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筆杆子都有這樣的經曆,辛苦加了幾個夜班寫成的文稿,自信滿滿地交給領導審閱,誰知上來就被圈上了幾個錯字病句和誤用的标點符号,細一看還有邏輯不通的情況。
如何避免出現這種尴尬狀況、保證公文質量?校對,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校對是對寫作、修改的補充和完善,可謂寫作開流、修改正本、校對淨後。
公文校對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我們需要樹立負責的工作作風,也要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
首先,我們必須明确公文校對的六個原則:
接下來,小編通過一些實例,為大家總結公文校對須把好的“三關”及一些實用方法。
1
語言關
公文語言要保證其嚴肅性、權威性,因此,要尤其注意校對這幾類詞語,規範使用,達到公文語言權威、準确、簡潔的效果。
諸如“基本上”“一般”“部分”“一些”“大多數”“少數”等不确定的詞盡量少用或不用。非用不可時,要嚴肅對待,實事求是,切不可回避矛盾,或随意誇大。
要避免介詞連用。
如:關于對……的修改意見。
“關于”和“對”都指向同一個對象,兩詞連用沒有必要。去掉“對”将上句變成“關于……的修改意見”時,顯得更加明快利落。
對公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機關名、事物名等專有名詞要尤其注意,校對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按照權威部門認定的或長期以來通用的名稱使用;
2.人的職務、機關單位名稱、行政區劃若有變化,應使用最新的名稱;
3.使用标準全稱,不要自作主張随意縮略;
4.名稱在公文中的前後須保持一緻;
對公文寫作中約定俗成的一些格式化用語,要遵守約定,不得随意更改、立異标新。
如:
請示的結語用“以上妥否,請批複”;
平行文的結束語,如屬知照事項不需答複的,則用“專此緻函”,如屬需要答複的,則必須用“專此緻函,請複”;
報告的結尾,則需要使用“專此報告”。
如:請示語多用“懇請”,商洽函多用“商請”等。
如:
“權利”與“權力”、“截至”與“截止”、“起用”與“啟用”、“制定”與“制訂”等等,這些詞語很容易混淆,校對時一定要分清該用哪一個,決不能含糊。
2
邏輯關
對于公文來說,邏輯是将全文語言緊密聯結為一個整體的筋脈。違背邏輯原理的公文往往會出現結構混亂、詞不達意、表意缺漏或者重複啰唆等問題,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公文校對還需把好邏輯關,思響哥通過一些例子,來說明公文内容表述方面不易發現的問題。
在使用概念表達思想時,其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明确,這是基本的邏輯要求。
例:各部門間要加強協調配合,完善有關政策。
此句“間”是“之間”的省略,“各部門間”指的是各部門的相互關系,不是實體部門,不能作為主項與“完善有關政策”連用,應該改為“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完善有關政策”。
限制是通過縮小概念的外延來明确概念的邏輯方法。
例:2014年—2018年,四市生産總值由2048億元提高到了3387億元。
此句是想說2018年四市生産總值達到了多少。句中“2014年—2018年”包括“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而後面對應的生産總值數隻有2014年和2018年的,因此,用“2014年—”來限制“2018年”是錯誤的,應該改為“相較于2014年,2018年四市生産總值由2048億元提高到了3387億元”。
在表達中,相互矛盾的兩個概念或判斷不能都存在。
例: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線上線下“雙融合”發展。
“雙融合”是指兩組“融合”,如A與B融合、C與D融合。而句中隻有“互聯網與農業”一組融合,與“雙融合”是自相矛盾的,應該改為“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方位邏輯指含有方位詞的命題,其“真”值依賴于在什麼方位說出它,随着說出方位的不同而變化,如果不注意說出它的方位,“真”可能會變成“假”。
例:市政府文件表述“明确各區市政府對查處本轄區内制作‘地條鋼’等違法違規行為負總責”。
從講述者(市政府)的角度講,本轄區指全市區域;從被講述對象(區市政府)的角度講,本轄區則指區市所轄區域。例句混淆講述者和被講述對象的方位概念,可修改為“明确各區市政府對查處各自轄區内制作‘地條鋼’等違法違規行為負總責”。
3
政策關
嚴把公文校核中的政策關是保證公文權威性、嚴肅性的關鍵,是公文校對的“核心”。把好政策關,應“上下左右前後”六面看。
“上看”就是要校對公文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文件精神。
若遇到引用國家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文件的情況,校對時一定要與原文一一對照。
“下”看,就是校對公文制定的政策有無必要性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具體到某一政策有無必要制發,要看其對本區域内各項事業發展有無指導意義,與本區域民情民意是否順應,同本區域财政的承受能力是否相匹配等。
其次,要看公文制定的政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公文中要有具體化、明确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指導工作的措施。
如:
寫明要“加強協調”,卻沒有加強協調的具體辦法,也沒有明确的權力和責任,公文成了“空”對“空”式的指示。
“有關部門要嚴密配合”,則沒有指出由哪幾個部門配合,工作上如何分工協作。
“左”看“右”看就是校對公文政策在部門間的協調性,即看公文制定的政策是否超越發文機關的職能權限;是否與其他部門的相關政策相吻合,以避免文件間出現矛盾。
首先要校對公文與本機關已有公文之間是否相承。
如,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出新規定時,前後兩個文件應彼此包容。若前面的公文不太适應新的情況有待修改時,要嚴格查找已有公文不符合現有社會狀況的因素,并認真校對待發公文對其完善和修改之處。
其次要看公文後部與前部提法是否一緻,不可出現自相矛盾或表述上的偏差。
把好語言關、邏輯關、政策關,一篇公文的校對就完成了一大部分。除此之外,還需注意錯别字、标點符号、數字使用等細節。這些細節看似簡單,但“小事切不可小視”,我們要注意“勤查”勘誤,杜絕這些文稿硬傷。若想了解公文寫作中标點符号和數字的使用門道,可參見公文寫作系列課程。
那麼,
如何正确修改文章呢?
适當地使用修改符号,養成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 文字的修改工作,一般是在原稿上進行,因此必須盡量保持整潔,修改什麼,怎樣修改,應該在書面上有清楚的表現
在修改稿子時往往亂塗亂畫,這樣不但不整潔,修改一多,也容易造成文字混亂。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是避免這種缺點的重要方法。
1981年12月,我國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校準 GBI 一 81《校對符号及其用法》。該标準規定的符号共有 22 種,常用的有以下15 種。
來源:七一客戶端/人民論壇網
編輯:唐餘方 陳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