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講到從一到十的漢字來曆。本文将繼續延伸數字故事,講講廿、卅、百、千、萬、億的漢字曆史演變以及古人的數字思維。
“廿”:兩根繩子代表兩個“十”
廿(讀nian),甲骨文像兩根紀事的繩子,一根繩子代表數目“十”,兩根繩子代表兩個“十”。造字本義:數詞,二十,十的雙倍。金文将兩根有繩結的繩子相連接。《說文解字》:廿,二十并也。
廿的演變
廿(從隸書到甲骨文)
卅:表示三個“十”相連相加
卅(讀sa),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在三道表示“十”的豎線指事符号下面再加一橫指事符号,表示三個“十”相連相加,三十。金文在甲骨文字形中的豎筆指事符号上加一圓點指事符号,寫成。有的金文将三豎筆畫上的圓點連寫成一橫。篆文寫成由三個“十”構成的會義字,明确“三十”的含義。隸書“丗”将篆文字形中的三個“十”連寫成“卅”,并在第一個“十”的豎筆上加一折筆,寫成“七”形的。有的隸書承續金文字形:在三個“十”下面加一橫指事符号,表示三個十相加。楷書簡化字形,寫成三個“十”相連的結構。
卅的演變
“世”字實際上是“卅”演化過來的文字。“世”的本字是“卅”。《説文解字》:世,三十年爲一世。從卅而曳長之。 《字彙》裡解釋:父子相代為一世。由于“卅”的金文異體字誤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三個“十”的寫成“止”,“卅”的字形分由此分化出多種篆文,隸書字形“世”是隸書字形“丗”的演變發展過來,并且形成了與“卅”相區别的多種寫法。如圖:
世的演變
“百”由“白”演化而來
百,甲骨文在“白”字上加一橫指事符号,表示述說不盡。造字本義:動詞,說不完道不盡。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
百,商代甲骨文(圖1)作從白,上加指事符号,白亦聲。白憑借指事符号分化出百字。“白”是“百”的源頭,甲骨文已經出現,古初以白為百,後乃為造專字。“百”字在殷商時代并不統一。西周至春秋,趨于整齊與穩定,基本上作從白,上加指事符号,個别的指事符号上又加飾筆(如圖4),造成指事符号疊加。戰國時主要承襲西周春秋的寫法,基本形體結構作百,在此基礎上有小的變動。也有其它寫法,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構件白(zì)内又加一筆作“自”,或指事符号上加飾筆;二是倒書作“全”字形(如圖11、圖12)。
百的演變
《説文解字》:百,十十也。從一白。數,十百為一貫。
“千”為“遷”的本字
千,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的小腿部位加一橫指事符号,表示不停地行走。造字本義:動詞,不停地走,跋山涉水,即“遷”的本字。“千”由本義“不停地行走”引申為數量詞“十個一百”。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變化較大,失去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中的“人”形。當“千”的動詞本義“不停行走”消失後,篆文再加“辵”另造“遷”代替。
千的演變
千字的多種寫法
《漢字多功能字庫》裡認為,千,從 一 , 人 聲。古人假借人字來表示千數,并增 一 以示一千之合文。後來由于古人讀一千常有省去一的習慣,故到後來一千的合文就成了單字千。
萬本義為數量巨大的蠍子
萬,象形字,甲骨文像尖頭、大螯、有尾的蠍子。造字本義:名詞,數量巨大的蠍子。大約遠古時期中原地帶蠍子數量巨大,因而借蠍子代表巨大的數目。金文加一隻手,表示捉蠍子。篆文誤将金文字形中蠍子的雙螯形象寫成雙手的形狀。隸書又誤将篆文字形中的雙手形狀寫成“艸”。後來“萬”被“萬”(由表示永恒無盡的符号“卐”演變而成)字代替。“萬”被作為“萬”的繁體。
萬的演變
《說文解字》:萬,蟲也。從厹,象形。
基本字義:1. 數目,十個一千;2. 指數量極大;3. 表示程度極高,相當于“完全”“絕對”“極”。
億的本義為言之不盡
億,金文(言、說)、(口、說),表示言之不盡。篆文(人)(意、欲念),表示人的主觀意念。造字本義:動詞,無限地憧憬。隸書由篆文字形中寫成。俗體楷書億用簡單字形“乙”,代替同音的複雜字形“意”。
《說文解字》:億,安也。從人意聲。
古人的數字觀
古代億不僅可以指十萬,還可以指萬萬。 《五經算術》裡認為:上數、中數、下數 按黃帝為法,數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十等者,謂“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也。三等者,謂“上、中、下”也。其下數者,十十變之。若言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也。中數者,萬萬變之。若言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也。上數者,數窮則變。若言萬萬曰億,億億曰兆、兆兆曰京也。
古代《孫子算經》裡認為,大數依次為:一、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穣、溝、澗、正、載、極、恒河沙、阿僧祇、那由他、不可思議、無量大數。
小數依次為:分、厘、毛、糸、忽、微、纖、沙、塵、埃、渺、漠、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刹那、六德、虛空、清淨、阿賴耶、阿摩羅、涅槃寂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