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小學生習作的标準
我們先看《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第三學段中關于習作的要求是如何來表述的。概括地來說,習作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習作要求 |
星級 |
内容具體 |
☆☆☆☆ |
感情真實,表達獨特的感受 |
☆☆☆☆ |
根據内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
☆ |
語句通順,行款正确,書寫規範,整潔 |
☆☆ |
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确地使用常用的标點符号 |
☆☆ |
運用積累的習作素材 |
☆☆ |
習作要有一定的速度(高段40分鐘完成400—500字的作文) |
☆☆☆ |
這是國家課程标準的要求,也是我們每一次寫作和評價的依據。
什麼是标準?打個比方,工廠裡生産的衣服尺碼,它是有一個全國标準的。你穿M碼,那麼任何品牌的M碼衣服,你都能穿得上,否則就會亂套。同樣什麼是優秀的作文,也是有一個統一的标準的。雖然寫作作為精神産品,不可能實現人人都一樣,但大緻做到統一是應該可以肯定的。比如:感情真實,這個要求。什麼樣的文章才打動讀者。不管是想象作文,還是記實作文,感情真實是必不可缺的要求。
課标中的寫作要求應該是我們每一次寫作都要參考的。否則不斷在變的标準,也就沒有标準了。“語句通順,行款正确,書寫規範、整潔”哪一篇文章不是這樣呢?因此,标準是在一定時期内我們所要共同遵守的要求,除非新課标的要求改了。
在這七條基本标準中,有幾點要進行着重的說明。
一、内容具體
内容具體,不是硬生生地為了湊字數而把文章拉長。寫具體,源于對生活的細緻觀察。
小學教材中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寫是的學校操場北邊牆上的爬山虎。文章第一部分寫爬山虎的葉,第二部分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第三部分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從取材上,這篇文章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但這篇文章之所以把我們經常見到的爬山虎這種植物寫具體,源于作者細緻的,長期的觀察。
我們首先來看,葉聖陶先生是如何來寫爬山虎的葉子的。“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第一句話寫葉子由“嫩紅”變成“嫩綠”。爬山虎雖然常見,但如果不是留心觀察,怎麼會知道葉子顔色的變化呢?第2、3、4兩句寫長大了的葉子。“綠得新鮮”“看着舒服”是作者的獨特感受,“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是作者的觀察。
最精彩的是作者對爬山虎的腳的描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作者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什麼樣子,什麼顔色都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而這種準确的,具體的描寫,源于葉聖陶先生對爬山虎的腳作了細緻的觀察。
除了觀察細緻外,長期觀察,也是葉聖陶之所以能寫好這篇文章的關鍵。葉子由“嫩紅”變成“嫩綠”,腳由“嫩紅”變成“灰色”,“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過程。這一些細緻的描寫,都得益于作者長期對爬山虎的觀察。
寫作文時,老師總是要求将文章寫具體,每個年段都要求達到一定的字數。如果我們能留心生活,用心觀察生活,下筆時自然能有内容可寫。長期練習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寫具體自然不在話下。
二、感情真實,表達獨特的感受
文章以真情打動人,以獨特的視角感染讀者。“感情真實,表達獨特的感受”是從文章的主題和選材來說的。如果我們的作文能做到構思不同于别人,新鮮而别緻,那就成功了一半。
《夏天裡的成長》是一篇有趣的文章。本文第一段“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總起全文,寫出了本文的主題。文章第二段寫了植物、動物的生長。“你在棚架上看瓜蔓,一天可以長出幾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裡聽聲音,在叭叭的聲響裡,一夜可以多出半節。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鮮花,明天就變成了小果實。一塊白石頭,幾天不見,就長滿了苔藓;一片黃泥土,幾天不見,就變成了草坪菜畦。鄰家的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個把月不過來,再見面,它已經有了媽媽的一半大。”這些動植物的生長,同學們在生活中也是經常能夠發現的,但我們很少把它與“成長”聯系起來。第三段的描寫,就令人感到新鮮了。“草長,樹木長,山是一天一天地變豐滿。稻秧長,甘蔗長,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來。水長,瀑布長,河也是一天一天地變寬變深。”山上的草樹長了,作者說是山變豐滿了;稻秧、甘蔗長了,作者說是地長高了;夏天河水、瀑布長了,作者說是河一天一天變寬變深。作者展開聯想,運用了拟人的寫法,寫出大山、大地、河流的變化。
