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競争的壓力以及二胎、三胎時代的到來,讓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同一個局面——隔代教養。孩子父母會被動或主動地将孩子交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照顧。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調查報告》,79.7%的城市家庭祖輩會參與教養。
對于祖輩參與教養,早在古代就有“含饴弄孫”的描繪,共享天倫是何等美好的家庭生活。那子孫繞膝的祖輩們究竟生活幸福嗎?對很多帶孫的祖輩而言,答案似乎很朦胧。在隔代養育的過程中,多數老人來到子女家後便承擔起了24小時的保姆角色:一日三餐、洗衣洗碗、打掃衛生、廚房采辦、一刻不停。不僅如此,老人還把濃濃的愛滲透到孩子生活角角落落——毛絨玩具藏灰塵,積木有角怕磕嘴,地闆太硬會摔跤,飯沒吃好追着喂……但有時這種幾近包裹到窒息的愛反倒讓爸爸媽媽和孩子們敬而遠之。
若問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老人帶孩子什麼最讓你抓狂?他們十有八九會回答——老人太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唠唠叨叨,他們不僅缺乏科學育兒常識,還拒絕溝通,固執不改變。不論是文化知識水平還是育兒理念,很多80、90後的爸爸媽媽們都會與50、60後的祖輩産生巨大差異,年輕的父母相信科學,祖輩更依賴經驗,在瑣碎的育兒日常中,認識的不一緻必然會讓沖突累積進而升級。
事實上,祖輩教養的質量既能夠支持,也能夠制約兒童發展。同時,祖輩與父輩的關系、雙方的合作教養情況,也将對兒童成長産生重大影響。父輩與祖輩在兒童教養上能否産生教養合力,其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祖輩能否定位好自身角色。
在現實中,祖輩要明确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邊界清晰、分工協作。要明确父輩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哪怕祖輩體恤父輩辛苦,主動承擔養育責任,也不能大包大攬,逾越家庭教育的邊界。哪怕占據時間“優勢”,也要明确自己是孫輩教育“扶助者”的角色,明确分工、減少對孫輩的教育幹預。祖輩應正視代際超越,減少經驗主義,甘于轉換角色向子女、孫子女學習,構建祖孫三代學習共同體,減少因觀念、模式差異而引發的家庭教育沖突。
學前教育階段,不少家庭中由祖輩擔任主要帶教人,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大多強調父母的主體地位,為避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中小學的家庭教育指導課、家長會、家委會等都會要求父母出席,不鼓勵祖輩參與。這也導緻在相關家庭教育的内容與渠道方面,隔代教育指導和支持方面的缺失。因此,筆者建議廣大中小學校能夠增設祖輩家長學校,針對祖父母參與孫子女教育的現狀,增加服務于祖輩科學育兒的指導課程,為祖輩普及青少年身心成長規律等知識和技能,提高祖輩教養能力,舒緩能力焦慮。
此外,也可通過開放大學、老年大學、社區學校等社會支持系統促進老年教育和家長學校的融合建設,為祖輩提供線上線下的家庭教育指導與數字化學習支持服務,讓更多祖輩能夠科學參與教養過程,有效促進祖輩與子女、兒童共同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共建幸福家庭。
作者:李愛銘(作者為上海科學育兒指導平台專家,上海家庭教育指導師)
編輯:吳金嬌
圖片來源:本報資料圖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