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旻新
博物館通過陳列展覽、講解、講座、刊物、書籍、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實現社會教育功能。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教育的最直觀方式,但由于展品和空間限制,有些内容不能充分表現,需要借助講解工作予以彌補。
講解則可以通過介紹展品之間的内在聯系和陳列的“潛台詞”,引導觀衆把直觀視覺獲得的不連貫的感性知識,上升為對陳列主題思想的較為深刻的理解,乃至形成系統的理性知識,從而達到陳列展覽的教育作用。
講解員最早由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于1906年開始設立,稱為多森特(Docent),講解員講述陳列品的名稱、性質、時代等有關資料,受到參觀者的歡迎,引起了博物館界的重視。此後,博物館開始陸續設立講解員。
講解是目前博物館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講解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着觀衆的受教育和參觀質量,影響着博物館的窗口形象。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講解員?一名優秀講解員應當具備哪些能力?除了進行普通話、儀态儀表、講解詞等基本訓練外,優秀講解員還應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基于興趣、熱愛講解的能力
興趣是一個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Allport)認為人類有一種“自主性功能”,即是興趣,興趣是感情狀态,而且處于動機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驅策人去行動。興趣可以促使一個人深入鑽研、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和學習,可以極大限度地提高行動力,最終幫助人成為某方面的專家。
試想,如果一名講解員對博物館、對講解充滿興趣,熱愛博物館事業、熱愛講解,他就會去鑽研、去行動、去創造,最終成為博物館講解工作的專家。如果一名講解員對講解、博物館工作毫無興趣,為工作而工作,被動地工作,被動地講解,最後難免敷衍工作,也許能成為一名講解員,但卻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
當然興趣并非天生俱來,興趣完全可以通過增加知識儲備,通過參與、體驗、強化訓練而後天培養。
自我學習與研究能力
大多數講解員甫一接觸講解工作,都是從背誦标準講解詞、熟悉環境開始,同一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詞基本類同,講解内容也基本一緻,但陳列展品千差萬别,文物展品和輔助展品數量相對較多,每一件不可能都有研究成果、内涵說明,這就需要講解員加強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大量學習、閱讀增加知識積累,深入文物展品和輔助展品的研究,不斷去發現文物的内涵,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解讀陳列的“潛台詞”,解讀博物館傳遞的文化和價值觀,從而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講解内容。
近年來風靡網絡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被稱為“國博現今最有價值的活寶”,觀察他的成長之路,他就是通過自我學習,從知網上下載論文、買書看書,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通過觀摩、學習其他博物館、其他講解員的講解,豐富他的講解技巧。袁碩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的講解方法。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這個過程實則就是一種自我學習并研究轉化的能力。衆所周知,博物館的文物是曆史的物質遺存,是光輝燦爛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見證。
文物是抽象的文化遺存,但是它包含的信息内容卻是豐富的,每一件文物的年代、質地、器形、紋飾、創造背景、産生過程、形狀、用途、價值、收藏途徑等都不同,而展廳内文物标識牌相對簡單,無法傳遞文物所包含的豐富信息,沒有講解員的講解潤色,非專業觀衆較難看得懂,更無法接收文物傳播的信息。
優秀講解員往往能通過自我學習、研究把抽象的文物形象化、具體化,讓文物真正“活過來,會說話”,從而達到傳播文物信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親和力
親和力是人與人之間信息溝通,情感交流的一種能力。講解員面對的觀衆大多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講解員的親和力能夠迅速拉近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能夠和陌生人建立一座信任的橋梁。
多數時候觀衆看到講解員面無表情、高高在上、程式化的背誦講解詞,講解員與觀衆始終存在一種陌生的距離,無法融入其中,無法與觀衆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
于是,觀衆對講解不信服,隊伍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講解員表現無奈,雙方無法溝通、無法共鳴,整個講解過程不流暢,雙方都感覺不滿意。
而優秀的講解員往往以真誠的微笑、溫和的語言、和緩的語速、不卑不亢的态度為觀衆講解,觀衆感覺被重視、如沐春風,自然而然被講解員的親和力吸引,整個講解過程流暢而有溫度。當然親和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講解員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優雅的談吐和大方的舉止,并始終保持一顆平和、溫暖的心。
語言駕馭能力
陳列語言相對嚴謹、專業,說明文字居多,如果講解員簡單的背誦講解詞,對陳列、文物說明照本宣科,容易讓觀衆産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接收不到講解的内容。
▲圖:趙學東《走進博物館,過一種看得見的生活》
優秀的講解員善于通過學習、研究,通過自己的知識積累,駕馭語言,把枯燥、雷同的講解詞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語言。
面對不會說話的文物,講解員能通過發揮聲音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把“不會說話”的文物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啟發觀衆的思維、想象,讓無聲的文物“有聲”“活化”,把陳列内容準确的表達并向觀衆傳播。
語言的駕馭能力包括對講解内容的再創造,包括語速、語調的抑揚頓挫、高低控制、轉換,包括對講解内容合理的節奏推進、語氣的準确得體等。優秀講解員善于使晦澀的内容通俗化,書面的文字口語化,把情感融入語言中,從而達到感染觀衆的目的,觀衆通過講解能感受到文物的溫度、陳列傳播的信息,與講解員産生共鳴。
氣氛調動能力
參觀博物館時間雖然因人而異,但講解時間一般在一小時以上。講解過程中,如果講解員一味灌輸知識,氣氛持續維持在同一頻率,觀衆容易産生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況。
據統計,不同年齡段的人,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5分鐘左右,小學兒童能達到40分鐘左右,青少年也不過50分鐘左右,課堂安排45分鐘就是這個道理。
對以休閑、旅遊兼獲取知識為目的的觀衆來說,參觀博物館邊走邊看,是一項不小的體力活,注意力大多很難持續保持一小時。
因此,要完成一次成功的講解,氣氛調動、适當互動、啟迪思維顯得尤為重要。氣氛的調動應根據陳列的主題和内容,以及博物館傳播的文化信息由講解員合理安排。
例如,江西客家博物院是一座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講解員用客家方言、山歌、采茶等形式互動來調動氣氛是合理而恰當的。氣氛的調動當然并非僅僅限于語言、文藝的調動,需要講解員針對不同的觀衆、陳列内容以及文物展品挖掘不同的互動形式,不斷激發、強化觀衆參觀博物館的興趣,讓觀衆的身心獲得一定的休息放松,為下一步講解集中觀衆的注意力進行緩沖。
分析觀衆心理的能力
要完成一次高質量的講解,也需要講解員對觀衆具備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應努力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學會“察言觀色”。
接待一批觀衆,
首先通過對觀衆性别、年齡、表情、着裝、氣質等外在表現,預判觀衆的職業、文化程度,并對觀衆參觀博物館的目的、興趣點、對知識能接受的深度進行初步分析,然後有的放矢,針對性地構建、編排講解内容并講解。
其次在講解過程中,注意觀察觀衆的表情、情緒、肢體動作,觀察觀衆對不同文物、知識表現的興趣,通過與觀衆的交流互動,不斷調整、修正講解的内容。
試想,如果講解員罔顧觀衆年齡、文化程度、知識結構、理解能力等的不同,用“一把鑰匙開所有鎖”,難免會造成陷入無法滿足觀衆需求、無法完成優質講解的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