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這世界上最簡單的貓頭鷹

這世界上最簡單的貓頭鷹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6-30 08:09:39

微型貓頭鷹花彩角鸮

這世界上最簡單的貓頭鷹(世界上最小的貓頭鷹)1

在美國西南部的某個地方,一隻體形很小的貓頭鷹正扇動翅膀,穿過夜空,朝西北方向飛去。這是一隻花彩角鸮——叢林中體形最小的貓頭鷹,因其羽毛呈現火焰般的色彩(橙色)而得名。此時,也許出于本能,抑或受到南方星座移動以及體内生物鐘的共同作用,這個長着一對黑色眼睛的小家夥正離開它冬天的巢窩,飛回千裡之外的位于山區的繁殖地。

花彩角鸮也被叫作“小角鸮”,其緻命短處是它們的身體僅有(340毫升)的咖啡杯那麼大,這讓它們不僅會受到樹栖哺乳類動物如浣熊和松貂的欺負,就連齧齒類如樹松鼠和鼯鼠也會把它們從鳥巢裡趕出來,以取食它們窩中的蛋或者幼鳥,難怪它們要選擇在夜間活動。不過,即使在夜間,它們也常常成為徘徊在林間的大型貓頭鷹如枭、長耳鸮和大雕鸮的晚餐。

這世界上最簡單的貓頭鷹(世界上最小的貓頭鷹)2

山區的天氣變化無常,哪怕一場持續兩三天的風暴也有可能令花彩角鸮身處絕境。鳥類是溫血動物,擁有較高的體溫(平均40℃),為了維持自身的新陳代謝,大多數鳥類都需要充足的食物供應,而季節性的長距離遷徙、換毛,以及繁殖(包括争奪領地、産卵和喂養幼鳥)等,使鳥類對營養的要求更高。可在山區,春天的天氣真的靠不住。因此,“能源危機”往往是花彩角鸮面臨的最大威脅。

危險的遷徙之旅

在春季,花彩角鸮有一場非同尋常的遷徙。如果說拿破侖攻無不克的軍隊是“靠胃來行軍”的,那麼,花彩角鸮的遷徙也是如此。當然,它們追逐的不是法國美食,而是夜行性昆蟲,主要包括鱗翅目昆蟲(蛾類)、鞘翅目(甲蟲)和直翅目(蟋蟀)等。正因此,人們也将這種小型捕食者叫作“翅目類的幽靈殺手”。

這世界上最簡單的貓頭鷹(世界上最小的貓頭鷹)3

早春時節,美國西部高地被殘雪覆蓋着,天氣依然寒冷,昆蟲們還在休眠。而在溫暖的低海拔地區,各種昆蟲已經從冬天的休眠中蘇醒過來。于是,花彩角鸮的遷徙開始了,它們沿着低地向北回遷。

美國科學家正在跟蹤研究的這種花彩角鸮,将飛越美國西部山區,最後抵達目的地——愛達荷州的薩布萊特山,這裡是它們的築巢繁殖地。在這趟回歸之旅中,它們面臨重重危險。相對于日間活動的鳥類,它們不得不在夜間氣溫驟降期間進食,這讓它們的取食難度更大。美國西部山區的天氣變幻莫測,在花彩角鸮急需補充能量的旅途中,如果遇到寒冷氣流,引起食物短缺,它們就得忍饑挨餓。食物短缺有可能導緻花彩角鸮體重減輕達25%之多。如果連續數晚不能進食,它們就會餓死。因此,一些花彩角鸮會在旅途中死去。另外,如果它們在5月中旬以前飛到薩布萊特山,或者說,如果它們在昆蟲出現之前抵達那裡,它們也将處于食物短缺的危險之中。

