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已過,随着各省省考公告的陸續發布,公考同學們又要投入到緊張的備考當中了,每年的行測的邏輯填空總是少不了成語辨析,這是考生容易得分也是容易失分的考題,本文整理了在近年公考中高頻出現的5組成語,通過詳細地解析引導考生打開思路,找到成語邏輯填空考題複習的正确方法。
第1組:跌宕起伏 此起彼伏
◆成語釋義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
[此起彼伏]形容這裡起來,那裡落下,表示連續不斷。
>語境辨析
“跌宕起伏”強調不穩定
例如:
①《最後的通用語言》的作者奧斯特勒向讀者講述了世界 主要語言跌宕起伏的命運,事實說明每種語言的“唯我獨尊”" 到最後均是不堪一擊,波斯語差不多花1000年,才确立通用語的地位,但在短短16年就淪為了普通語言,如果現在我們臆想英語至高無上的地位會永遠持續下去,就犯了“失憶 症”與“典型的想象力缺乏症。”(來源: 真題)
根據“每種語言的‘唯我獨尊’到最後均是不堪一擊”可知,世界主要語言的命運是多變的,故此處用“跌宕起伏”世界語言發展的命運多變,不穩定。
“此起彼伏”強調連續不斷
例如:
一年以來, 歐美國家示威、罷工活動此起彼伏,暴力事件頻發,社會亂象層出不窮,顯示出在經濟持續不景氣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内部矛盾激化,社會危機加劇。(來源:真題)
根據“暴力事件頻發,社會亂象層出不窮”可知,文段此處“此起彼伏”照應“頻發”和“層出不窮”,表示歐美國家示威和罷工活動連續不斷。
第2組:觸手可及 唾手可得
◆成語釋義
[觸手可及]伸手便可接觸到,形容距離很近。
[唾手可得]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側重事情容易絆倒。
>語境辨析
“觸手可及”側重距離近
例如:
①3D電視是一種能模拟實際景物的真實空間關系的新型電視,對觀衆而言,延伸于屏幕前的景物具有觸手可及的震撼效果。(來源:真題)
根據“延伸于屏幕前的景物”可知,文段此處“觸手可及”表示對于觀衆而言,這些景物就在眼前,距離近。
②研究結果顯示,隻要手機在視線範圍或觸手可及的範圍之内,就會導緻人們的注意力下降。這并不是手機的推送或通知分散了人的注意力,而是人們下意識地不去“惦記”手機,但發布這個指令的過程本身就會耗費有限的認知資源,造成腦力流失。(來源:真題)
根據“手機在視線範圍”以及表示并列關系的關聯詞“或”可知,文段此處“觸手可及”體現手機與人的距離近。
③近年來,昆明市立足傳統産業,利用文化資源禀賦優勢,實施“文化 ”戰略,在文化産業發展中融合更多元素,不斷催生産業蝶變。戴上VR眼鏡,“昆明”瞬間變得觸手可及,移步換景,山水風光,民族風情....在昆明國家廣告産業園裡,通過虛拟現實技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遊遍昆明的自然人文景觀。(來源:真題)
根據“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遊遍昆明的自然人文景觀”可知,文段此處用“觸手可及”表示戴上VR眼鏡後,“昆明”瞬間變得近在手邊。
"唾手可得”側重事情容易辦到
例如:
①”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筚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鬥。(來源:真題)
根據引用的“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可知,文段此處“唾手可得”連接否定詞“不可能”,表示人類的美好理想,不可能很容易實現,而是需要艱苦奮鬥。
②民主是聯合國的核心價值,是人權的關鍵。民主為解決各種分歧提供了渠道,給邊緣人群帶來希望。但民主并非唾手可得,需要培養和捍衛。(來源:真題)
根據“需要培養和捍衛”可知,文段此處“唾手可得”連接否定詞“并非”,體現出民主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需要我們付出一定的努力這一含義。
③有人分析過成功學的基本講義和習慣用詞,發現它們幾乎就是人類世界已知的公理。不能否認,從這些廉價、方便、唾手可得,但又貌似永遠正确的道理中,我們似乎獲得了營 養甚至是前進的動力;但如果- -味地沉迷于所謂的“成功之道”,放棄了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則有可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與自己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來源:真題)
根據頓号可知,文段此處“唾手可得”與“廉價”、“方便”構成并列,體現出容易得到之意。
第3組:閉門造車 孤芳自賞
◆成語釋義
[閉門造車]形容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隻憑主觀辦事。
[孤芳自賞]指把自己比做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賞,比喻自.命清高。
>語境辨析
