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轼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們經常出現在我們語文和曆史課本上面,歐陽修,蘇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範仲淹則有那句名聞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句。對于他們,大家熟悉歸熟悉,可他們之間的關系你們知道多少?
範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出生時,北宋剛建立還沒滿30年,他為官是在宋真宗(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和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時期,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為中心的慶曆新政(公元1041年-1048年),而歐陽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員,後來改革失敗兩人都因此被貶。
司馬光(公元1019年-1086年),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谥文正。神宗死後,司馬光被哲宗啟用為宰相,上台後他和保守派全面反對王安石的改革:凡是王安石立的新法,不論好壞,統統廢止;凡是王安石革除的規矩,不論利弊,又通通恢複,史稱元祐更化。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和司馬光在仁宗朝可以說是打醬油,沒什麼話語權。到了哲宗朝時,他挂了個閑職養老,打了一會醬油就和司馬光一起歸天了,不過他還死在司馬光前面。在神宗朝時,受神宗重用,拜相改革,史稱熙甯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
蘇轼(公元1037年-1101年),這小子跟前輩相比,他就是個打醬油的,而且打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還在宋徽宗朝(公元1100一1125年)呆了一年多。他要是能活到90多歲,都能親眼見到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一隅開朝建國。
綜上所述,這五人的輩分就是:範仲淹和歐陽修是一代人,司馬光和王安石是一代人,蘇轼是前面四個人的後輩。你以為這就完了?他們就這點關系?錯,大錯特錯!
範仲淹和歐陽修兩人之間關系極好,是好哥們,範仲淹作為大哥,對歐陽修多有照顧。仁宗朝慶曆新政失敗後,範仲淹被貶,歐陽修仗義為兄,連續上書為其力争,最後也因“朋黨”一事屢屢遭人口誅筆伐。最後還被設計,以“侵占外甥女财産”之罪出貶滁州。
仁宗朝時,歐陽修與王安石最開始二人關系還不錯,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政壇前輩還和王安石互贈詩文(《贈王介甫》與《奉酬永叔見贈》),并向韓琦舉薦王安石。後期到了神宗朝,他卻因為政見不合,對新法多有抵觸,在地方執政期間曾拒不執行新法有關工作,緻使與王安石在政治上交惡,後來幹脆頤養天年去了。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入朝為官前,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人物。宋神宗即位三個月就重用兩人,頭天王安石任命為江甯知府,第二天司馬光就任命為翰林學士。他倆是朋友,私交上倒也過得去,但在政治上的死對頭,兩人聯手做出了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争”。
二人為政時鬥的不可開交,你來我往之下十餘年苦鬥,雖然司馬光文采斐然,兢兢業業,但其工作能力實在及不上王安石,在争鬥中明顯處于下風,以至于在王安石當政時期幾乎是黯淡無光,碌碌無為,期間還被貶去西京洛陽,安心編撰《資治通鑒》去了。
至于蘇轼,真的是朵奇葩,雖與王安石,司馬光同朝為官,但在變法派得勢時反變法派,結果被貶,在守舊派得勢時反守舊派,結果還是被貶,兩邊不讨好,一生在朝中都不如意。王安石說他:華辭誠無用,有吏材則能治人。連宋神宗都說:蘇轼非佳士。皇上都看不上你,你還能做什麼呢。
司馬光掌權後,對他全面廢除新法持反對意見,蘇東坡說:新法有利有弊,應予以甄别,把好的留下,壞的剔除就行。這話很是在理,司馬光卻對他發起脾氣來。于是蘇轼對司馬光說:當年韓琦做宰相,閣下做谏官,争得面紅耳赤也不管不顧。難道現在自己大權在握,就不許蘇東坡知無不言了嗎?司馬光馬上笑着道歉,但依然不改。
而蘇轼參加科舉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歐陽修,蘇轼的第二名是歐陽修親點的,兩個人有師生之誼,歐陽修在放榜後給梅聖俞寫信,稱“讀轼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死後,蘇轼還寫了詩詞紀念他。他倆還是親家,因為歐陽修的孫女後來嫁給了蘇東坡的第二個兒子。
至于蘇轼和王安石,雖政見不同,不過私下裡交情還是不錯的,他倆常一起遊玩,談論詩文,或是暢談國事。宋神宗當政時期,曾經問王安石:你認為蘇轼蘇轍兩兄弟學術、人品怎麼樣?我看他們二人學問頗相類,但為何一個反對變法一個支持變法。“烏台詩案”發生後,蘇轼本是無生還的希望,後被退休在家的王安石聽到後,特意上疏皇帝: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因而逃過一劫,而王安石死後的悼詞,也是蘇轼撰寫的。(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