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課下一句

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課下一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5:00:18

《生活十講》作者:蔣勳

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課下一句(人生是修行生活是功課)1

​ 本周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是著名作家、學者蔣勳老師的經典作品《生活十講》。

“生活”這兩個字,聽起來容易,生下來、活下去,但是想要把生活過好、過得有滋有味,就需要用心去思考、去學習。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一點往往是我們容易忽視的。我們聽過、學過那麼多人生的大道理,卻十分容易忘記每分每秒最實際、最接地氣的生活本身。

那麼,聽到這,或許有人會說,生活有什麼可學的呢?日子這麼過下去就行了,為什麼要勞心費力的去想這些呢?

可事實上,這種拒絕思考的态度,正是造成我們在生活裡遇到種種問題的原因。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生活就是這場修行中的一門必修課。在這門課裡,從生活細節的觀察到生活問題的提出,從生活煩惱的分析到生活困境的解決,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行動去改變自我,進而改變人生。

在這本《生活十講》裡,作者蔣勳作為生活的觀察家以及實踐者,分享了他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指導和提醒。在這些跨越了時間的文字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生活本身的觀察,聽到他對生活和社會問題的分析,學習到如何去安頓自我、過好生活。

到最後,我們會發現,原來在繁重的生活重擔之外,生活本身還有着别樣的色彩——學會生活,可以讓我們在日複一日的奔波中,找回生活的美好價值和永恒意義。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正式走進本書。

蔣勳與《生活十講》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本書的作者蔣勳老師。

他是我國台灣地區的著名作家、學者,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被海峽兩岸的許許多多青年人視為“人生導師”。他對文學、哲學、社會文化,都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擅長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這些高深晦澀的内容,用一種大家喜聞樂見、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愛。

蔣勳老師在傳遞這些内容的時候,采用了很多種不同的手段和媒介。除了寫文章、出書之外,他還是大衆媒體的常客,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就在台灣地區的廣播電台裡,開辦了專屬于自己的廣播節目,名字叫“文化廣場”。

當時蔣勳的個人身份,是一位在大學美術系任教的老師。但是他在“文化廣場”節目中讨論的内容,并沒有把“文化”局限在狹隘的藝術領域,從學院派的視角向大衆普及藝術和文化的知識。

相反,在這檔廣播節目裡,蔣勳作為主持人,暢談他對社會的觀察、對文化的理解。他認為,社會裡許多與人的生活有關的現象,也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這些内容,常常比具體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創作更能夠反映出文化的本質。

就這樣,在每周一次的節目中,蔣勳把自己接觸到的社會現象作為話題,一周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是他思考和讨論的主題。于是,通過這樣一期又一期地進行“文化廣場”節目,蔣勳用自己的聲音記錄了那個時代。這個節目,一做就是十年,吸引了無數聽衆,并廣受好評,還獲得了台灣地區在電視領域的最高獎項“金鐘獎”。

而我們接下來即将共讀的這本《生活十講》,就是從“文化廣場”這檔電台節目演變而來的——在2008年,出版社重新找出了這檔節目的資料,從跨越十年的材料裡,經過認真挑選、編排以及修訂、審核,最終集結成了這本《生活十講》。可以說,這本書囊括了十年以來,蔣勳在這檔節目中最為精華的内容。

不過,對于這本“十年精華”,有人也許會問:既然這本書的内容是九十年代的廣播節目,那麼,現在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三、四十年,為什麼我們還要讀這本書呢?

其實,讀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這本書的内容一點兒也沒有過時。這本書裡收錄的問題和思考,是作者在九十年代親身體驗并觀察到的内容。他發現這些問題、分析背後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見解,目的和作用是“解惑”,是一位社會觀察者對個人和社會的問題做出的解答。而這裡面涉及的内容,具有普适性,有着跨越時間的價值。

比如,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當年的台灣社會,正處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期。伴随着經濟的騰飛,社會商品化浪潮來襲,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社會上,關于文化、道德、社會觀念的讨論非常豐富,各派觀點争鋒相對,異常激烈。

如果我們把這些現象和今天放在一起,和我們所處的當下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存在着很多相似之處。

