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汪蕾 通訊員王丹 李雙駿 史迎利 可依
9月19日上午9點多,空氣澄淨,秋意漸濃,遠安縣嫘祖路航天社區的機械廠小區裡,老人們三三兩兩,在樓下小花園散步,草地裡的一處沙池,幾名小寶寶玩得正歡,老有所安,幼有所樂,一派歲月靜好。
但這片難得的城中綠地,在半年前,還是一片堆滿垃圾和雜物的荒地,居民們從不踏足。老百姓意見最多的地方,就是一定要啃下的“硬骨頭”。今年2月份,老舊小區改造的施工隊來了,鏟走黑臭的淤泥土,換上營養的種植土,鋪上翠綠的草皮,裝上嶄新的石桌石凳,栽上連排的竹林,美麗的“口袋公園”從老舊小區裡誕生。居民們都說,“在這裡住了30多年,眼看着這裡從垃圾堆變成公園,這樣的暖心工程,辦到了群衆心坎上。”
去年3月,遠安縣全面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這個有着2100多年曆史的楚文化發源地,逐步實現從“面子”到“裡子”的煥新。全縣上下從細節處着手,在薄弱處發力,施“繡花”之功,以“骐骥”之速,提高城市顔值,提升市民素質。
建立健全縣級領導包聯、單位包保、幹部包戶制度,整合4.9億元資金實施29個重點民生項目,抓實推深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造,專項整治“馬路市場”,定制推出“志願遠安”小程序,讓“志願紅”遍布全縣……時隔半年,當記者再次來到遠安縣時,強烈感受到這座美麗的縣城,跑出文明創建“加速度”,行路通暢、出門見蔭、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文明新風悄然盛行,市民的幸福感不斷攀升。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遠安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縣居民的“大合唱”。下一步,遠安縣将繼續立足全域創建、精緻創建、特色創建,奮力實現“首創首成”的目标。
美麗的遠安縣城。
請居民當小區“設計師”
老舊小區上演“變形記”
“改造啟動前,因為聽說要鏟菜地、拆違建,有的居民不太配合,但當我們把大家請來,請居民當‘設計師’後,大家紛紛各抒己見。”9月19日,在遠安縣老機械廠小區,在這裡堅守了大半年多的遠安縣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專班工作人員秦浩向記者介紹說,因為小區地勢較高,出入都要爬坡,加上附近沒有休閑的場所,居民們非常渴望家門口有一處綠地。
為了讓老舊小區改造,真正赢得居民們的口碑,縣住建局組織社區、設計單位深入改造小區,通過入戶宣傳、網絡調查、張貼改造圖等多種形式,共商改造規劃設計方案,以前少數不配合的居民,也和大家成了“一條心”。
經過一年多的施工,老機械廠小區“脫胎換骨”,菜地變成綠地,排水設施全部更新,拆除違建後的小區,路面刷黑、牆面刷白,停車有序,尤其是36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和綠地,遠遠望去,綠意盎然,成為小區最大的亮點。居民們經常聚在樓下散步聊天,鄰裡關系也越來越親熱。
距離老機械廠小區僅幾分鐘車程的遠安縣原地稅局小區,住在中、高樓層的33戶居民,也過上了上下自由的舒心日子。 今年2月,遠安縣出台了《遠安縣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管理辦法》,地稅局小區的居民們對此期盼已久。
家住四樓的一戶居民告訴記者,“小區有3棟居民樓,每棟8層,别說老年人爬上爬下難受,年輕人也吃不消,安裝電梯的補貼政策一出,我們立即組織鄰居們投票表決。”最終,48戶住戶中有45戶同意加裝,4月份進場改造,8月底電梯安裝完畢,30萬補貼款也将于驗收合格後一次性到位。
遠安縣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專班負責人張軍告訴記者,遠安縣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按照“花小錢、解民憂、惠民生、不浪費”的原則,征求居民的集中需求,深度謀劃全縣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改造項目,對192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以小區内雨污管網敷設、弱電線路下地、強電線路整理、道路刷黑修繕和路燈、監控、消防、充電樁、道閘及綠化等市政設施建設為重點,全面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出行環境。
截至目前,2022年開工的130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已完成125個,正在實施5個,老舊小區改造預計9月底竣工驗收。
煥然一新的遠安縣老機械廠小區。通訊員張軍 攝
輪椅上的“宜昌好人”
他的故事溫暖一座城
遠安的文明底色,不僅源自城市的顔值,更根植于市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一個個平凡市民的愛心奔赴,最終彙聚成無窮的榜樣力量,讓遠安成為令人向往的好地方。9月19日,記者來到遠安縣舊縣鎮七裡村,采訪了登上今年7月“宜昌好人”榜的張仕國,一位坐着輪椅上開小店的殘疾人。
