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揚州旅遊,絕少不了品嘗“大煮幹絲”。這道當地著名的小吃,是用厚厚的豆腐幹切出的豆腐絲做的。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豆腐絲,則是用薄如紙張的豆腐皮或幹豆腐切成的,尤以後者居多。
由于豆腐皮、幹豆腐含水量少,更容易保存,也比普通豆腐蛋白質含量高。
因排出了黃漿水,帶走了更多水溶性的嘌呤類,屬于低嘌呤食品,适宜痛風病人食用。
豆腐皮
豆腐皮也叫豆腐衣,在東北叫“油豆皮兒”或簡稱“豆皮兒”。英文Bean cream skim或Dried bean curd crust。是豆漿表面凝結出的薄膜,挑起來晾幹而得。
若将多層豆腐皮折起來晾幹,就是腐竹,相當于卷起來的豆腐皮,前邊食普過。有的地方叫豆筍。
豆腐皮取自豆漿中上浮在表面的部分,營養價值極高,尤其是脂肪含量最高。東北大豆含油量高,所産的豆腐皮普遍質量和口感較好。老父親生前曾去吉林時,買了些當地特産豆腐皮切成絲,鋪在紙上晾曬準備帶回。結果豆皮中的油滲透了紙張。
雲南石屏所産的豆腐皮為地理标志保護産品,隻需用冷水浸泡十幾分鐘就可軟化。相鄰的開遠市利用小龍潭電廠閑置的用地和熱能,引進豆腐皮集中生産,2020年産量占了全國市場的70%!
江西萍鄉特産豆腐皮手撕大辣片,是湖南商販從家鄉傳來的。短短三十多年就成了萍鄉家家戶戶的民間小吃和下酒菜。
豆腐皮切制的豆腐絲也叫腐竹絲、雲絲或素羊肚絲,為河南商丘、山東棗莊、雲南石屏等地的特産。這類豆腐絲一般為幹制品,外觀很像馓子。食前用熱水泡軟再烹饪,可以涼拌和入火鍋。
幹豆腐
幹豆腐為薄片狀的半脫水豆制品,相當于超薄的豆腐幹,英文叫Thin sheets of bean curd。實際是半幹,因其含油不如豆腐皮多,完全幹透了就脆硬不柔軟了。
幹豆腐是東北的叫法,在南方叫千張或叫百葉。也有的地區叫豆腐皮的,比如山西大同的天鎮豆腐皮、河北張家口的懷安豆腐皮,其實都屬于半幹的幹豆腐。
其制作方法與豆腐類似,前期與做豆腐一模一樣。先把豆漿點成豆腐腦,倒入木匣中擠壓出黃漿水即得。若是輕壓出水少即普通豆腐;重壓将大部分水分壓榨出來,即幹豆腐。制作幹豆腐的木匣比做豆腐的小,便于增大壓力。
幹豆腐生産上都是多層摞在一起壓,一次可出很多張,所以也叫千張和百葉。因壓榨時用布包裹,成品兩面的布紋清晰可見。
幹豆腐是“國民老菜”,看似平平常常,做好了可不容易。好的幹豆腐有彈性,抓起來成團,手松後平展光滑。
幹豆腐本身在中國菜裡常用。切成寬條可卷菜、穿串或打結,适合鹵煮、燒烤、入火鍋。然而它最适宜切絲。
豆腐絲
絕大多數豆腐絲是幹豆腐變的,手工切或機子壓。細絲适合涼拌、炒食。
有名氣的幹豆腐都是經過鹵煮的,切出的豆腐絲自帶鹹香或麻辣味。如四川省遂甯的船山豆腐皮、安徽蚌埠市禹會區和山東聊城冠縣五香豆腐絲都是遠近名品。河北保定高碑店和廊坊三河的豆腐絲,用花椒、肉蔻、茴香等鹵煮,曾為貢品。天津武清的東馬房豆腐絲,還是地理标志證明産品。
貴州德江縣的泉口豆腐絲,是鹵煮後再用柏木屑熏制而成的豆腐幹切成的細絲。
回過頭來再說說揚州的幹絲,為淮揚經典名菜之一。采用當地特有的一種白豆腐幹,比幹豆腐厚,一般是小方塊。臨用時廚師手工現切。
普通菜場的白幹或醬油幹,可供炒菜。若做成五香或熏制的,就成了小吃,在長江中下遊一帶叫茶幹,喝茶、佐餐皆宜。蘇州、無錫則做成蜜汁鹵幹。
西南多辣味的。河北張家口蔚縣的五香豆腐幹是北方的代表,長條狀的,小茴香加鹽鹵煮入味。每到傍晚街頭巷尾售賣的成了一道風景線。
揚州的白豆腐幹自身寡淡無味,但特别細膩堅韌。先切成片,再切成絲,因而表面不帶布紋。這種幹子較硬不容易入味,因此切好後用沸水或堿水處理一下,使之柔軟更易于入味,也去除掉一些豆腥味和黃色。處理後更白了,但也更沒味了,全靠借味。
揚州的“大煮幹絲”是加熟火腿絲、雞絲、筍片、開洋等給味,用雞湯燒制而成,又稱“雞汁煮幹絲”,前身為“九絲湯”。吃的不是豆腐味。
江西吉安萬安縣的名小吃“窯頭豆腐絲”,也有類似的煮幹絲吃法,不過是用幹豆腐切的。其實揚州的幹絲,不僅“大煮”,還有燙的吃法,“燙幹絲”多用于熟人之間不太講究場合。
以前人們苦于刀工,家庭制作不普及,如今有半成品供應了,千裡之外也可在家方便烹制。
還有切的更細的文思豆腐,更吃不出豆腐味了,體現的是觀賞價值。
如今有了簡單工具,可以在家做“菊花豆腐”,視覺效果更強!
以上圖片未注明出處者,一般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