例如,我們經曆了類似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的繁榮給我們帶來了商品化的發達。和以前相比,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提升了很多,與此同時,社會觀念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因此,在類似的時代背景中,出現了類似的社會問題。蔣勳當年觀察到的問題,在我們正在經曆的今天,也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如果我們也要觀察當今的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生活,借鑒從前的經驗就顯得非常重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蔣勳在當時的分析和解讀,在今天讀來,仍然具有獨特的價值。

生活的種種困惑

好,說了這麼多關于書籍的背景資料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作者在《生活十講》這本書中都介紹了哪些主題。

就像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這本書的出發點是觀察和分析生活,找到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或者說是種種困惑。這些各種各樣的困惑,覆蓋的範圍很廣,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在各個層面上,都充滿着各種令人苦惱的問題,讓人一時間找不到答案。

在這其中,首先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主題就是關于價值觀的困惑。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聲音:我們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在以前,這個問題主要是老一輩的憂慮,他們對年輕一輩不大放心,有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擔心,似乎年輕一代出了問題,放棄了奮鬥的願望,失去了很多本該擁有的優點。

而到了今天,關于價值觀的讨論,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當“内卷”和“躺平”作為流行詞,傳遍了大街小巷,變成口耳相傳的概念。當我們的整個社會都在激烈地辯論,思考這二者之間什麼是更好的選擇時,我們必須停下來想一想,這背後涉及的究竟是什麼。比如,我們的價值觀,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是不是産生了許多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在如何改變着我們?

以這些價值觀層面的讨論為基礎,我們就到了信仰與生命的層面。

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也存在着許多困惑。比如,我們有自己的信仰嗎?信仰有什麼用?當我們感受到迷茫的時候,我們的内心應該如何安放?我們又該怎樣認識自己的生命本真?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高深,好像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是一些虛無缥缈的内容。但是,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具體的決定、每一天如何去度過,都體現了這些内容,都和信仰、和生命思考息息相關。

當人有着不同的信仰,就有了不同的價值标準,決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容易産生分歧,必須通過溝通和互相理解,才能求同存異。

在價值觀和信仰的影響下,我們還需要關注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困惑。這也是蔣勳在九十年代的台灣社會所觀察到的一個重點問題:我們的想法和認識,是不是被“官學”局限了?

蔣勳所說的“官學”,指的是一套文化和價值标準,它們在社會中占據主流的位置,通過官方的手段,比如教育和行政命令,來影響社會中的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

比如,孩子們從小到大受到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長大之後,進入社會接觸到的社會規則、人際準則,都有很多明确的規定。而這些内容一旦被規定成具體的條目,就容易僵化、變得死闆,失去了靈活變化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容易帶來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我們的創造力變得逐漸退化了。對文學、哲學、書籍和思想,我們漸行漸遠。而讓人擔心的是,這些精神内容的特點是,它們本身既敏感又脆弱,需要我們用心體會,才能能夠感受到它們的價值。而我們正在喪失用心體會的習慣,對于這些内容的感受力,正在變得遲鈍。

這種遲鈍,可以說在當下變得更加嚴重了。網絡上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占據了我們的閑暇時間,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留給我們去閱讀、去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生活習慣也被這些新鮮事物改變着,許多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都一去不複返。

除了我們對于文學、哲學、書籍的感受,正在變得遲鈍的,還有我們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達。我們似乎不再懂得如何去感受愛,他人對我們的愛,很難感受得到。換個角度,從我們自己來看,也不知道怎樣去恰當地表達愛,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愛和關心。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當今的年輕人,熱衷于追劇、看小說,喜歡投入那些動人的愛情故事中去,追求“代入感”,很多時候比故事的主角還要緊張。但是一旦回歸現實世界,到了自己的身上,卻又容易“恐婚恐育”,不想戀愛,情願保持單身,也要拒絕給親密關系一次機會。

其實,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父輩、祖輩的情感故事,用一首描述過去的詩歌《從前慢》,來緬懷昔日的簡單浪漫,我們是否認真想過,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好情感和欲望的問題?

