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1-12 02:54:18

薩姐出品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父母離婚女孩哭訴)1

一個女孩站在江邊瘋了一般喊道“他們都不愛我”,哭得特别傷心。

旁邊有人不停地勸她,她卻一直在嘴裡喊着“放手、走開、能不能讓我安靜點”這樣的話。

原來,這個女孩的父母離婚了,卻一直瞞着她,在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她崩潰了。

也許父母想要照顧孩子的感受,才故意隐瞞,但又無意間讓女孩有一種“被抛棄”的感覺。

父母不是不愛她,隻是愛錯了方式,才會讓她覺得父母不愛她了。

有沒有發現,當父母用盡全力去愛孩子的時候,有些孩子還是會覺得“父母不愛我”。

因為父母不“會”愛,才會讓孩子“缺愛”。

有人問:童年嚴重缺愛的孩子,長大了會怎樣?

他們會喪失愛,變得敏感又脆弱,最後失去愛自己的能力。

特别是這幾種家庭的孩子,長大後最缺愛。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父母離婚女孩哭訴)2

01

“打壓式”教育的家庭

央視《心理訪談》欄目中有一位叫範成金的女嘉賓。

談到父母,她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從未得到過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永遠隻有打擊”。

小時候她喜歡鑽研和探索,還會設計鞋子和衣服。

她特意把自己精心設計的作品拿給父母看,可是父母看都沒有看一眼,就罵她:“你弄這些東西有用嗎?能當飯吃嗎?”

媽媽認為她不好好讀書,還把她打了一頓。

就連飯做不好,媽媽也會嘲諷她:“你連這個都不會做,還能幹什麼。”

從來得不到一句誇贊和表揚,讓她越來越沒有自信。

大學畢業後,因為語言障礙一度讓她很苦惱,可是父母依然打擊她: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父母離婚女孩哭訴)3

“你将來能成事,我就給你下跪。”

“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

她說:“就算我做得再不好,也不用這樣傷害我吧。”

一氣之下,她幹脆什麼也不做,就一直在家啃老。

父母慣用的“打擊式教育”,嘲諷、否定的語言和不停挑刺的行為,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都“不行”。

打擊的話,說多了,就變成了真的。

沒有底線的批評孩子或是打罵隻會貶低孩子,挫傷他的自尊,讓孩子有一種錯覺“父母不愛我,隻愛變得優秀以後的我”。

當孩子被這種負面情緒影響,最終會變成傷人的利器,傷人傷己。

教育家李開複曾說過一段話: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父母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權威,而要有和孩子一起學習的經曆。

把鼓勵和肯定融入愛中,才能讓孩子走得更輕松。

02

過度窮養孩子的家庭

知乎上一位網友分享了他的經曆:

從小媽媽就告訴她“要懂得節約,不要亂花錢”,所以很少會給她零花錢。

在學校,别的小朋友相互分享零食,一起吃辣條,交換糖果,她總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當别的孩子身上有好看的新衣服時,她身上的白衣服都已經泛黃,媽媽都沒為她買一件。

因此他被同學笑話:“你媽媽不愛你。”

她找媽媽抱怨時,得到這樣一句話:“難道别人有的,你一定就要有嗎?”

她心裡開始存在一個疑問:父母是否愛我,因為我很難從父母身上找到愛我的證據。

一味地物質窮養,會讓孩子有一種“愛而不得”的失落感。

心理學上有個名稱叫“冒名頂替綜合征”,它指的是這樣的一種狀态:

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所有達到一切成就,自己所處的狀态、所得到的關愛,認為自己是一個冒牌貨。

金錢上的匮乏,會逐漸扭曲孩子的價值觀,讓孩子陷入“想要而不敢要”和“我不配得”的自卑感中,又會拼命用金錢來找回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教育專家馬建講過一個案例:

一個小女孩被父母過度的窮養,父母從來不會給她買東西,一直控制着她花錢。

長大後女孩看見了一個水晶球,特别喜歡,和她一起出去的男孩當時就買來送給了她,她就愛上了這個男孩。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父母離婚女孩哭訴)4

