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這麼多天一省一曲,今天看了看地圖才知道還沒寫江蘇省,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扒一扒江蘇的特色戲曲。江蘇地方戲種現存20餘個,影響比較大的有昆曲、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等。寫那個呢?當然寫被稱為“大雅”的昆曲啦!
昆曲,别稱昆腔、原名“昆山腔”,發源于元末明初的蘇州府昆山縣,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這是戲曲的祖宗啊,不講講還不說小編忘祖了!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昆曲又有南曲,北曲之分:
南曲“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闆三眼、一闆一眼外,又出現了“贈闆曲”,即将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并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北曲
北曲的聲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内容的需要。
昆山腔融合北曲與弋陽腔、海鹽腔等南曲諸腔于一爐,并加以提煉,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在節奏上,除了通常的一闆三眼、一闆一眼外,又出現了贈闆,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發音,并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
昆曲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态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着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
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醜角還有一種基于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昆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緻: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醜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态、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昆曲的音樂伴奏也頗為齊全,管樂有:笛、箫、唢呐等,弦樂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擊樂有:鼓闆、大鑼、小鑼、铴鑼、雲鑼、小钹、堂鼓等。由于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闆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腔音樂以“婉麗妩媚、一唱三歎”著稱。
昆曲素來以文詞典雅、曲調清逸著稱,随着它數百年的流傳和沿革,昆腔與流傳地的風俗文化融合,結合方言和地方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派.保留至今的有南昆、北昆和湘昆這三大流派.三者"聲各小變"而"腔調略同",同宗分支,各有千秋.從風格上說,南昆細膩文雅,北昆粗犷豪放,而湘昆則直爽樸實,帶有一股子"辣椒味".這些特點的形成和發展與當地的文化、語言有着極為密切的關系.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钗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筝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95後每天分享中國傳統戲曲,喜歡就關注我哦,有想了解的私信或者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