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這不僅僅是則寓言故事,現實生活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事情太多太多。
解放前,中國的家庭文化是家大業大,兄弟們不分家 ,全家老少二三十口吃着大鍋飯,裡面的各種内憂可想而知,就連文學巨匠魯迅也深受家庭矛盾的困擾。随着時代的變遷,我爺爺輩的弟兄們開始分家。孩子他爸的爺爺弟兄兩人,二爺爺是老奶奶老年得來的幺兒子,弟兄倆相差二十多歲,由于老奶奶偏向小兒子,把老爺爺置辦的家産,更多的土地分給了二爺爺一家,過去老封建一言堂,爺爺雖是不滿但也不好表達,就這樣分了家。後來,1950年進行土改運動,将農村劃分成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工人”等階級,這樣我爺爺一家因沒土地就劃為“貧農”,日子過的雖是清苦,可事情是一順百順。那個年代貧農的孩子才有資格當兵,我公公,二叔,小叔相繼光榮的參軍,在部隊中鍛煉成長,成為黨的好幹部,為家族赢得了榮光。這就是一個“壞事”變“好事”的有效例證,想當初如果分家公平,劃成分時又是一個不确定,我家的發展史也将改寫。
老宋是我新結識的朋友,六十七八的年紀,那天說起他父輩分家的情況,三個阄弟兄三人抓,看似公平,其實有梗在裡面,他父親老大,禮讓兩個弟弟,最後一個阄歸他,結果最好的一個阄“好地與新宅”,讓他父親抓到了,全家是一時的高興,可後來劃成分,老宋喜着沒好意思說。
生活中“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故事可不少,事務的發展真是捉摸不透。
網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