能用錢買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她就覺得這就是愛的表現。

過了度的物質窮養,隻會導緻孩子精神的匮乏,需要用金錢才能找回來缺少的那一部分愛,因此而變得“心窮”。

真正的窮養,是讓孩子學會“我無法滿足你時”自己去尋找,而不是困在“你不配”的思想裡。

03

父母經常吵架,不和睦的家庭

有一所小學,開了一場特殊的班會。每個孩子都可以在黑闆上寫下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

其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再吵架了。

父母吵架,表面上與孩子無關,但父母争吵的畫面對孩子來說就像一部恐怖片,讓孩子痛苦又害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高沖突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嚴重時會導緻性格缺陷。

也許父母吵架,他們并沒有虐待孩子,但卻會讓孩子變得特别“懂事”,因為孩子會有一種“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才會惹父母生氣”的想法而變得小心翼翼。

電影《梅奇知道什麼》中的梅奇是一個6歲的小女孩。

她的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毫無顧忌地當着她的面相互指責和謾罵。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父母離婚女孩哭訴)5

梅奇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導緻父母經常吵架。于是,她在父母面前總是表現得乖巧和懂事,希望能換來父母的和睦相處。

但是卻無濟于事。

漸漸地她不再企圖阻止父母,而是封閉心扉,不願再和父母交流,漸漸地患上了抑郁症。

當父母一吵架,孩子就變得特别懂事,這并不是變好的迹象,而是孩子在隐忍和讨好父母,是孩子對自我情緒的壓抑。

沒有溫度的家庭,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愛,也學不會愛。

薩提亞說:夫妻是家庭的建築師,父母恩愛的家庭就像是一個溫暖的愛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一對相愛的父母會造就一個溫暖的孩子,所以家庭和睦才是孩子最大的底色。

04

經常忽視孩子的家庭

有這樣一條新聞。

一個男孩與媽媽争吵,負氣之下叫來了警察。

和父母離異的女孩怎麼相處(父母離婚女孩哭訴)6

在警察面前,男孩這樣哭訴:

她總是敷衍我,每次考試都考前100名,可是媽媽不僅不表揚我,還會敷衍一句‘不考零分就行’;

有時候,讓媽媽檢查作業,她也總是在一旁玩手機,都不搭理我;

最過分的是,學校老師讓寫寄語,她讓我自己發揮…

隻有經常被忽視的孩子,才會積攢出這麼多的委屈。

一次次的忽視和冷落,對孩子來說就如同懲罰一樣,痛苦又難過,會認為“爸爸媽媽根本就不在意我”。

在兒童早期的成長環境,是依靠父母的關注來獲得安全,如果父母不給回應,不重視,會讓孩子陷入“我不被愛”的惡性循環中,就如同精神虐待

《奇遇人生》中的女孩春夏,在談及親密關系時這樣說:“幸福婚姻的樣子,我沒見過。”

她從小父母就離異,父親很早便離世,她一直都跟随着母親一起生活。

母親很少有時間陪在她身邊,經常忽視她。她被同伴欺負,被孤立,但母親卻從不知曉,因此她變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後來早戀時,男友騙她偷家裡的錢和手機,因為她渴望男友給她的愛,所以沒有拒絕。

因為沒感受過幸福,也不懂怎樣來維持幸福,所以在親密關系裡,她一直都惶恐不安。

當親子關系缺少“情感互動”,孩子就像一塊漂浮的木頭,心裡始終居無定所,沒有安全感。

《奇葩說》裡有一句話:“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和看見,才能找到存在感,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我是被愛的”。

東野圭吾在《時生》中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無法選擇父母,給你什麼樣的牌,就盡量打好它。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卻能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也許并沒有好的物質給予,但能讓孩子心裡溫暖;

即使孩子沒有太優秀,但在“愛與被愛”的環境下,無憂地成長,孩子就不畏懼風雨和恐懼。

用愛滋潤孩子的童年,是他一生幸福的底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