換句話說,在一切都變得快速、單薄、直接的時代裡,我們還是否能夠找到真情、真愛的空間?這些關于愛的問題,正在困擾着許多人。

最後,從前面所說的一個人自己的苦惱和困惑出發,向外一步,打開眼界,我們可以把作為個體的人,放到社會關系的網絡中去,觀察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又會發現更多的困惑。

比如,一個人的生活是簡單、明确的,自己過得開心、自在就好,但是一旦涉及到了社會,人就不能夠完全得“獨善其身”了。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那麼,在複雜的社會關系中,我們應該如何在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于社會上的事物,我們又是否有足夠的感知,能夠做出自己的觀察和判斷?

蔣勳老師告訴我們,大到時代浪潮的變化、社會教育和文化的問題,小到我們日常的待人接物、衣食住行,都體現着我們自己是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安放自我,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

思考“困惑”

好,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許多生活中的困惑,從個人到社會,從内心到外在,種種不同、各有特點。

那麼,這些困惑為什麼會産生?又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呢?這也正是蔣勳老師在《生活十講》這本書中為我們答疑解惑的部分。

首先,我們需要認清的一點是,不同的困惑背後都有着複雜的原因,受到多種方面的因素影響,隻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夠對症下藥,真正解決問題。

比如,在讨論價值觀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找到商品化浪潮這個背後的原因。各種各樣的消費觀念影響着我們對物質生活的想象,讓許多年輕人迷失了自我,産生了“價值觀錯位”的現象。

再比如,在讨論信仰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比較不同的信仰體系,探索古今中外不同的信仰分别代表了什麼内容,我們自己的信仰又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最後,我們會發現,最高的信仰是人情與自然的結合,也就是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類似這樣的具體分析,在《生活十講》中還有很多。可以說,每個主題都能夠提煉出問題的本質,找到背後的原因。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這些具體的分析都隻是在表面上分析、解讀問題,屬于“治标不治本”,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更進一步,找到這些生活困惑的深層次原因,真正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把這些各種各樣的困惑放到一起,進行綜合的比較。這樣,我們才可以在其中找到規律,尋找到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産生的本質原因。

那簡單來說,生活困惑之所以會出現,背後的原因就是時代的劇烈變化。這是影響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根本動力。我們的時代在巨變之中。前面我們說到的種種具體的表現,都是時代洪流在水面之上的一點點浪花,真正的變化深藏在水面之下,深刻地影響着時代,裹挾着時代中的我們。

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對于信仰和生活的思考,對于愛恨情仇的感受,對日常生活的選擇,都是時代變化的具體表現。我們在過去所習慣的生活方式,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從前那些固有的規則、有效的方法,都在或多或少地被颠覆、被打破。整個社會的規律和邏輯,都在重新塑造的過程之中。

試想如果有一個人,從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一下“穿越”到今天,他一定很難适應我們的生活,因為整個世界對他而言,都已經“面目全非”了。

但我們不禁要問,即使是此時此刻的我們,又比這個故事中的人好多少呢?

雖然我們是生活在時代的最前端,比以前的人了解到更現代的科技、過着更現代的生活,似乎是一直随着時間的變化,和時代同步向前的。但是,時代變化的速度實在太快、變化的程度實在太劇烈,作為個體的我們,很難真的跟上它的腳步。

沒有人能夠保證,一覺醒來自己還能不能跟上這個時代。于是,就這樣,在個人和時代發展的“錯位”中,我們的困惑産生了。

“解決”問題

那麼,面對生活的種種困惑,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為了解決這些生活的苦惱,我們可以嘗試把生活這個整體進行劃分,把它分為“内”和“外”兩個大的維度,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分别對待。

在“内”的維度上,我們要“向内修心”,找到自己的本真,去探索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生活方式。

“我該怎樣去生活?我該怎樣去思考?”這些問題應該進入我們的生活。靈魂、信仰、愛和痛苦,這些關鍵詞離我們并不遙遠。在繁忙沉重的生活壓力和簡單淺薄的娛樂休閑之外,我們應該給自己機會,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讓自己在内在世界裡得到成長。

實際上,在讨論《生活十講》這本書中的十個具體的生活主題時,作者都是在圍繞“向内修心”這個主題展開論述的。

首先,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讓自己變成一個豐富的人,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