第四段,作者由大自然的生長,想到了小朋友的生長。最後總結“農作物到了該長的時候不長,或是長得太慢,就沒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以這句話再次點題,突出夏天,萬物都是在生長的。
作文要寫出獨特的感受,關鍵在一個“新”字。主題、選材不能人雲亦雲,就是已經被寫濫的内容,我們也要能發現其中的新意才好。
三、運用積累的習作素材
習作素材包括哪些内容?在一二年級,習作素材可以是“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三四年級,可以是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兩個學段的習作素材多指向的是語言,具體的說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我們平時摘抄的好詞好句,就屬于這一類習作素材。
然而,我們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其中,一方面是我們把摘抄“好詞好句”當作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沒有把它們與自己的習作聯系起來。另一方面,我們在摘抄時,沒有注意歸類,到習作時也就很難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
為此,我們在摘抄好詞好句時,要對這些詞句定期進行歸類,或者在摘抄之初有目的的,進行分類摘抄。小學生作文有這樣幾類:記叙文、說明文、議論文。記叙文又分為:記事、寫人、寫景。說明文可分為:科普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我們在做筆記時,就可以按照文體來分類摘錄。到寫作文時,我們可以拿出筆記,試着将積累的詞句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樣做孩子就會慢慢嘗到做筆記的甜頭。
“語言材料”的積累除了“好詞好句”外,還可以是文章的結構。一篇優秀的文章,其構思也一定是有條理,有新意的。我們在閱讀時,不妨放慢速度,嘗試着去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比如《橋》一文,作者先寫山洪咆哮,淹沒了村莊,隻有木橋一定生路;接着寫人們亂哄哄地湧向木橋;老漢指揮人們過橋,讓黨員排在後面;然後,寫老漢将一個小夥子揪出來,讓他排到後面;最後隻剩下老漢和小夥子,老漢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木橋倒塌,老漢和小夥子都被洪吞沒了。讀了這兒,我們可能很好奇,老漢和小夥子是什麼關系?老漢為什麼要單獨把小夥子揪出來,而不是别人?生死關頭,為什麼老漢和小夥子首先想到的是讓對方活下來?在故事的結尾,作者是這樣寫的: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着,來這裡祭奠。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她兒子。”
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夥子是老漢的兒子。讀到這裡,一種感動之情是不是油然而生呢?
這就是這篇故事的結構。我們在閱讀短篇小說後,都能去分析文章的構思,就會發現很多短篇小說都有類似的安排。在寫作自己的故事時,不妨模仿這種結構進行。
習作素材,不僅指語言材料,還可以是生活的積累。生活是作文的源頭。現在孩子對生活的體驗是比較缺乏的,他們對大自然、對社會的接觸較少。農村孩子已經不知道怎樣插秧,不知道怎樣爬樹,怎樣捉魚。城市裡的孩子與社會、自然的了解就更少。生活單調,體驗不多,很難形成豐富的生活積累。寫起作文來就會缺少情感。因此,我們在課餘要多帶着孩子去接觸自然、社會。
生活的積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是記日記,将每天發生的事記錄下來,在練筆的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習作素材庫。這是很多作家在談寫作經驗時,常常提到的方法。
小學生的習作評價是有一定的标準的,有标準,就要依照标準努力練習。隻要我們們對照标準,勤加練習,最後将标準内化于心,寫作能力才會紮實提高。此時,标準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