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典詩詞講究

古典詩詞講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13:30:24

“意象”是古典詩詞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所謂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黃昏”這一意象可以說受到許多著名詩人的青睐,而這一意象又可以以“落日”“餘晖”“夕陽”“斜照”“ 殘陽”“ 斜輝”“日暮” 等形式出現。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心中已經想起許多與此相關的詩句了。那麼,古人在詩詞中頻繁使用“黃昏”這一意象背後有什麼樣的原因呢?下面,筆者稍作分析。

古典詩詞講究(解密古典詩詞中為何頻繁使用)1

首先,古老的中華民族擁有古老的農耕文明,這種文明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特點,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周代分封諸侯更是奠定了早期社會以血緣關系和政治等級制度的融合為紐帶的上下相維、秩序穩定的社會結構模式。深受此種文明影響的人們崇尚血緣倫理、執着于安居樂業,所以,人們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型的生産方式,黃昏的到來标志着活動了一天的人們将從動态活躍走向靜止憩息,親人團聚更是成為這一時刻重要的主題,家人在外不能團聚是古詩詞中更普遍的現象。

黃昏時表達對家人的盼望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君子于役》中的“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到了黃昏,雞牛羊都知道回窩,而遠行的人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日黃昏而望絕兮,怅獨托于空堂”(司馬相如《長門賦》),失寵的陳皇後依然對青梅竹馬的武帝抱有幻想;黃昏中哀怨的陳皇後似乎成了後世無數宮中悲劇命運女子的知音,“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劉方平在《春怨》中将宮中女人的可悲可歎在寥寥數語中寫盡。

除了女子思念丈夫,在外的遊子同樣會容易在黃昏時思念家鄉。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卷五指出:“夫風雨晦暝,獨處無聊,此時最易懷人。”對離人遊子來說,黃昏時最容易觸動思鄉思親之情。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緻遠《天淨沙·秋思》)黃昏時分配上蕭瑟的秋天,把遊子的那一縷鄉愁抒發得淋漓盡緻。又如“日暮江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更是很坦誠地表現詩人在黃昏時分倍感孤獨。“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此時此刻, 黃昏落日給人的又是如此溫暖的情意。

古典詩詞講究(解密古典詩詞中為何頻繁使用)2

其次,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說,古人的婚姻嫁娶往往選擇在黃昏時。上古時代的民衆即将男女婚嫁時間訂于黃昏,并以此為 “禮”規範後世。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說:“婚者謂昏時行禮,故曰婚;姻者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而婚俗與男女交往風習緊密相連,所以黃昏意象體現的情感傾向長期深植于民族集體無意識中。所以,黃昏在古人的心理意識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

《詩經·陳風·東門之楊》中借男子口吻說“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昏以為期,明星皙皙”,表現男子殷切期盼黃昏時分的約會。與此相反地,婚嫁不合,約會不順的情況下,黃昏時分讓人觸景生情、更生悲涼。“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時“不見去年人”才會“淚濕春衫袖”。可見,這些詩詞都是很講究的。

再者,從生理方面看,晝夜交替時分,夕陽西下、夜幕升起,入眼之物皆成冷色低調,這樣,人就會容易産生一種生理特殊性,人的情緒也會因此而波動。不僅是眼睛感覺到這種變化,《黃帝内經》的《素問·生氣通天倫》中有雲:“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已閉。” 也就是說,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陰陽消長密切相關,陽氣從早晨開始生發,到中午時最為隆盛;而随着太陽西下,陽氣會逐漸潛藏于裡。而生理的變化會很容易導緻情緒的波動,黃昏時分人的情緒不穩定、容易感傷實在不是沒緣由的矯情啊。“滴不盡相思血淚抛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敏感公子賈寶玉如是說。

李清照更是擅長使用黃昏意象的大家,她不同時期的心情都可以借黃昏表現。“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如夢令》)這記載的是無憂無慮時期的歡樂遊覽;“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多愁善感的閨閣女子在黃昏時分思念丈夫、借酒消愁;“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聲聲慢》),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在風雨飄搖的現世中更覺凄涼。

古典詩詞講究(解密古典詩詞中為何頻繁使用)3

最後,從時間意義說,黃昏是晝夜交替的時分,意味着時間的消逝,由此引發詩人慨歎生命易逝、人生苦短。更有甚者,在時間的長河裡穿透過去和現在、懷古詠史。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先秦時期的屈原就已經洞悉到時光飛逝而自己的理想還未實現帶給人的焦慮;“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複更出。今我何時當得然,一去永滅入黃泉。”(鮑照《拟行路難》其五)詩人從黃昏之際的日複一日的白天與黑夜的交替中看出了生命的非永恒性;“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李商隐《登樂遊原》)表面上是詩人對那一縷美麗的夕陽的挽留,但也是對即将坍塌的晚唐的一種命運預示;杜甫也用“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迹》其三)來引導人們探尋曆史的滄桑巨變,感受那份沉重。

古典詩詞講究(解密古典詩詞中為何頻繁使用)4

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發現,黃昏時分多半與感傷這一情緒相連。倒也不盡然,比如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不僅在常見的悲秋詩句中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勝春朝”另辟蹊徑;面對黃昏也會說“莫道桑榆晚,餘霞尚滿天。”(《酬樂天詠老見示》)天生樂天派的劉詩人總是一副“誰能耐我何”的姿态。畢竟,除卻那些人為的感情因素,“黃昏”本質上還是一個審美對象,而美好的東西一定可以給人以積極的力量。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黃昏這一意象在無數詩人筆下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美感。正如傅道彬先生說:“時間意義的悲涼和空間意義的溫馨構成了中國文學中黃昏意象的象征意蘊 。”黃昏這一意象已經滲透入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層,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符号,不僅前代詩人們愛使用這一意象,它也将會擁有更持久的藝術生命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