同時,要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麼,通過信仰找到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貪心和恐懼。進而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慢腳步,去完滿自己的心靈。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自信的人,讓自己的内心充滿富足的感覺,如此一來,就能讓自我安頓,安分而沒有疑慮地“做自己”。

在“内在修心”的同時,在外在的維度上,我們要“向外修行”。也就是說,要去思考社會、思考他人,完善人際關系、關心社會。

我們可以調整自我,用積極的态度去理解他人,用靈活的方式去适應社會。在某些适當的時機上,去改變自己身邊的人際關系,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整個社會。

的确,每個人作為個體,力量是微小的,但是當我們所有人聚集到一起,就有可能産生足以改變時代浪潮的巨大力量。

比如,當我們開始思考生活中的愛和情感,其實就是在重新審視我們的社會關系,就是在尋找辦法,去重塑社會規則。當我們意識到了愛的珍貴,知道了表達愛意的重要性,就能更好地和我們愛的人相處,進而推己及人,更加珍視社會中的每個人,同時也更容易感受到陌生人的溫暖和善意,當大家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整個社會都會多一點愛、少一些恨。

還有一點需要特别強調的,那就是文學和藝術的重要性。這也是本書作者在書中時常提及的内容。無論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大道理,還是解決具體問題和困境的小技巧,都需要應用起來,放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這時,文學和藝術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它們可以在這一點上,給我們提供幫助。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具體軌道上,我們要保持心靈的溫柔和敏感,利用好文學和藝術這些手段,來應對價值觀和情感上的困惑,讓經典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滋潤我們的靈魂。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離文學和藝術越來越遠,很少讀書,甚至從不讀書,所以精神生活越來越空洞,精神世界越來越幹涸,這也正是許多生活困惑産生的原因之一。

而一旦我們換種方式,重新接近文學和藝術,尤其是那些經典的作品,我們就會感覺到“源頭活水”的浸潤。它們可以讓我們超脫出日常生活,告别紛亂複雜,轉而去追尋更高的精神境界,去讓自己更加完滿,讓生活變得更加幸福。

生活是無休止的修行和功課

不過,在這裡,我們還要額外問自己一個問題:生活的困惑,真的可以“解決”嗎?

雖然我們已經讨論了不少方案,從具體層面的技巧到方向方法層面的指南,似乎都在為解決問題尋找方法。但是,認真地思考背後的邏輯,這些問題和困惑,是不是可以像數學題一樣,1 1等于2,這樣簡單地得到解答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生活瞬息萬變,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我們都在面臨着新的挑戰,需要應對新的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生活的種種問題,是不是切實際的。

于是,悲觀的人就會從這個角度出發,想象出自己對于生活的印象:它充滿了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太多的變化,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變成一地雞毛,讓人沒有辦法,毫無頭緒。這樣的想法越來越極端,最終會導緻人對生活本身喪失希望,覺得人生看不到未來。

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如此悲觀。從事情的另一個角度出發,反過來看,正是因為在生活中有了種種變化,我們的人生才如此豐富多彩,我們的生命才有了活力、也有了意義。變化,讓人在生活中充滿了好奇,有更多的勇氣和動力向前奮進。

所以,就算生活的困惑不能夠百分百地得到解決,就算生命的苦惱和困擾一次又一次地給我們出難題,但我們沒有必要氣餒、猶豫。相反,我們要做,而且能夠做到的,是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用積極、敏銳、向上的自我,去應對複雜的生活。

就像前面已經提到的,人們都說,“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修行。”想要完成這場修行,“修身”和“修心”是必經之路。而如何生活,則是這場修行中的必修課。生活的苦惱是人生的曆練,經過思考、改變、成長,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生活。

好了,說到這裡,《生活十講》這本書的精華内容也就接近尾聲了。

通過對生活這個永恒話題的分析,我們從縱向的角度,對生活困惑的産生進行了三個維度的解讀。首先是觀察生活,看生活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之後是分析生活,尋找這些生活困惑背後的原因;接下來是應對生活,嘗試去通過具體的和共通的兩種手段,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後,我們進一步思考了生活問題的本質,發現生活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數學題一樣,簡單、固定,而是充滿了變化。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修行。而生活,正是其中的一門必修課,永遠需要我們去學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