禮請帖。
瞬間變成台劇版《你的婚禮》?
佳瑩沒有上演自我感動的戲碼。
她終于明白,自己的不舍和等待,隻是單方面的浪費時間。
經過好友的牽線,佳瑩被拉去相親。
對方叫丁志明(宋柏緯 飾),自己開了一家有機農場。
志明個性随和,很會調節氣氛。
大家調侃佳瑩,人家志明帶來了蔬果大禮包,催她也拿出回禮。
志明順手拿起一瓶佳瑩公司産的精油,表情超誇張。
啊~
他性格豁達,但和所有人都保持距離感。
可以說,志明和佳瑩是截然相反的人。
比起和人打交道,志明是真正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曾經,他做過一個關于一個人的實驗。
一個人吃飯。
他自己倒是自在,可拼桌的人,尴尬到眼睛不知該放哪;
一個人坐公交。
不坐空座位,挨着一男子坐下,對方一臉疑惑,尴尬指數升級。
内心OS: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看上我了吧。
志明最終得出結論:
大家不是喜歡“自己一個人”。
隻是更喜歡“自己”:
什麼兩個人在一起
從此過着幸福的日子
怎麼可能
兩個人在一起就是吵架跟配合對方的開始
到最後累了 放棄了
根本就忘了幸福是什麼
忘了自己要的是什麼了
事實上 我們都是一個人
來的時候是 離開的時候也是一樣
大家不敢承認
但是潛意識都喜歡自己一個人
那麼,新問題來了。
一個人的生活,真如他所說那般,絕對地逍遙自在?
恐怕未必。
佳瑩不願獨自參加前任婚禮,一如志明不願面對被母親抛棄的過去。
一個人的路上,總有邁不過去的坎。
不存在通關密語,隻能老老實實升級過關。
03
你享受一個人的孤單嗎?
人生在世,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獨自一人。
即便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
比如,他睡了,你不困;你加班,他在家等;坐在同一張飯桌前,看着各自的手機……
那既然都是一個人,又有什麼好沮喪的?
志明這番感悟,太理智,也太不近人情了。
其實,看似活得通透的他,也是個有故事的人——
小時候爸爸抛棄他們母子,媽媽交了新男友打算結婚,把他扔給舅舅撫養。
他特意選離家遠的大學,畢業之後,到世界各地流浪。
獨立、疏離的個性。
其實是在逃避。
隻要接受自己孤身一人的現實,不對他人抱有期待,就也不會有失望。
背後另有隐情。
一次,佳瑩生病住院,志明意外在她的自拍中,看到他母親穿着病号服的身影。
她卵巢癌到了三期,整個子宮都切除了。
當年把志明送到舅舅家,也是因她有嚴重憂郁症,怕兒子跟着自己遭罪。
因自身病情無法養育小孩,才拜托哥哥撫養孩子。
這一做法是否可行,不是《若是一個人》這部劇要讨論的。
它包容地去看待不同的價值觀,而非去推翻不同的觀點。
在臨終之際,媽媽為自己當年的不夠勇敢,向兒子道歉。
我現在才知道
可以愛人是多麼幸福的事
因為我們都不是一個人
放棄撫養還是共同承擔。
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選擇不同,無關對錯。
如果,你想看的是甜甜的戀愛劇,這部劇明顯不适合。
Sir覺得《若是一個人》是鹽系生活劇。
什麼叫鹽系?
它沒有飽經磨難的苦,沒有求而不得的酸,當然也沒有美好到不真實的甜膩。
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鹹味。
經過細細咀嚼,長久沉澱,成為最活生生的味覺記憶。
佳瑩雖一個人,但她有關心她的閨蜜、體量她的同事,還有能聊得來的朋友、一個眼神就懂得彼此的知己……
這部劇用淡淡的筆觸,讓觀衆跟随着佳瑩成長的足迹,不可避免地會想起一段獨自一人的時光。
一個人過聖誕節;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生病住院……
必然會有心酸失意,現在回過頭去看,也都成為一種經曆。
一個人。
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個動詞。
既可以是一種狀态,也可以是一項能力。
在遇到對的人之前。
在考慮“生幾個”的煩惱之前。
不如先充實一個完整的自己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