24年前的一場交通事故,讓正值盛年的張仕國高位截癱,生活一下子跌進深淵。在親朋好友的照顧下,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決定要好好活下去。他給自己定下的第一個目标就是實現生活自理。他告訴記者,當時沒有輪椅,他就拆了一輛自行車,找來幾塊鐵闆,請人焊了一輛輪椅,解決了行動不便的問題。
後來,他開始了艱難的康複訓練,從卧床到上下輪椅,在經曆了不知道多少次摔倒後,他漸漸能借助輪椅做很多事,穿衣洗漱、做飯、打掃衛生,都不在話下。在他的家裡,記者看到,地面一塵不染,物品擺放整齊,很難想象這一位殘疾人的家。
變故發生後的第八年,張仕國開始籌劃他的第二個目标:喂養生豬,實現經濟獨立。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可張仕國硬是從最初的20頭發展到最後出欄生豬100多頭。養豬的十年間,他年收入最高曾達到4萬多元。
如今,張仕國開起了一家小百貨店。雖然坐着輪椅,但搬放貨物、借助火鉗夾取高處的貨品,張仕國駕輕就熟。由于行動不便,時常得到周圍鄰居的照應。張仕國為此心存感激,店内商品都低價銷售,就為方便村民。
張仕國告訴記者,他特别感謝各級黨委政府和殘聯的幫扶,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拉了他一把,尤其是遠安縣殘聯的家庭無障礙改造,家門口實施的坡道化改造,衛生間安裝扶手、沐浴椅等,家裡過道寬度擴建,張仕國說現在的日子越來越舒心。
從苦難中掙紮出來的張仕國,也沒忘記幫助身邊的人。在擔任七裡村村級殘協專職委員期間,他經常看望殘疾村民,上門宣傳國家政策,并将自己的輪椅送給他們,鼓勵他們加強鍛煉。即使行動不便,他也總騎着殘疾人代步車,幫獨居老人換煤氣、加工糧油。疫情期間,他還主動申請擔當志願者,帶領周邊群衆紛紛加入疫情防控隊伍。他的精神感染着身邊人,也引領着一方文明新風尚。
在遠安,像張仕國這樣的身邊好人,近年來不斷湧現,溫暖了一座城。除了大家熟知的“中國好人”易從梅,“闆凳男孩”方宇翔外,還有先後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遠安籍外賣小哥莊紹聰和遠安縣鳴鳳鎮解放社區居民向恒淼,擔任村醫55年、用腳步丈量村裡每一處角落的洋坪鎮村醫張進年,連續48年為小學生、孤寡老人義務理發的河口鄉張橋村村民陳宗敬……他們用自己的平凡善舉将文明傳遞,也鼓舞了更多遠安人見賢思齊、向善而行,成為遠安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
在遠安縣鳴鳳鎮東莊坪村社區,一位老年志願者正在給社區兒童上書法課。通訊員劉中一 攝
為志願團隊提供陣地
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裡”
如果說中國好人、宜昌好人、遠安楷模,是20萬遠安人的文明典範,那麼活躍在街頭巷尾的“志願紅”,也是一束束溫暖的微光,彙聚成“炬”,共同守護自己的家園。
今年8月,在2022年宜昌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中,由遠安縣委宣傳部選送的愛心天使“‘留•聲•機’留守兒童合唱團”志願服務項目,捧走一等獎。這個以留守兒童為服務對象,通過合唱訓練、登台演出,志願者對留守兒童進行全方位關愛的團隊,是遠安縣衆多志願者服務團隊中又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記者了解到,為了支持志願服務組織開展活動,依托于社區打造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讓志願者有了“家”。9月19日上午,在遠安縣鳴鳳鎮東莊坪社區,記者看到了一派熱鬧的場景。一樓的文體活動室内,一位老人正在義務教大家吹奏葫蘆絲,二樓的舞蹈廳裡,63歲的張新和好朋友郭玲,和一群姐妹們正在排練藝術團的新舞《茶鄉情歌》,她們排練結束後,其餘幾支志願者團隊,也将陸續聚集在此,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
“我們都是義務組織大家跳舞,但以前沒室内場地,都隻能在室外跳舞,現在條件太好了,社區提供了條件這麼好的舞蹈廳。”張新說,社區支持藝術團,大家也非常願意為社區出力,隻要社區組織活動,需要文藝節目,大家都争着上。
“我們現在的社區是2.0版本的,集社區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于一體”,東莊坪社區黨委書記程雲裳告訴記者,社區以前隻有400多平方米,現在有足足2000多個平方,雖然面積大了幾倍,但他們仍然盡量壓縮社區工作人員的辦公面積,把盡可能多的空間留給居民們。
記者看見,社區裡各個功能室一應俱全,未成年人活動室、書畫室、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文體活動室……俨然一個小型的“市民之家”。程雲裳說,以前居民來社區一般就是辦事,現在都是志願者進駐,召集居民們來一起學習、娛樂、談心,感覺大家的關系越來越融洽。
在遠安縣鳴鳳鎮,将持續全域高标準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除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栖鳳、東莊坪樣闆外,今後還将打造出更多的“升級版”,組建“9 N”志願服務隊,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服務、衛生環境、扶貧幫困、關心關愛未成年等志願者,讓居民身邊流動的“志願紅”越來越多。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