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海清鎮北茶之源文化體驗中心,是山東科技大學2021年10月确立的留學生茶文化研學基地。至今,一年多來,山東科技大學已組織120名留學生陸續走進這裡。
“像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每年都組織留學生開展10餘次。”山東科大副校長孫鶴汀介紹。近年來,學校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創新推出“課堂 基地”留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形成了“構建一套課程體系、打造一批研學基地,傳承一項特色技藝”的留學生教育思路,培養了一批“知華友華愛華”的外國留學生。
山東科技大學留學生正在學習紮染。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孫軍 攝
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讓留學生迷上中國文化
雖然修夠了文化課程的學分,但聽說可以親手嘗試中國傳統工藝紮染,俄羅斯留學生妮咖毅然選修紮染課程。紮染課程是山東科大面向留學生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之一,這門課程成了留學生口中的“寶藏課程”。
在完成紮染作品後,妮咖第一時間向家人和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我主修工程專業,接觸傳統工藝的機會很少,這堂紮染體驗課讓我對中國文化更加感興趣了。”
“之前,我們針對留學生僅開設了‘中國語言文化’‘中國概況’等通識課,内容對大部分留學生來說仍比較陌生,有些内容難于理解,缺乏實踐環節。因此,我們完善了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邀請10餘位校内有藝術特色的教師進駐課堂,開設10多門中國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山東科大國際交流學院院長範志堅介紹。
近年來,學校為留學生開設插花剪紙、品茶習字、吟詩作畫等實踐課堂,學習中國文化成為他們的一種樂趣,更有一部分留學生成了“中國通”。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吳芃已來中國學習一年多了,上學期修過《漢語》課程的他,這學期又再次選了《中國書法》課程。“看這個‘福’字怎麼樣?”吳芃提起毛筆寫下一張“福”字後說,他留學最初隻想體驗中國風景,現在卻對中國文化着了迷。
打造文化研學基地,讓學習“現場”發生
“民間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蘊含着社會公衆認識、道德理念、審美感受、生活理想等多重社會價值……”這不是一堂曆史課,而是發生在山東日照莒縣“非遺”剪紙體驗基地的一次文化體驗。
“過去,我們對留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往往隻重視課堂傳授。實踐證明,走出去體驗、制作、交流,才能‘零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範志堅說。近年來,學校把留學生傳統文化學習場所“搬”到10多處校外研學基地,青島電影博物館、海清茶博園等都成了多元文化研學基地,不少“非遺”項目傳承人、民間傳統手藝人被聘為留學生的德育導師。
今年6月,茂腔非遺傳承人王本宏多了一個身份---山東科大留學生德育導師。在中國戲曲研學基地,王本宏通過戲曲體驗、戲曲賞析等形式,把戲曲藝術傳遞給這些“洋學生”。
“不論是有魅力的戲曲,還是其他中國文化,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朋友分享這些新鮮事!”來自也門的留學生伯克表示,經過體驗茂腔,讓他對中國戲曲有了美好的初印象。
茂腔非遺傳承人王本宏(右)正在指導山東科技大學留學生學習“
從學習者到傳播者,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日前,山東省外國留學生中華經典誦吟大賽上,山東科大留學生尼沙特以深情的詩詞朗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獲得評委青睐。平日裡,尼沙特擅長寫漢字、誦古詩,經常寫文章發給自己的親戚朋友,介紹中國詩詞、國畫、書法等中國文化。斯裡蘭卡留學生星星經過四年的學習熟悉了很多中國文化,因為拍攝短視頻、照片介紹中國民間文化,他成為有着十萬粉絲的“網紅”。他表示,要把文化體驗的項目拍攝成圖片集,為兩國文化交流與傳播盡一份力。
目前,山東科大有留學生800餘名,遍布世界60多個國家,每年舉辦“中華經典詩詞誦讀吟唱比賽”“文化學堂”“傳統文化特色展示”成了常态。“此外,學校推出‘感知中國’系列活動和中國民俗節日特色活動,讓留學生至少掌握一項傳統文化特色技藝,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校國際交流合作處副處長禹文芳介紹。
“近五年,山東科大有300餘名留學生學成回國,這些學生成了傳播中國文化‘使者’。學校創設‘課堂 基地’的留學生特色培養模式,實現了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和研學基地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機融合。留學生也是文化使者,以他們為媒介,有助于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山東科大校長姚慶國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孫軍 特約通訊員 韓洪爍)
作者:孫軍 韓洪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