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
“茶葉末釉”一詞始見于《陶雅》:“茶葉末釉,黃雜綠色,妖娆而不俗,豔于茶,美如花,範為瓶,最養目。”
最早的茶葉末釉始燒于唐代,起源于唐代黑釉。當時的耀州窯曾大量燒制,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常見的産品有執壺、缸、缽瓶、罐、盞之類。
到明清時期,茶葉末釉因其高雅的釉色逐漸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愛。
明禦器廠所産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似鳝于魚皮色,稱“鳝魚黃”。
到清代時,茶葉末釉制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并成為名貴的色釉品種。景德鎮清代燒成的茶葉末釉多數為琢器陳設瓷器。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産品最為多見,也最為精巧。
這一時期的茶葉末釉制品品種完全,數量也較為巨大,多被用于制作貢品,民間少有。
路雪 攝
雍正時期的茶葉末釉制品偏黃的居多,乾隆時期則偏綠的居多。
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清雍正茶葉末釉螭耳花澆便是當時的一件茶葉末釉精品,高16.6厘米,底徑6.2厘米,全器罩施茶葉末釉至足際,足圈露胎。底有“雍正年制”篆書款。
該文物的功能為花器。花澆圓口,周緣切平,一側向外突出成流。長頸,圓碩腹,口腹間安置一螭形把,底内凹,淺挖足。器身一側的卷尾螭形把手連接口沿和腹部。
“花澆”,是澆花專用于澆花的一種壺。其造型仿西亞銅器,口沿一側有流,直頸,口、肩之間連有曲柄。宋代已有燒制,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延續至清。
茶葉末釉花澆口沿突出成流的設計,讓澆花時更為便利。
茶葉末釉的色釉反映出了我國古代的美學審美特點,其制品多仿青銅器造型,渾厚古樸、氣質高雅,是中國陶瓷中稀有的藝術釉品種。
來源: 文旅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