這世界上最簡單的貓頭鷹(世界上最小的貓頭鷹)4

艱辛的求偶和育幼

春季的遷徙對花彩角鸮猶如一場生死未蔔的考驗,但即使捱過這一關,花彩角鸮最終精疲力竭地到達了目的地,也并不意味着它們就可以松一口氣了,因為繁殖季節的能量需求也是相當巨大的,對于雄性花彩角鸮更是如此。在荷爾蒙的驅使下,雄鳥在林間穿梭、鳴叫(它們低沉的雙音節叫聲非常響亮),一方面為了吸引任何可能與之交配的雌鳥,另一方面則警告其他雄鳥不要靠近。對于那些回應它的鳴叫并靠近它的雌鳥,它将供給食物以示獎勵。幸運的話,它的努力很快就會為它帶來一個配偶。這時,它會領着它的“未婚妻”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直到後者滿意,最終選定築巢地點。接下來,當“丈夫”的就要開始艱苦、持續的“婚食行為”。所謂“婚食行為”,即從配對開始,直到孵化期結束,雄鳥都要負責給其配偶提供食物。此外,它還要巡邏它的領地,驅趕敢于闖入的其他雄鳥。

對雌鳥來說,日子也過得并不輕松。一旦配對,它們便立刻面臨繁殖對能量的需求。不過,被雄鳥追求,雌鳥還是好處多多——盡管很快就要産卵,但至少在眼下,它們可以享受一段舒适安逸的日子。它們變得懶惰,不愛運動,坐享追求者們進貢的大量食物。一旦決定與某隻雄鳥結成配偶,它們就整晚待在選定的樹洞裡或樹洞邊,發出像雛鳥般嗷嗷待哺的聲音,等待雄鳥喂食。數周之内,它們就會恢複體力并做好産卵的準備。

一當産下第一枚卵,雌鳥就開始孵化。之後,雌鳥每1~2天産1枚卵,每窩産2~4枚卵。産卵的數量能反映雌鳥的身體狀态。當然,這也是由雄鳥的喂食量決定的。如果遇上惡劣天氣,導緻昆蟲供應不足,雌鳥的産卵能力就會降低,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完全不産卵。

孵化過程長達24~25天。幸運的話,适宜的天氣保證雄鳥能為自己的配偶捕捉到足夠的食物。但如果不幸遇上了持續的不利天氣,雌鳥就不得不離開正在孵化的卵自行外出覓食,以保證自己能活下去。對卵和巢而言,雌鳥的任何一次長時間離開都是相當危險的。

有科學家曾經統計過,一隻孵化過程中的花彩角鸮雌鳥一天大約要吃22隻昆蟲,而在整個孵化以及之後的育雛過程中,一對花彩角鸮在49天内一共捕食了2314隻昆蟲。還有科學家對繁殖期的鳥巢進行觀察,結果顯示,一對花彩角鸮父母平均每晚回巢65~133次,幾乎每次回巢都伴随着喂食。可見,在整個繁殖季節,花彩角鸮對昆蟲的需求量是驚人的,“幽靈殺手”名不虛傳。

忠于配偶和領域

研究表明,鳥類的翅膀長度與遷徙路線長度的關系呈正相關:翅膀越長,遷徙的路線越長。花彩角鸮相對較長的翅膀和遊移漂泊的記錄,都支持将它們歸入被稱為“新熱帶候鳥”的類群,也即在北美築巢、在美國南部度過非繁殖季節的陸生候鳥。

研究人員的野外跟蹤研究發現,配對的花彩角鸮會在夏天一起飛回愛達荷繁殖地。盡管回歸的旅途漫長而危險,但花彩角鸮仍然可以精準地回到特定的築巢地點,并且忠于同樣的伴侶。

美國西北部的山地大部分被斑塊狀的林場覆蓋,遷徙的花彩角鸮喜歡選擇茂盛的樹林和灌叢作為築巢地。這種行為偏好看來是由前幾代繁殖的成敗與否形成的。

和很多其他種類的小型貓頭鷹一樣,花彩角鸮把巢築在空樹洞裡。因此,它們必須依賴“初級洞巢者”(例如一些種類的啄木鳥)的專業技能。有時候,它們還得與其他小型貓頭鷹和當地的啄木鳥種群競争巢洞。比如一對花彩角鸮夫婦在頭一年的夏天成功地利用了某個樹洞,但在第二年,它們有可能不得不同其他洞巢鳥類競争這個樹洞。

