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春秋時期李耳(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李耳》、《五千言》、《李耳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内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産生了深刻影響。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這句話是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治國),也是在中外引起争議最大的一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沒有仁愛,把萬物像刍狗一樣對待,全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沒有仁愛,把百姓像刍狗一樣對待,全靠百姓自己成長。天地之間,豈不像風箱嗎?空虛而不枯竭,鼓動起來風吹不息。政令繁多而屢次失敗,還不如堅守空虛無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我們該怎樣理解這句驚世駭俗的話呢?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看似是在罵人,其實這句話裡面有大智慧。因為容易讓人簡單理解為天地不仁不義,把世間萬物看作小狗。但其實這句話并沒有我們表面理解的這麼不通情理。
大部分人都認為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哺育了衆生。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本就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是很自然的事情,生如此,死亦如此。天地既不以生出萬物為好事,也不以萬物之死為壞事。天地生了萬物,并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天地本來就沒有給自己立下一個仁愛萬物的“人設”,仁義的名号也不是天地自己想要擁有的,而是人類自認為的。
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真正的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丢掉的草狗一樣,并沒有對人特别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别差。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别好,也不對誰特别壞,一切随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幹地的事。
從上面的解釋可以看出,“不仁”并不是我們理解的不仁不義的意思,而是無所謂的仁義,也可以說一視同仁。“以萬物為刍狗”中“刍狗”是指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并不是小狗的意思。這句話也不是說把萬物當成小狗一樣,而是天下萬物和草狗一樣平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