“閉門造車”表示脫離實際
例如:“廣州精神"不是文人閉門造車寫出來的,它來源于廣大人民群衆的生動實踐,是.上千年文化、曆史精髓的傳;承。(來源:真題)
根據“來源于....實踐”“精髓的傳承”可知,文段此處“閉門造車”表示脫離實踐、實際的含義。
“孤芳自賞”表示自命清高
例如:
①她自恃年輕漂亮,态度傲慢,孤芳自賞,目中無人,是一朵帶刺的玫瑰。(來源:真題)
此處的“孤芳自賞”與“态度傲慢”、“目中無人”構成并列,表示“她”自命清高。
②藝術不是象牙塔裡的孤芳自賞,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說到底不過是唯美主義一-廂情願的志向。自古以來,藝術就是與政治、經濟、信仰等種種意識形态因素甚至流行時尚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來源:真題)
根據“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可知,文段此處用“孤芳自賞”表示藝術不能隻是停留在象牙塔裡自我欣賞。
第4組:以鄰為壑 嫁禍于人
◆成語釋義
[以鄰為壑]原指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洩到那裡去。比喻隻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别人。
[嫁禍于人]指把災禍、罪名等轉移到他人身上,把自己的禍事推給别人。
>語境辨析
“以鄰為壑”側重于困難、禍患的轉移
例如:
①作為一種現象,城市垃圾問題早已凸顯,異地傾倒、以鄰為壑,不過是垃圾困境的一種不當突圍方式而已。治理垃圾異地傾倒問題,必須依靠嚴厲執法和監督舉報,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城市垃圾處理上來。(來源:真題)
根據“城市垃圾問題早已凸顯,異地傾倒”可知,文段此處“以鄰為壑”表達了把自己産生的垃圾轉移給别人的意思。
②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人類的命運緊密相聯,各國利益深度融合。但同時,各種挑戰也日益嚴峻。變局之中,要合作還是要對立,要開放還是要封閉,要互利共赢還是要以鄰為壑,人類發展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來源:真題)
根據“要.....還是要.....”這一表示選擇關系分句,以及“要開放還是要封閉”可知“開放”與“封閉”構成相反的語義,因此此處“以鄰為壑”與“互利共赢”同樣構成相反的語義,表示隻顧自身發展,不顧各國利益大局的做法。
③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适,隻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我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發展成果,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隻有各國共同發展了,世界才能更好發展,那種以鄰為壑、轉嫁危機、損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難持久。(來源:真題)
根據“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發展成果”以及由頓号銜接的“轉嫁危機”“損人利己”可知,文段此處“以鄰為壑”體現出将危機轉嫁到别國的不道德做法。
“嫁禍于人”側重于罪責的移轉
例如:他們這樣說,固然也許是因為失敗之後,嫁禍于人,或者因為自己變計,須有借口之故。(來源:魯迅《兩地.書》)
文段此處用“嫁禍于人”表示将失敗的罪責轉移到他人身上。
第5組:土崩瓦解 分崩離析
◆成語釋義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 -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台。
[分崩離析]表示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語境辨析
“分崩離析”主語一般隻能是國家或集團
例如: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零星傳播假史歪史看似小事,如果不加整頓,長此以往卻會擾亂人們的思想。上世紀80年代,蘇聯社會就曾經出現過大量打着“反思曆史”的旗号,抹黑蘇共曆史的現象。比如誣蔑十月革命使俄國離開了"人類文明的正道"等,這導緻全民族精神支柱坍塌,最終成為蘇聯分崩離析的緻命原因。(來源:真題)
文段此處成語修飾“蘇聯”,屬于國家,适用“分崩離析”。
方法雖然很重要但是平時積累才是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多省聯考不出意外3月27日舉行筆試,現階段是省考備考最關鍵的時期,您在備考當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咨詢考德上“德德師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