未知的種群命運

在愛達荷州,為了調查花彩角鸮的築巢繁殖率,研究人員總是在夜晚,在每個能聽到花彩角鸮鳴叫的地點做标記,然後在白天來尋找被花彩角鸮占據的巢洞。經驗告訴他們,通常在5月中下旬就能聽到雄鳥的鳴叫,聽到雌鳥的鳴叫則要晚一點。因此,多半要等到6月,雌雄鳥才會占據巢洞。可是,在第五個夏季,意外出現了。

一切都發生得毫無預兆。早些時候,雄鳥還和以往一樣在領地中鳴叫着。可進入6月後,盡管研究人員能聽到花彩角鸮的鳴叫聲,但他們卻找不到任何被占據的巢洞。到7月,情況依然如此,而在通常年份,這個時候花彩角鸮們已經在巢裡忙于飼喂它們的雛鳥了。研究人員感到事情有些不對勁:花彩角鸮們都回來了,卻沒有一隻成功築巢,它們都到哪裡去了呢?研究人員還在家畜的飲水槽裡發現了淹死的花彩角鸮,這暗示食物的匮乏已經迫使花彩角鸮們冒險到水槽裡撿食昆蟲了。

研究人員試圖找出其中的原因,卻沒能發現有什麼異常——沒有火災,沒有幹旱或者洪水,沒有放牧活動的變化,也沒有伐木。普遍的築巢失敗一定另有其因,那會是什麼呢?導緻築巢繁殖失敗的原因,或許就隐藏在峽谷上方的微風和山坡上的雲朵陰影之中。

研究人員對研究區域當年4~6月的天氣記錄進行調查,并據此計算出繁殖季節早期的平均氣溫和降水量。通過對比前四個繁殖年份同第五個繁殖年份的氣象數據,特别是成功繁殖年份中的重要階段,如遷徙之後的生理恢複期、婚食期等的氣象數據,研究人員最終看出了天氣(以及随之變化的昆蟲供應量)和花彩角鸮築巢繁殖成功率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繁殖期的關鍵時刻出現的不利天氣,可以徹底擊垮整個繁殖種群。

時間又過去一年,第六個繁殖季節到來了。和第五年一樣,這個地區再一次經曆了又冷又濕的天氣模式,花彩角鸮們也再一次經曆了整個種群範圍的築巢繁殖失敗。占領了領地的雄性花彩角鸮在5月下旬以及整個6月不停地鳴叫着,但和前一年一樣,研究人員沒能找到哪怕一對成功築巢繁殖的配偶。

令人欣慰的是,第七個繁殖季節的5~6月較前兩年溫暖幹燥,研究人員終于發現了一些成功築巢繁殖的花彩角鸮。他們還成功地對一些花彩角鸮家庭進行了環志,這樣他們得以通過無線電跟蹤來了解雛鳥學飛後的家庭行為和行蹤。

無線電跟蹤結果顯示,雄鳥負責飼喂和照顧頭兩隻幼鳥,它總是不離它們左右,并隻在巢窩周圍林谷的一側活動;雌鳥在第三隻(也是最後一隻)幼鳥學會飛行後,開始擔負照顧的職責,它領着“孩子”在冷杉林間和林下灌叢中穿梭,并隻利用林谷的另一側。“父母”雙方分别在領地内不同區域照顧不同的後代個體的行為,被稱之為“育雛分工”,它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好地躲避捕食者并提高育雛的有效性。

愛達荷州的花彩角鸮在不同年份的繁殖情況發人深省:未來的全球氣候也許變暖并且變幹,也許變濕并且變冷,但無論怎樣,對花彩角鸮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