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法事
告别“法不責衆”
李曙明
23日本報“法治時評”欄目,我就發生在陝西漢中的哄搶事故車上橘子一事談到“法不責衆”問題。篇幅所限,隻點到為止,今天重點說說它。
“法不責衆”是指,當某一行為具有一定的群體性或普遍性時,即使該行為含有某種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對其也難予懲戒。在法治不健全甚至惡法當道的封建社會,“法不責衆”曾被視為反抗專制的手段,被賦予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法不責衆”觀念卻必須徹底摒棄。
目前我國法律體系及具體内容,說不上盡善盡美,仍有進步空間,但總體上反映了人民利益,是從保護公民權利角度制定、施行的;任何對現有法律的違反,都會對社會秩序和公民權利造成損害。與個人違法相比,群體違法的破壞力更大,對法治的傷害更甚。拿陝西漢中的哄搶事故車上橘子事件來說,四五十人一起搶,被搶走的橘子多達一噸之多,貨主損失之大,遠不是個人搶奪能比。
從違法者角度,“法不責衆”是對其違法行為的放縱。在遵紀守法方面,人也分“三六九等”,有的人随時随地守法,有的則需要外力的強制。對後一種人來說,守法還是違法,很多時候是利益考量的結果:搶了東西還能“全身而退”,就搶;搶點東西要被拘留甚至承擔刑事責任,就不幹了。參與哄搶的人中,持這種心态的不在少數。當他忌憚的善惡有報未至,而期待中的“法不責衆”成為現實,對他來說,變本加厲違法就是可預見的結果。
而從執法者角度,“法不責衆”是對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背離。類似哄搶事件時有發生,參與者被追究責任的信息不多,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更是少之又少。原因未必一定是執法問題,也可能是相關信息公開不順暢。但對執法機關來說,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角度,檢讨一下是否存在這類問題不無必要。這是因為,在這種多人參與的事件中,執法的确存在難度,一旦執法者有畏難情緒,“法不責衆”很容易成為事實。
人多,取證有困難。四五十人搶走一噸多橘子,除非有證明表明有人組織,參與者應對總的損失負責,否則,“各自為戰”的每個人,隻需對自己所搶走的橘子負責。現場按住他,拿了多少一稱即知,但逃離現場将“贓物”轉移的,事後取證就比較困難。
“選擇性執法”,是執法者面對的一大非難。“這麼多人違法,幹嗎抓住我不放”?在“中國式過馬路”等場合,違法者也多次搬出這一自認為拿得出手的理由。如果警力足夠,哄搶場合當場按住每個人,闖紅燈時候用執法記錄儀記錄每個違法者,當然好,但在執法力量做不到的情況下,追究部分人而“放過”其他人,是證據的要求和執法的無奈,并非通常意義上的“選擇性執法”。如此執法的效果,顯然不像每個違法者都受到追究那樣理想,但比“法不責衆”要好得多。
嚴格執法,也要區别對待。搶得多的和搶得少的,首要分子、積極參加的與普通參與者,要承擔的責任不一樣。但這種區别,隻有在追究責任的過程中方能體現。一旦“法不責衆”,每個人都無需承擔責任,也就談不上責任上的差别。
每個仍抱有“法不責衆”心态的人,都要盡快與之告别。和普通人相比,執法者更該先行一步——他告别的早晚,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普通人告别的快慢。
來源:檢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