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給人帶來的最大樂趣,在小玉看來就是“聯想”。
懂得越多,就越有趣。
梵高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星空》,
你敢說裡面的點都GET到了嗎?
小玉跟你聊點好玩的。
1.補色的運用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幅作品時,都會覺即使是夜景,但整個畫面都顯得非常明亮。
那麼,它為什麼顯得明亮呢?
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色彩中的“補色”使用問題。為了簡單理解,我們來看個基礎色闆,對角的顔色就是互為補色——
所以,可以看出,梵高的《星空》中大量使用的藍色和橙色,就互為一對補色。
然後你就可以聯想,補色在生活中其實也很常見呀,比如你長時間盯着一塊紅布,當把紅布拿走,你的眼前會存在一個顔色的滞後,但它不再是紅色了,而是青綠色。
或者你可以長時間對着黃色的太陽看,之後再轉開眼睛,眼前基本就是一片藍色籠罩了,這樣的經驗大家應該都有。在這裡,紅色和綠色互為補色,黃色和藍色互為補色。
而補色的作用在哪裡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增加明亮度,這也是整體畫作明亮的原因喽。所以,補色原理也适用我們平時的穿衣打扮,整體明亮的衣着可以提升我們的精氣神,如果你非要用黑色配深藍色、紫色配深藍色、紫色配墨綠色,褐色配深藍色配墨綠色,呈現的效果就會非常的黯淡甚至髒髒的。
補色示範:顔色明亮跳躍顯得人有精神、氣色好。
接近色示範:這暗沉還顯得髒兮兮的是什麼鬼?
你看,這就是第一個聯想:
看到畫面明亮——補色——補色在生活中的應用。
2.恐怖元素的應用。
整體上看去,這幅圖明亮而絢爛,但是往細節上看去,左側那團棕色柏樹樣式的火焰,讀出的是一絲恐怖的氣息。為什麼會這樣呢?
它的整體造型如火焰般向上升騰,給人一種高聳入星空之感。在藝術樣式中,以黯淡和高聳的面貌示人的,便是哥特風。
哥特,是發源于中世紀的一種藝術形式。哥特一詞是日耳曼語衍生而來的,在中世紀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主要在建築和美術等方面,代表性的哥特大教堂為德國科隆大教堂,它高聳入雲的頂尖也隐喻着彼岸世界的飄渺和上帝至高的權威,給人一種壓抑感和肅穆感。
發展至今,哥特藝術更多體現在音樂領域,而且帶上了頹廢、冰冷和恐怖的氣息。比如兩支著名哥特樂隊 Bauhaus 和 Christian Death,看看下圖它們的造型就大概能體會哥特風格了。
再比如最近參加中國好歌曲,被劉維《因為你是範曉萱》緻敬的範曉萱,她是哥特風愛好者。好歌曲上的打扮已經很收斂了,但是依然不改哥特風!
這時候如果你還看過《小時代》,那還可以繼續聯想,宮洺先生在雪中打的那把大黑傘有一個骷髅頭的标志,這個牌子就是亞曆山大麥昆,哥特風格。
你看,第二個聯想:
看到那個火焰狀的細節——哥特藝術——哥特教堂、音樂——小時代。
3.天文愛好者你們的點來了
梵高星雲的畫法當時争議很大,認為根本不是天空的樣子。一百年後,科學讓人們的觀點有了變化。
在梵高作畫的一百年後,NASA用現代科學手段探索了宇宙,《星空》中的星雲和太空實景非常相似,(見下圖)而且也有攝影人用相機拍下了真正星空的樣子,(見下圖)可以說和畫作中的星空非常一緻。
你看,這就是第三個聯想:
一百年前的畫——一百年後的科學
最後,再來幾個周邊吧,感受一下懂的越多越有意思。
1.伍迪艾倫,被稱為當代美國知識分子導演,他喜歡拍攝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觀的電影,片子中常帶有知識分子的思索與知識分子的文化情懷。《午夜巴黎》便是他反思一代文藝浪潮的經典作品,而海報畫面,正是梵高《星空》的變形。這是導演對一代藝術大師的緻敬。(見下圖)
2.梵高愛喝苦艾酒,這種酒在歐洲一度被禁,因為它有緻幻的作用,很多人拿它當做 DRUG 來飲用。而如今,一款非常著名的苦艾酒 absinthe 的酒瓶上,印着的就是梵高的自畫像。(見下圖)
梵高說,隻要活着的人還活着, 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死去。我理解的這句話,是說隻要還有人欣賞着藝術作品、被它打動着,那藝術作品便永遠不會消亡,藝術家也和他的作品一樣活着。
當代人,依然以不同的方式紀念着、緻敬着梵高這位大師。藝術不死。藝術永存。我們頭頂有藝術之神。
所以,你還有其它好玩的點嗎?留言給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